冉娥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入,語文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越來越高。矛盾分析法是現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課文內容、寫作方式等的提出質疑,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真正的要表達的情感。本文就以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性為例,展開討論。
關鍵詞:矛盾分析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現階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素質”的提升,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教師必須不斷的優(yōu)化和改變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解更多的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思維建設和鞏固的重要階段,利用矛盾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幫助。論文主要通過矛盾分析法的作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措施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矛盾分析法的作用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點較為密集,涉及到的文化寓意較多,對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力有著很大的考驗。利用矛盾分析法,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情境,對其中的文字、詞語、短句等提出“問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矛盾點,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學理念滯后
縱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沒有完全理解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意義,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能力缺乏有效的認知,教學中多以教師的細致講解為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提高。雖然教師花費了很多心思,但是教學的質量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二)閱讀教學缺乏情感融入
無論是處于哪個階段的學生,都需要“融入”才能獲取更多的體驗和知識。但是在初中語文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方法比較機械,很少能與課文中作者描繪的人物、景象等進行交流。教師教學中注重對文章結構、寫作方式、主旨思想等分析,忽略了學生自身的融入、交流,學生感受不到作者的心境,對文本的理解過于淺表。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致也會被消耗殆盡。
三、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抓住語義矛盾
在教學開始前,教師要提前準備好課件,通過了解學生的發(fā)展特性和興趣愛好,選取適合的文本,然后讓學生提前預習,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利用不同層面開展文章的“矛盾”分析。第一,詞語之間的語義矛盾。作者描寫百草園時寫了這么一段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是卻是我的樂園”。這句話中“似乎”和“確鑿”對立,若是將其看成病句,就無法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憂國憂民內心憂憤。通過這樣的一句語義矛盾的表達,將當時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作出了描繪,而且頁表下降出了作者懷念自己快樂、溫暖的童年時光。結合后面段落的學習,結合上下文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和教學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更好地開展學習。
(二)從合理的矛盾中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中的《賣油翁》為例,如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文章寫出了陳康射箭技術的高超,通過賣油翁一直看著陳康射箭到后面賣油翁表現出來的反應,部分學生認為明明賣油翁的射箭技術不如陳康,但是最后還是讓陳康被賣油翁折服。通過結合下文: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描寫了賣油翁的高超瀝油技術,如賣油翁沉著鎮(zhèn)靜,有著高超和熟練的技術,卻不自滿與陳康的態(tài)度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前后文相互呼應,更好地表現出了“熟能生巧”和“謙虛對人”的生活道理。
(三)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矛盾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主。所以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以部編版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為例,作者是以秋天為例,但是在實際的寫作中,部分故事并不是描寫秋天,而是借助了其他方式來襯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作者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寫發(fā)生在春天的往事?讓學生避免進入誤區(qū)。通過矛盾分析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作者自身由于受到疾病的影響,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自由自在,因此脾氣特別暴躁,對母親想要去看花的愿望沒有理會,反而向母親發(fā)了很大的脾氣。通過利用反襯的描寫手法,從另一個層面表達出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教師引導學生不斷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
(四)教師不斷制造文本“矛盾”
在以往的授課中,主要的教學模式以教學主講為主,學生只是機械地聽講,學習的效率得不到提升。但是合理利用矛盾分析法,教師不斷的制造文本矛盾,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作用”。例如以部編版中七年級下冊中的《驛路梨花》為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等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如哈尼小姑娘為什么要打理這個小屋?如果你是瑤族老人,你會怎么做?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中各個人物的情感。教師針對提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回答 ,將自身的情感帶入到文章的學習中,更好地體會“雷鋒精神” 。在教學中能夠將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體驗也是一種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幫助學生建設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合理的應用矛盾分析法,對提升語文的教學水平和效率有著很大的影響,并且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有一定的助益。所以,教師可以不斷對此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通過抓住語義矛盾,從合理的矛盾中理解句子的意思,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教師不斷制造文本“矛盾” ,讓學生可以體會到語文學習中不一樣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林新洪.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應用[J].名師在線,2020:5-6.
[2]歐建國.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課堂[J].中外交流,2018:183.
[3]元新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