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柱
摘要: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有大量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知識,為了在傳授學生小學語文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同時開展德育教育,老師應該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價值觀念,促進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對此,本文分析小學階段語文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滲透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方法;實踐途徑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在該階段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語文課程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老師將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充分結合到一起,可以推動學生自身德育素養(yǎng)的優(yōu)化以及完善。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問題
(一)忽視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
在如今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老師過于重視學生自身的考試成績,忽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致于大部分學生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學生在看待問題的過程中,過于偏激。大部分老師認為,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需要借助思想道德課程,而語文課程只需要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即可。在對學生開展評價的過程中,一般會將考試成績當做評價學生的標準,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忽視自身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影響學生今后的成長[1]。
(二)老師教學素養(yǎng)存在缺陷
俗話說得好:“為人師表”,老師自身的言行舉止以及思想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學生會學習老師的行為以及思想,若是老師自身道德品質方面存在問題,那么將會影響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效果。一些老師認為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以及精力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素質上,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用到學習上,只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或者在課余時間適量為學生傳授一些德育教育知識即可。因此,老師需要意識到自身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思想會為教育帶來的影響,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對自身的要求,確保為學生帶來有利影響。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措施
(一)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自身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小學階段學生自身的生理年齡比較小,其自身心智還沒有完全發(fā)育,對小學階段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念以及是非觀念,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品格,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約束自身行為習慣的意識,推動學生各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
譬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經常會無法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大部分老師采取的主要措施為對學生開展批評以及懲罰,導致學生逐漸對老師產生恐懼以及逆反心理。老師在遇到這種問題的過程中,不應該直接對學生開展批評,而是需要了解學生無法按時完成作業(yè)的主要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以布置背誦課文為例,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需要學生進行背誦,但是一些學生無法很好的背誦這些文章,經常是前一天背誦完,第二天便忘記,在老師檢查學生背誦情況時,往往是很多學生無法熟練背誦下來,這時,老師會對學生進行批評,要求學生抄寫課文。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喪失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這種現(xiàn)象,老師在檢查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的過程中,如果很多學生無法熟練背誦,那么老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有按時完成作業(yè),是哪些原因導致第二天就忘記背誦內容,幫助學生找到背誦課文的正確方法,帶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背誦課文;還有一些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針對這類學生進行教育時,老師可以告知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的主要目的,讓學生明白自身的行為是錯誤的,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夠感受到老師對自身的尊重,又能夠養(yǎng)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在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夠積極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和看待問題,而不是通過自身主觀觀念去看待各種問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二)借助教材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語文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育人作用,小學階段語文老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并且將各種元素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展現(xiàn),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語文課文中優(yōu)秀良好品質的影響,實現(xiàn)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質以及行為習慣的目的[2]。
譬如,在根據(jù)《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節(jié)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把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新聞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針對社會上的熱點新聞開展討論,學習其中蘊含的德育教育知識。如今社會中遇到他人需要幫助時是否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是一個深受人們關注的問題,很多學生認為不需要幫助他人,防止侵害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有一些學生認為需要幫助他人,樂于助人是我國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其次,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模擬一個真實的場景:一位老人摔倒,是否需要將其扶起。在模擬該場景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看待問題。最后,老師可以為學生滲透樂于助人精神,使學生明白要學會感恩他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可開展德育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德品質。
(三)開展實踐活動建立良好道德品質
小學階段語文老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以及感受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并將這種感受轉變成信念,為自身的行為舉止進行指導,充分發(fā)揮出語文課程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3]。
舉個例子,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組織“幫助他人,深入養(yǎng)老院”的活動,讓學生在進入療養(yǎng)院幫助孤寡老人的同時,學會尊敬老人以及愛護老人。首先,老師可以提前和養(yǎng)老院工作人員確定好時間人數(shù)等一些活動內容,其次,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長等對學生開展分組,把學生分成勞動組、表演組等。其次,在分好組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養(yǎng)老院開展實踐。最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自身的感想。在社會實踐活動完成后,老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表達出自身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產生了哪些感想,一些學生認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明白,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要對老人充滿愛心以及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給予老人一些幫助,建立和諧友善的社會。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和愛護老人,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總結語
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意識到利用該門課程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以及道德品質,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內容,優(yōu)化學生自身思想道德觀念,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以及文明水平。
參考文獻:
[1]曾東凱.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8):1-1.
[2]譚洪根.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J].女報:家庭素質教育,2020(2):178-178.
[3]劉良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和途徑[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9):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