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和今后的發(fā)展。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為了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注重對自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
教師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拓展資源,構建學生人地觀念。作為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部分,人地觀念指的就是倡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認識到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認識到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環(huán)境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以及把握自然規(guī)律、實現人類發(fā)展過程當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學生而言,人與自然的相處主題較寬泛,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直接向學生講授人地觀念,容易導致課堂顯得枯燥。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創(chuàng)設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的真實情景,使課堂更加真實化、形象化、生動化,優(yōu)化教學效率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地觀念,構建人地觀念。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和內容極為有限,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資源整合意識,在對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深刻剖析的基礎上融入校本教材,使地理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進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水圈與水循環(huán)”這一課時的教學當中,為了滲透人地觀念,使學生感受到水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將《一滴水的旅行記》等視頻展示在學生眼前,隨后結合人地觀念展開教學。這一教學過程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從而順利完成了該課時內容的講解,學生通過教師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對人地觀念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教師應結合教學實例,培養(yǎng)學生綜合和發(fā)散思維素養(yǎng)。地理學科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地理的綜合性極高,多種地理要素包括自然、社會、氣候、土壤、人口等緊密聯系且相互影響,因而在實際教學當中,也就需要做到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根據不同教學案例,有針對性地選擇科學的組合方式。而對于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包括以下兩大要求:意識到地理的綜合性以及由多種地理要素組合而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發(fā)展和演變的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借助教學案例,從人文、地理等角度,圍繞經濟、地形、氣候等因素對于地理現象展開分析,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教學案例實現對學生多種感官的沖擊,使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實現自身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例如,“自然災害的成因”這一課對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成因展開了講述。從提高學生綜合思維素養(yǎng)的角度而言,教師可以以西北荒漠化這一自然災害為案例,分析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荒漠化帶來的影響,并逐漸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包括人口擴張、經濟發(fā)展、過度放牧等,從而提升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yǎng)。
再如,在“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河流流域的地貌知識。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借助互聯網技術,搜集有關黃河流域或者是長江流域的河流地貌特點,使學生的思維走出教材內容,走出課堂。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地貌展示在學生眼前,給予學生一個更加直觀清晰的視覺沖擊,并借助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思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拓,思維更加擴散,進而學會從多個層面分析問題、學習知識,實現學生深度思維的培養(yǎng)。
總而言之,要想讓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教學過程當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極為關鍵,而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在日常教學當中逐漸滲透,豐富高中地理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全方位實現對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當前的地理學習和今后全面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建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