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偉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在社會中生活的基礎條件。由于農村的教育本身比較落后,為了保證學生都可以掌握一定的信息基礎,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農村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開展。首先對學生有基礎的認知,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多樣化的課程類型,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農村初中;信息技術;策略探究
在農村的初中學校,由于條件上的劣勢,信息化比較落后,很多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十分向往。但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學生在接受知識過程中感受到信息技術需要記憶,并且課堂枯燥無味,學習興趣隨之也會逐漸下降。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當中根據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初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通過操作來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因此,提升課堂的效率是信息技術課程需要重點提升的任務。基于此,文本首先分析了目前的農村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闡述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開展策略探究。
一、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校方面的因素。信息技術課程需要的硬件設施比較昂貴,相比較于其他學科的課程來說,不是一本教科書、幾張思維導圖就能夠解決,而信息技術課程是需要通過計算機進行的課程,這對于農村學校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其主要的問題表現在硬件設施的投入上吃力,一般情況下,農村學校都會選擇兩三個人同時使用一臺電腦上課。再加上硬件設施上更新換代緩慢,檔次比較低,學生接觸的都是落后的信息技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息技術教學的正常實施。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在農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環(huán)境當中,教師授課過程一般都是在講臺上利用電腦進行控制屏幕的演示操作,但是由于課堂和學生的座位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顧著講解內容,而不在乎課堂下對學生進行紀律的管理,甚至也不會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在內容理解上出現一些偏差。還有一部分學校仍然采用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對于初中生來說不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只要保持好紀律就行,不在乎是否真正的掌握知識,這也是目前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困境。
(三)學生方面的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家庭貧富差距比較明顯,家庭的水平不一致。第二,有的小學就已經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而有的小學沒有信息基礎課程。第三,學生在學習上態(tài)度不端正。有一部分學生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時,會利用計算機來玩耍一些游戲,并不是真正的在學習,而是借助電腦來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這也導致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直線下降。
二、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開展策略探究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的重要?!币虼?,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程的內容上,從而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的思維處于高效運轉的狀態(tài),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當然,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該從學生的思維深度出發(fā),少問一些簡單回答對錯的問題,這類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比價低效,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應該結合課程的內容問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這一內容時,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對Word中插入圖片的方式進行回憶,告訴學生這兩個軟件插入圖片的方法一致,然后就對學生進行提問:如何在PowerPoint當中插入一張剪貼畫?如何將文字圖片插入到PowerPoint中?如何將文本框插入到PowerPoint的某一行?學生結合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自己對PowerPoint軟件進行探索,并且在回顧舊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能夠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
(二)結合實際生活,加深學生理解
新課改之后的信息技術教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以生活為主線進行的教學內容,這能夠著重來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將教材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學習。
(三)鼓勵自主學習,培養(yǎng)綜合能力
由于初中課程比較繁瑣,除了學生要學習的三大主科之外,還有很多課程都是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因此,信息技術課時十分的有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由于小學學習的信息技術知識參差不齊,導致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教師還需要把這一問題考慮進去。結合上述的問題,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開展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采用“笨鳥先飛”的方法,鼓勵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自己平時多看一下信息技術書籍,慢慢的趕上水平較高的學生的進度。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自主的決定學習的進度,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采用互聯網查詢的方式或者與教師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解決。除了教材上的知識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兩兩分組的形式,將水平較差和較好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行信息技術之間的交流,使不同水平之間的學生都能夠獲得進步。
(四)有效分層教學,提升課堂效率
新課標改革之后,教育部更加倡導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因此分層教學成為了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方式。[3]所謂的分層教學,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升,這一教學方式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當中同樣適用,以下我通過三個方面對教學課堂進行分層。
1.根據學生層次進行分層。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差異,并且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形成的。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分層。A層的學生在小學就學習了信息技術課程,并且家中有計算機,電腦操作技術比較扎實,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B層的學生有部分的基礎知識,但是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在學習中能夠掌握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C層的學生由于小學沒有接觸過信息技術知識,因此處于零基礎的狀態(tài),并且在學習能力上也處于劣勢。當然,這種分層是流動性的,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變化,靈活的進行調整,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2.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由于受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認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面對這客觀存在的差異,如果進行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很顯然是無法促進整個班級學生的發(fā)展的。因此,分層教學的核心內容就是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4]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基礎層次,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教材上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完成教學任務;第二是提升層次,是在基礎層次完成之后,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的提升;第三是發(fā)展層次,對于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教材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該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可以制定一個課本知識以外的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
3.根據作業(yè)布置進行分層。農村由于硬件設計的問題,可能有的家庭中不具備計算機,因此在作業(yè)的布置上也可以采用分層的形式。在確保每一小組都至少有一臺計算機的基礎上,將作業(yè)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基礎性的作業(yè);第二層可以稍微增加一些難度,讓班級的大部分學生都有能力思考;第三層次在一題多解的基礎上設計一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作業(yè),保證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通過作業(yè)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結束語:總而言之,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能夠使學生掌握基礎的信息化知識,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準確把握農村學校的現狀,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并且積極的參與到信息技術課程當中,從而在高效課堂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錢文兵.?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信息化教學芻議[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04)
[2]劉雙琴.?淺議農村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新課程(上).?2019(02)
[3]張紀東.?淺析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初中信息技術的興趣[J].?學周刊.?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