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放大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促使高中語文教學重心發(fā)生轉移。教師不僅要普及語文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實踐角度來說,現(xiàn)行教學方法無法達成目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為此,本文以古詩詞閱讀為例,探討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
前言:習總書記曾在《求是》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其中有一句話讓人記憶深刻,那就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擺在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當前,仍有不少教師采用傳統(tǒng)方法。這種方法的弊端比較顯著,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要想改善這一現(xiàn)狀,需要教師從理論中汲取思路,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歸納出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現(xiàn)狀
(一)缺少互動
核心素養(yǎng)能否形成,關鍵要看師生之間是否保持良好互動。說實話,能做到這一點的教師并不多。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大多采用誦讀的方法。受限于時間因素,每次都是草草了事。這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更有甚者,為了保證教學進度,會直接去除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臺下奮筆疾書??梢钥闯?,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將其稱之為學習機器,一點也不為過。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必然無法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想要提升人生感悟難比登天。
(二)欠缺情感
通過調查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學生無法體會古代詩詞中的美。導致這種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閱讀教學中情感體驗欠缺。在語文課上經常出現(xiàn)這樣一幕,教師只注重形式講解,并未對古詩詞中各種形象象征進行深入分析。每首古詩詞的特征不同,需要采取靈活教學。很顯然,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只是理性講解,學生會一直游離在詩詞外,自然發(fā)現(xiàn)不了美。要不想讓閱讀教學流于形式,需要教師努力掙脫應試教育的枷鎖。在閱讀課上,以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打造精彩課堂,震撼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鮮有拓展
細細觀瞧下,每一首古詩詞的用字用詞都恰當好處。正因如此,才沒有被時間的河流所淹沒。要想品味詩詞之美,需要組織拓展訓練。實際上,鮮有教師開展這項工作。哪怕是有教師從事此項工作,也大多停留在表面。通常情況下,教師會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并解答相關習題。方法過于單一,會導致學生的眼界變的狹隘,品鑒能力停滯不前。
二、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
(一)體會言辭之美
節(jié)奏性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有感情地朗讀,才能體會出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朗讀時富有情感,通過專項練習,能夠改善這種局面。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學生必然能夠感受到古詩詞的言辭之美。
古詩歌的誦讀方法有兩個,一是按音節(jié)誦讀,二是按意義誦讀。一般來說,教師會傳授第一種方法。在誦讀五言詩時,不僅能夠采用“二二一”的誦讀方法方,還能“二一二”的方式進行誦讀。相比于五言詩,七言詩的字數(shù)更多,可選擇的誦讀方法也會相應增加。常用的方法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二三”。在誦讀期間,節(jié)奏要把控好,語氣也應該有所變化。舉例來說,在閱讀《錦瑟》一文時,在“憶”字那里要稍作停留,營造一個“靜靜思考”的場。不一會,拉回到現(xiàn)實,用用無可奈何的語氣讀出下一句話。在讀到“惘然”一詞時,學生要加入搖頭的動作,來表達作者的無奈。
閱讀能否出彩,取決于學生能否準確把握感情基調。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善于刻畫女性角色。在《琵琶行》一文中,既贊揚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也對她悲慘身世感到惋惜。倘若學生對這一切都不知曉,就無法感受到詩中的凄楚婉約。一提到李白,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如果不了解他的一生,很難感同身受,明明擁有曠世之才,卻沒有地方施展,著實很無奈。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訓練學生捕捉情感的能力。先展示背景資料,補齊認知短板,再做好朗讀示范,體會古詩詞的風格特征,最后對文字進行咀嚼,總結出情感基調。
(二)品味意境之美
“意境”一詞最早出在中國,創(chuàng)于魏晉南北朝,盛行于唐朝。王昌齡是一代文學大家,被世人稱作“七絕圣手”。他提出了詩詞三境界,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但并未深入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意境的含義不斷得到補充。古詩詞體現(xiàn)的是一種整體美,唯有產生情感共鳴,方能走進意境,感受古詩之美[3]。
無論是何種題材的詩詞,都帶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所以說了解詩人生平很有必要。蘇軾,古代文學的集大成者。在《定風波》一課中,教師可以采取故事導入法。話說有一天,蘇軾攜友踏春,遭遇瓢潑大雨。其朋友顯得驚慌失措,而蘇軾卻悠然自得。由此可見,蘇軾的心情還不錯,并沒有受被貶的影響。故事講完,就可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無需教師多言,學生就會主動表現(xiàn)出閑適、舒暢之情。
(三)感悟創(chuàng)造之美
生命不息,創(chuàng)造不止。在古詩詞中蘊藏創(chuàng)造之美,教師竭盡所能調動學生感官,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在每一周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一篇古詩詞。在課上,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重現(xiàn)當時場景。與此同時,教會學生如何融入作者思想,又如何模仿表達技巧。在課外,鼓勵學生品讀優(yōu)秀作品,并與他人交流心得體會。隨著閱讀量的積累,學生的品鑒能力必然得到強化,為之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總結:在新時代背景下,古詩詞閱讀教學問題不斷浮現(xiàn),如何有效解決成為亟需研究的課題。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好的發(fā)展,需要教師更新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具體來說,教師需從言辭、意境等方面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以便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美。終有一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會形成,這對其今后的成長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麗明.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科教導刊,2020(06):164-165.
[2]葉榮.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策略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1(14):65-67.
[3]楊宜琳.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J].科技資訊,2020(29):160-161.
(作者單位: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湖南 ? 雙峰 ?41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