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月 栗翠
摘要:繪畫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視覺文化之一,當它發(fā)展到十六世紀時,其造型技藝已臻完善。畫家可以用畫筆描繪出客觀世界的各種物質屬性,形體、質感、包彩和空間透視等等。攝影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它伴隨著工業(yè)文明而到來,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一)具有相同的美術特征
對于攝影與繪畫相同的美術特征,畫家兼攝影家胡伯翔在《美術攝影談》中曾作過精辟的闡述。他指出,攝影“亦為新興之美術,其發(fā)揮美感表現(xiàn)個性,實與其他美術無異?!薄拔羧朔Q畫之佳者,曰惟妙惟肖,予意用此語為美術攝影之釋意,尤為切當。”在藝術形態(tài)的分類中,攝影與繪畫大多歸為一類:如果以藝術形態(tài)的存在方式為依據,攝影和繪畫同屬于空間藝術;如果以感知方式為依據,它們同屬于視覺藝術;
攝影術沒有固定的發(fā)明人和發(fā)明時間,普遍上認為是法國人達蓋爾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7 – 1851) 發(fā)明出來的,但是這個達蓋爾是什么人???注意啦,他學過建筑,戲劇設計和全景繪畫(Panaroma),由于他的舞臺畫非常好,因此他在透視畫這方面很出名。看看,這是個專門化的畫家啊!全景繪畫我們現(xiàn)在聽著很高級,但無非就是360度環(huán)繞給你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件事從巖畫時期就開始了,現(xiàn)在換成3D和大顯示屏罷了,觀念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擅長而熱衷于全景畫的達蓋爾,折騰出攝影術,簡直是順理成章又水到渠成。
所以要理解攝影,你得知道,它不是誕生在一片視覺荒漠中的,而是在有著上千年的繪畫的歷史中誕生的。它誕生之前,有繪畫上的積累,它誕生之后,有繪畫上的支援。繪畫固然不能夠含攝攝影,然而攝影要馬上擺脫由繪畫建立的龐大而牢固的美學原則,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就連“ Photography”這個詞,也是從希臘詞根 φωτ?? (phōtos) 所屬格 φ?? (phōs),意思是“光”,以及 γραφ? (graphé),意思是“線條”或“繪畫”,加在一起而來的,它的意思是——“用光繪畫”。
而如果我們把繪畫和攝影同樣看作是人類“圖像生產”的行為,就很可以理解,為什么在它誕生之初,朝繪畫借鑒了那么多的母題,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
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個拿著相機的人,在他困惑于“拍什么”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的腦中已經有了一個“拍一張像畫一樣的東西”的觀念了。所以在攝影術發(fā)明的最初,人們對繪畫圖式的依賴并未消失反而加強。在早期的達蓋爾攝影法中,我們仍能夠清晰地辨認出那些曾經出現(xiàn)在古典畫家筆下的女子,那些姿態(tài),衣摺,情態(tài)無一不在宣稱著經由繪畫建立的審美尺度與規(guī)則,我們至今仍在海量的早期照片中,看到大量模仿繪畫肖像的圖式。
攝影撼動了繪畫作為二維平面上唯一藝術形式的地位,攝影的發(fā)明使許多畫家認為這標志著他們藝術的終結,當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從今天起,繪畫死了!”
然而,攝影并未殺死繪畫,而是給了繪畫一次重生。
攝影技術對繪畫最大的改變,是將繪畫從現(xiàn)實主義中解放出來,在攝影之前,繪畫會有特定的主題,并且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畫出逼真的效果,攝影提供了一個看世界的新視角,這種方式可以捕捉瞬間的光線和運動,這是當時的繪畫所達不到的,攝影師不需要像畫家那樣,需要畫筆來費力的描繪,可以輕松便捷的使用鏡頭記錄人物和場景,畫家開始追求繪畫可以做到,但攝影無法做到的事情,在1839年攝影技術面世后,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的印象派是繪畫改變初步嘗試,接下來有始于1901和1979年左右兩次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主義(本專欄第73講)、1905年的野獸派、1907年左右的立體主義、1912年拼貼畫的出現(xiàn)(本專欄第21講)、1917年的新塑形主義(本專欄第85講)、1920年左右的超現(xiàn)實主義、1929年的文本藝術(本專欄第54講)、到20世紀中期的抽象主義(本專欄第123講)都是這一探索的表現(xiàn),這些探索摒棄了繪畫對現(xiàn)實世界的表現(xiàn)和描繪,藝術家們通過抽象去表達感情、思想和經歷,繪畫不再致力于創(chuàng)造與現(xiàn)實相關的圖像。
繪畫在20世紀的探索中,也曾回歸到使用過真實現(xiàn)實的圖像,但卻使用了不同方式去創(chuàng)作它們,比如安迪沃霍爾使用重復的圖像(瑪麗蓮夢露),Rauschenberg使照片成為繪畫作品的一部分(Buffalo II),現(xiàn)當代繪畫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描繪方式。
攝影的出現(xiàn),使得作品容易攜帶,更容易完成,價格也更便宜,攝影很快被人們廣泛使用,肖像畫也不再是有錢人的特權,普通民眾通過攝影也可以有自己的肖像畫,這導致上層人士對攝影有些許反對的聲音,認為攝影在廉價化藝術品,大量的復制失去獨特性的東西,藝術評論家Baudelaire(1821-1867) 認為攝影是“失敗畫家的庇護所”,在Baudelaire看來,藝術源于想象力、判斷力和感覺,而攝影僅僅是關于美學的便宜的復制品罷了。
從技術的特點上來講,不管是無限趨近于現(xiàn)實的超寫實繪畫,還是抽象的表現(xiàn)主義繪畫。其圖像產生的本質都是:人通過感官接收客觀世界的信息-理解并再創(chuàng)造-輸出產生圖像。這種本質實質上是與文本類似的。也就是說無論基于哪種畫法哪種表現(xiàn)流派,你所看到的作為繪畫的圖像的本質,都是人的主觀產物。同時也就說明了,繪畫技法的本質就包含了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表述。
也就是說,不管我是在繪制眼前的客觀事物還是在描繪腦中的抽象圖像,本身作為繪畫的技法就有了第一層表達,而畫技所服務的圖像內容則是第二層表達。
好比說伯里曼人體解刨,就是一種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解釋。人體結構是什么樣的,應該怎么畫,怎么去表現(xiàn),這就是第一層,一種我對世界的理解與解釋方式。而我通過思考怎么去表現(xiàn),最后表現(xiàn)出來的圖像是為了去表述什么,或者展現(xiàn)什么目的,則是我說的第二層表達。
而攝影的過程是截然不同的,攝影的本質嚴格上來說是客觀的。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抓取方式,我們回想攝影的原理,它的本質是通過鏡頭將客觀世界的光線投射到“暗盒”內,再通過底片(感光元件)來記錄這一切。如果我們把相機后背打開,按住B門,相機里所投射進來的本身就是這個真實世界的一部分。而我們人類再通過快門和底片實現(xiàn)抓取,做成照片來進行“再現(xiàn)”。
圖像產生的本質發(fā)生了變化,它不再是由人來理解這個世界然后進行表述;而是由相機。在這種語境下,攝影活動的本質就變成了人通過有預見性的干預和控制這種圖像產生的過程,來達到表述世界的目的。
事實上,經過藝術交融的作品所顯示出來的新藝術語言與表現(xiàn)手法、技巧,不僅反映藝術家們對于美的探索的勇氣、銳意創(chuàng)新的精神,而且包含了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造力、想像力和艱難復雜的藝術轉化過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攝影與繪畫在視覺語言、表現(xiàn)手法與藝術形式的交融中,從整體上補充、豐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藝術形態(tài)。拓寬了畫面視覺元素多樣組合,審美意象自由物化的可能性,從而促進創(chuàng)作主體更深刻地創(chuàng)造藝術圖像,表達豐富的藝術內涵。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在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的今天,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相互關系正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者的交融將是一種長期的文化現(xiàn)象,這已成為當代影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明顯的趨勢,并將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作者簡介:劉冰月,女,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yè)
栗翠(通訊作者),女,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