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梅
摘要:《外國建筑史》是建筑學專業(yè)的重要課程,相比其他課程而言,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理解性記憶。通過引入視頻、VR虛擬仿真教學、課堂互動等方式,在課程中增加趣味性。以期擺脫填鴨式教學、課堂枯燥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外國建筑史;趣味
外國建筑史的研究對象,是除中國之外的建筑歷史。主要是研究建筑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人類創(chuàng)造建筑的一個過程,這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講述和闡述各個時期的建筑,它的萌發(fā)、產生變化、衰亡的一個過程。外國建筑史課程涉及外國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哲學、人文、美學等內容,知識量較大。國外地名、建筑及建筑師的名字會比中文的地名人名更難記憶,所以很容易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在本門課程中增加趣味性顯得尤為重要。
1 課程基本概況
主要從學習范圍,學習目的,學習框架以及學習方法來共同了解一下外國建筑史這門課的一個基本概況。
學習范圍:這門課的學習范圍主要是圍繞著地圖上的地域范圍來劃分,講述各個國家的人民的一個創(chuàng)建史,這其中包括已經(jīng)消失了的國家和民族。課程將從亞非歐三大洲交界的地中海流域開始講起,然后接著學習與中國鄰近的其他的亞洲國家的建筑,最后我們要到達美洲印第安人所生活的中美以及南美地域。
學習目的:通過學習外國建筑史,認識到建筑的本質以及它的系統(tǒng)結構,了解建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主要社會功能,以及它的演變規(guī)律。
學習框架:主要講述從古典時期以前(古埃及建筑、古西亞建筑)到古典時期(古愛琴建筑、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到中世紀(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羅馬風建筑、哥特式建筑),再到西方近代(文藝復習、巴洛克、古典主義、洛可可、古典復興),再到現(xiàn)代(初期、盛期)這五個部分。
學習方法:與中國建筑史相對比的學習法。外國建筑史和中國建筑史的學習方法有所不同,雖說中國建筑歷史綿延的時間較長,但是它同屬于一個套系,都是在封建制度,生產力和思想進步都比較慢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它的時間跨度比較大,但是它的變化幅度卻不明顯,主要的風格基本上是以傳統(tǒng)為主。外國建筑史的整個發(fā)展階段劃分得比較細,需要我們用總結共性、交叉對比來學習。
2 趣味教學探索
2.1 VR虛擬教學
由于外國建筑史教學中,除了掌握建筑所在的歷史背景,對于建筑的空間特點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虛擬仿真技術相結合,將 VR 技術引入到外國建筑史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理論教學效果,增強了課程趣味性。虛擬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更好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時期建筑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演變過程,深入探究不同類型的建筑特征及不同流派的建筑理論思想。相比傳統(tǒng)課堂模式來說,這更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感,加深對建筑信息的吸收,能更好地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筆者目前并未引入VR教學,希望未來在實驗條件充分的基礎上,能將VR虛擬技術應用到課程中。
2.2 相關趣味視頻
教師可利用網(wǎng)絡資源,收集與課程相關的視頻,這些視頻可以來源于紀錄片,也可以來自于電影中與所講述建筑相關的片段。在自媒體時代,一些知識類博主會制作一些趣味性較強,語言生動的視頻,也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因此筆者認為,只要視頻內容是宣揚正確價值觀念的,不是權威機構發(fā)布的紀錄片也是可以借鑒倒課堂中的。根據(jù)筆者以往教學觀察和反饋,學生更傾向于觀看有趣味點的視頻,更能調動課堂氛圍,學生會更為專注,學習效果較好。
2.3 生動的闡述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有自己的講解邏輯和理解,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設計。相比枯燥的書本語言,教師應該更多思考如何講課程內容更加生動化。以筆者之前的教學案例為例,在講到古西亞建筑這一章節(jié)中,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平原上的古蘇美爾人建立的文明和建筑。筆者在正式講解之前做了一個引入,在幻燈片上標注了周杰倫《愛在西元前》的歌詞,并播放了這首歌。之后對歌詞中的“古巴比倫“、”蘇美女神“、“楔形文字”,“底格里斯河“等進行了標注。歌曲結束后,筆者對學生進行提問,這些詞語串聯(lián)起來,講解了哪里、哪個時期的故事,進而開始深入講解本章節(jié)。學生因為對流行歌曲中與所學知識有關而感到濃厚興趣,課堂氛圍十分活躍融洽。
2.4 簡易的手工模型或SU模型
除開VR技術、視頻、音樂之外,還可以在課堂中與學生一起制作簡易的手工模型,方便理解。在講到古羅馬建筑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巴西利卡,師生在課堂上用A4紙制作了肋架拱的模型,幾個同學還拼湊起來一個完整的巴西利卡,這時同學們就會理解這種結構中力的傳遞,也會理解巴西拉卡的外墻和柱子為什么都很厚重,是因為受力和承重原因導致的。并且他們也會理解為什么外墻不能開大窗戶,室內比較昏暗。手腦結合的方式,更利于注意力集中,全班一起進行互動也很有趣味性。
在筆者講到哥特教堂骨架券結構部分,為了更好地與古羅馬券拱結構相比較,筆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SU模型,這樣立體的全方位可旋轉的展示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深入,記憶也比較深刻。
2.5 課堂互動
課堂的趣味還體現(xiàn)在課堂互動上,依然以古羅馬巴西利卡的講解為例。筆者在教學時,請了六位愿意上臺的同學,四位同學伸出手向上舉高并聚集于一點,模擬肋架拱的受力,最邊上的同學就感到了要往側面倒,剩下兩位同學支撐住向旁傾倒的同學,全班在歡樂的氛圍中,學明白了這個知識點。營造歡樂的學習氛圍,也是趣味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點。
3 結語
一個有趣的課堂,是基于教師多方位的構思才能達到的。外國建筑史不應該剝離開世界史來看待,建筑都是在世界歷史的背景和框架中誕生的,讓學生從宏觀角度去理解。而具體的落地的教學手段中,可以結合學生心理與年齡,多制造一些有趣的、歡樂的環(huán)節(jié)去輔助教學。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利于學生學習的設計,讓課堂趣味盎然,本身就是一件有溫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