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凱
2017 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爾蘇語詞匯通釋》(下文簡稱《通釋》)經過3 年多時間的精心編校,于2020 年6 月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作者西昌學院王德和教授及其團隊與安徽大學出版社的編輯通力合作,經過多輪磋商,對書稿進行反復推敲,仔細修訂,最
終將其打造成一部135 萬字的爾蘇語言和文化研究的著作。
該書內容包括爾蘇語詞匯通釋、爾蘇文化、爾蘇語拼音方案、爾蘇語語音概況、爾蘇姓氏用字表、爾蘇地名歌、爾蘇經典情歌、爾蘇語二十四節(jié)氣和爾蘇語計量單位等。詞匯通釋中收錄了8624 個詞語,標注了國際音標、詞性、漢英雙譯及例句。書中還有496 幅展示爾蘇風俗人情的圖片,書后附有8624 個詞語音頻文件的數(shù)字資源包。
這是一部搶救性保護瀕危爾蘇語的及時之作,也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語言學研究新成果,還
是一部含有豐富語言文化信息的工具書。
搶救地方語言的及時之作
爾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縣、越西縣、冕寧縣和木里縣,雅安地區(qū)的石棉縣和漢源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縣。學術界認為, 有三個藏族支系使用藏語爾蘇話:越西縣、甘洛縣、石棉縣和漢源縣的爾蘇藏族使用爾蘇話東部方言;冕寧縣、木里縣和九龍縣的里汝藏族使用爾蘇話西部方言;冕寧縣東部的多續(xù)藏族使用爾蘇話中部方言?!锻ㄡ尅返难芯繉ο笫菭柼K話東部方言。
近年來,由于川西民族地區(qū)畜牧和農耕經濟逐漸轉型,對外交流不斷加強,族際通婚也較為普遍,爾蘇語的語言活力下降,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會講爾蘇話。藏語爾蘇話正面臨逐步消失的危險。十多年來,已經有不少專家關注爾蘇語,并對爾蘇語進行了研究,發(fā)表了多篇重要學術論文。而今,對藏語爾蘇話作出全面而又深入的調查、研究,并記錄和保存爾蘇語言風貌和語言習慣的搶救性保護該語種的及時之作,當屬王德和教授及其團隊著譯的《通釋》?!锻ㄡ尅肥珍浟藸柼K人在日常生活中較頻繁使用的8624 個詞語。記載了詞語地道的發(fā)音、準確的釋義、規(guī)范的例句。全方位地呈現(xiàn)了爾蘇語的原生態(tài)風格。
獨創(chuàng)性的語言學研究成果
一直以來,爾蘇語有音有意而無文字。因此,要搶救性保護爾蘇語,必須先保存和記錄下該語言。這就需要一套科學的記音方案。據(jù)王德和教授介紹,2010 年, 他遇到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齊卡佳研究員。兩人聯(lián)合科研, 開展爾蘇語音位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四川省甘洛縣則拉鄉(xiāng)磨房溝村的甘洛爾蘇話保留得比較完好,基本符合“語言孤島”的條件。為了達到記音簡便、易于掌握、便于傳播的目的,王教授和齊卡佳教授合作,廣泛開展田野調查,在語音分析的基礎上,做語音分析歸納工作。再根據(jù)音位情況配上轉寫符號,創(chuàng)建了一套拼音轉寫系統(tǒng)來記錄爾蘇話。以爾蘇語音位系統(tǒng)為標準, 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 改變和擴展部分拼音規(guī)則。按照語言學的語言規(guī)劃理論,選擇磨房溝村的爾蘇語音作為爾蘇語的標準音點。根據(jù)磨房溝村的語音系統(tǒng)來設計字母,創(chuàng)造拼音轉寫符號。
王教授在參與齊卡佳主持的英國瀕危語言聯(lián)盟的重大課題“中國西南地區(qū)爾蘇語和旭米語搶救”的過程中,試用了爾蘇語拼音轉寫系統(tǒng)。對其細節(jié)進行了多次修訂,對其科學性和適用性進行了反復論證,使其得到進一步完善。通過在甘洛縣、石棉縣、西昌市等爾蘇聚居區(qū),舉辦爾蘇語免費培訓班,推廣了這套拼音轉寫系統(tǒng)。實踐已經證明, 這套拼音轉寫系統(tǒng)是科學的、適用的、有效的。這套拼音轉寫系統(tǒng)不僅得到國內語言學界包括孫宏開研究員、張四紅教授、邱富元教授等的一致肯定,還得到國際語言學界的高度認可。2018 年美國語言學會授予王德和教授“社區(qū)語言學杰出貢獻獎”,以表彰他為爾蘇語研究和保護所作的突出貢獻。
王教授及其團隊借助于爾蘇語拼音轉寫系統(tǒng),對經過田野調查收集到的爾蘇口語資料進行整理,錄入計算機,并用Elan、Flex 等軟件標注, 創(chuàng)建了由原始音頻文件、國際音標標注、漢語翻譯標注、爾蘇語標注四項一一對應的爾蘇語料數(shù)據(jù)庫。該數(shù)據(jù)庫由英國倫敦大學瀕危語言檔案保存。專家學者和爾蘇人可登錄專門網址進行查閱。
《通釋》就是作者通過對爾蘇語料數(shù)據(jù)庫進行再次整理和加工而形成的語言學研究新成果。其獨創(chuàng)性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信息豐富的工具書
爾蘇藏族是一個文化深厚、文學樣式豐富多彩的族群。至今,爾蘇語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口頭文學,包括神話、童話、傳說、故事、歌謠、謎語、諺語、格言等。這些口頭文學的內涵豐富,涉及遠古神話、族群歷史、英雄人物、愛情婚姻、宗教儀式、農事安排、生產勞動、日常起居、節(jié)日活動、生活經驗、子女教育、自然環(huán)境等;修辭手法多樣,有比喻、擬人、對偶、排比、夸張等,特別是爾蘇民間信仰人士的口誦經,非常講究對仗和押韻。在《通釋》中,有大量的例句就摘自這些口頭文學。如“今天不歌何時歌,今天不舞何時舞”(歌詞),“麒麟頭顱一樣搖起來,鳳凰尾巴一樣抖起來”(歌詞,表示舞蹈的場面),“腿長的趟水去了,手長的折枝去了”(表示各盡所能,各顯神通),“撿起核桃打核桃”(諺語,表示用錢來生錢),“在石頭堆里犁地——斷斷續(xù)續(xù)”(歇后語),等等。
爾蘇藏族還有色彩鮮亮、端莊大方的服飾,如彩色紗紗裙、絲織腰帶、刺繡飄帶、右開襟花扣坎肩、白布裹帕等;也有曲調婉轉、唱詞工整的民歌,如山歌、情歌、婚嫁歌、苦歌、喪歌等;又有熱鬧喜慶、儀式隆重的婚俗,如潑水迎客、祭祀祈福、唱祝酒歌、唱出嫁歌、吃路邊飯、出嫁送婚、回門謝客等;更有全民參與、活動精彩的節(jié)日,如射箭節(jié)、火把節(jié)、還山雞節(jié)、爾蘇年、拉巴節(jié);等等。在《通釋》中有專門的篇章詳細論述了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
通過查閱《通釋》,我們既可領略爾蘇語言的魅力,又可探尋爾蘇文化的精髓?!锻ㄡ尅穼⒊蔀闋柼K人和爾蘇語言文化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通釋》的出版,是一項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對瀕危爾蘇語的搶救保護工作,有利于激發(fā)爾蘇語言的活力,傳承爾蘇文化的精神,從而推動爾蘇藏族的發(fā)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