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玲
學法指導貴在滲透,即寓學法于教法之中。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主體”,變填鴨式為導學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樂學,會學。下面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學法指導談談個人之淺見,以拋磚引玉。
一、設疑引導,讓學生學會讀書
書本是知識的源泉,讀書是一個人獲取知識最基本的技能,小學語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存在很強的邏輯關系,為了讓學生挖掘出閱讀材料的邏輯聯(lián)系,“一邊讀,一邊想”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教師精心設計提問,注意分析。
如《鳥的天堂》全文分兩個段,一是“鳥的天堂”——大榕樹的樣子,二是為什么大榕樹是鳥的天堂。課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七、八自然段。于是 ,在教學中第七自然段“榕樹枝干”時,我指導“讀”的時候,要注意分析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正因為“我們的船漸漸逼近了榕樹,我才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面目”是什么呢?“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shù)目不可計數(shù)?!睘槭裁粗Ω傻臄?shù)目不可計數(shù)呢?那是因為“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垂到水面……”
第八自然段是寫榕樹的葉,講到“榕樹正是茂盛時期”時,提問:為什么榕樹是茂盛的時期呢?因為榕樹好像把它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榕樹的生命力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那么多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睘槭裁凑f綠葉體現(xiàn)生命力呢?因為“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最后作者由衷地發(fā)出贊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p>
這樣通過設疑引導學生斟詞酌句地推敲并朗讀,通過一引一讀,既挖掘了閱讀材料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讓學生養(yǎng)成咬文嚼字、深入探究、熱愛讀書的學習習慣。
二、利用課件,使學生有效觀察
觀察是知識的窗口,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因此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觀察是思維的核心,具有敏銳深刻的觀察能力,才能進行積極思維,而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而且不太穩(wěn)定,持續(xù)時間短,因此,對事物的觀察太籠統(tǒng),不夠細致,為此我巧妙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選取孩子們熟悉而喜愛的內容制作成課件,用生動形象的圖象代替老師的抽象語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如在教學《金絲猴》中,課堂上,同學們看著錄相,仔細觀察金絲猴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做到了有順序,抓特點,金絲猴那滑稽可笑的臉,引得孩子們陣陣發(fā)笑。那么,這張臉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定格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展開豐富的想象,原來它的臉像個倒掛的葫蘆,它的眼睛又圓又亮,像兩顆黑寶石,常常東張西望,非常機靈,面孔上最有趣的是它的面孔和嘴,沒有鼻梁,只有個朝天的鼻孔,它的嘴大而凸出,好像一個開花的大饅頭,又像一個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大冰球……學生仔細觀察著,描述著,想象著,一張金絲猴特有的臉躍然紙上,在引導學生觀察金絲猴摘苔蘚植物吃的動作:它直立在大樹旁,兩手不停地摳,摳下一大把,才往嘴里送。面前的摳完了,兩手繞到樹干另一面,左一下,右一下,摳下一大把就狼吞虎咽,津津有味地大嚼起來。由于向學生提供了最有的稍縱即逝的定格畫面,是學生仔細觀察,住特點這個寫作難點迎刃而解。
三、善于引導,促學生知識遷移
新知源于舊知,高于舊知。舊知是學習新知的基礎,同時,舊知的學習方法同樣適用與新知的學習。因此,在為教學新知作準備時,除了要復習必要的知識,還要積極架設由舊知通往新知的橋梁。一個人的活動動機遷向另一種活動,使學生在另一種活動中也產生積極動機,教師要善于引導,促使學生遷移。例如,在知道學生寫一處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并注意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描寫,為幫助學生寫好此文,我?guī)W生去桃花島參觀,為避免學生“活動時興致勃勃,寫作是無話可說”,我特地制作了教學軟件。課上,我利用教學網把教學內容在大屏幕上播放,學生看著屏幕上那一片片如火如霞的桃花林,一朵朵姿態(tài)萬千的桃花,聽者優(yōu)美的樂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陶醉在優(yōu)美的境界中。接著,教師巧妙發(fā)勢動態(tài)畫面的優(yōu)勢,以導游的口吻帶領學生穿梭在這迷人的花海中,在這美妙的境界中,學會娓娓地描述著:“那輕輕搖曳的花枝,微微抖動的花蕊吸引著蝶蜂飛舞,使人感覺到似乎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的視聽器官都被調動起來,內心的歡快感使他們愿意寫作,積極地促進了學習遷移,以而使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在教學中有效滲透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法,使語文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