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賢才
如果你是一個“吃貨”,穿越到古代的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沒什么能吃的,因為很多現(xiàn)在常見的食物,大多數(shù)在古代都沒有,那么不同朝代的古人都能吃什么呢?
新石器時代:祖先開始蒸飯了
新石器時代,古人發(fā)現(xiàn)用蒸汽煮熟的米飯,顆粒飽滿,粒粒分開,于是“蒸飯”出現(xiàn)了。與如今的蒸飯不同,遠古的蒸飯要事先在鍋里煮一下,再撈出來,再在一種叫“甗(yǎn)”的蒸鍋里煮熟。甗是底部有小孔的器具,放在鬲(lì)、釜(fǔ)中,蒸氣上下流通,把生米煮成熟飯。
商周時期:糧食種類有所增加
商周時期,隨著人們的探索,糧食種類有所增加,主要的糧食有粟(sù)、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等。黍是一種雜糧,去皮以后叫黃米。稷,一說是指粟,一說是指黍,至今依然沒有定論。麥,就是小麥。菽,就是大豆,它在很早的時候就是我國重要的作物了。
秦漢時期:將米飯曬干,
吃時再用水泡
秦漢時期,人們喜歡吃的早已不再是蒸飯,而是一種“干飯”,又稱為“糒(bèi)”。
干飯就是將做熟的米飯曬干,然后放在陶罐一類盛器中,隨食隨取。吃時把干飯放進湯水中,稱為“飧(sūn)”,實際上就是水泡飯。因為干飯易于長期保存,攜帶和吃起來都很方便,所以,漢代人出行的時候,往往隨身攜帶干飯,部隊行軍打仗,士兵們也都帶著干飯。
魏晉南北朝:有錢人才能吃白米飯
把米飯吃出花樣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事情,現(xiàn)代人們所吃的各式米飯,在這一時期基本都出現(xiàn)了。菜飯,在當時叫“蔬飯”或“蔬菜飯”,其做法是將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飪成飯。在魏晉時期,吃菜飯是為彌補主糧的不足,以菜充飯,填飽肚皮。
當時的稻米飯稱為“白米飯”,因稻米產(chǎn)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
隋唐時期:一日三餐成主流
定時吃飯的習俗最晚形成于商代。當時的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餐是正餐,第二頓卻是殘羹剩飯。到了隋唐時期,在民間基本普及了“午餐”,“一日三餐”成為社會主流。
隋唐時期,小麥的研磨技術已經(jīng)很成熟,于是面條產(chǎn)生了,唐朝時期很流行吃面條。當時的燒餅像馕餅一樣,并不會放芝麻。此外,酸奶、馬奶、干酪等奶制品在當時很流行。
宋朝時期:烹飪技術大進步
米飯在宋朝與今天沒什么區(qū)別。烹飪技藝的進步、口味的不斷變化,使得宋朝的“花式米飯”層出不窮,有青粳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游飯、二紅飯、蓬飯等。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套廚房必備,就興起于宋朝。宋朝的蔬菜有甘藍、菠菜、蘿卜、黃瓜、葫蘆、茄子、冬瓜、竹筍等,各種水果也不缺,唯獨缺一種現(xiàn)在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辣椒!
明清時期:白薯、玉米傳到中國
明朝末年,隨著新航路開辟,我國糧食作物加入了不少新成員。明正德年間,玉米傳入中國,在沿海地區(qū)種植,明清兩代逐漸推廣。明萬歷時期白薯傳入?yún)嗡危ǚ坡少e),中國商人陳振龍見到后帶回國內?;貒?,陳氏6代致力于推廣白薯種植。白薯產(chǎn)量是谷子的10多倍,有利于緩解我國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