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各民族在文化發(fā)展與繼承中都潛移默化地建立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圖案文化體系。這些圖案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展現了各民族在某個時期對生活的預期和藝術審美的追求。這些圖案經過演變或改良并裝飾于服裝,使服裝大放光彩。本文通過列舉民族圖案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達,為設計者運用民族圖案裝飾服飾時提供借鑒。
【關鍵詞】 民族圖案;服裝設計;文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K2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1-0097-02
民族圖案體系是各民族在本地域長期生活沉淀形成的,它凝結著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彰顯了各民族在某一時期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審美追求。民族圖案題材多樣,生動活潑,凝練夸張。原有圖案經繼承或改良,裝飾于服裝設計上,賦予了服裝文化更多的文化底蘊,大大拓展了服裝形式美的空間。引用這些圖案,必須知曉它們的形成要素、美學價值及文化表達。
一、民族圖案文化體系的形成
(一)與民族的地域性密切相關
地域是影響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在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下生生衍息的人群,有相同的生活習慣。受自然地理氣候、地貌的影響,人們對生活的期望,信仰的追求總是依附于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而民族圖案則反映人類渴望戰(zhàn)勝自然、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精神面貌。
藏族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帶。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藏族人民的生存始終是人體機能與缺氧高原的斗爭??範幾匀怀蔀椴刈迦嗣裱}中的基因。雪山高原上空氣稀薄,人煙稀少,無現代工業(yè)的污染,展現了通透晶瑩的原始自然風貌。同時,這個民族保持著佛教的虔誠,他們的生存以佛教為哲學支撐,保持著孩童般的純真,依靠佛學的感性精神與惡劣自然對抗。這也使得藏族傳統(tǒng)圖案融合了宗教信仰與人文精神,蒙上了絢麗神秘的色彩。
傣族人民大多居住于亞熱帶雨林地區(qū),水域遍布于他們的生存空間。女性著筒裙,線條輕盈流動,多用淺色調搭配。長期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使她們的傳統(tǒng)圖案充滿水鄉(xiāng)密林的秀美。這是一種對自然親近的呼喚。
(二)與民族的發(fā)展歷史有關
民族圖案文化體系是各民族在長期生活中承襲下來的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圖案體系。圖案的表達內容來源社會活動,是不同時期政治、經濟、道德、人倫的反映。
原始社會人們向往豐衣足食的富裕生活,所以這時期圖案以人面魚紋、雙體魚紋表達對生活的期待。商周時期以張目巨口、獰厲威嚴的獸面紋圖案,取器形中軸、兩旁對稱,表現雄偉莊嚴,映射奴隸主階級的武力統(tǒng)治的殘酷與嚴厲。戰(zhàn)國時期,冶煉業(yè)成熟,常以簡潔活潑的幾何圖形與動物簡畫穿插組合鐫刻成青銅圖案,這是當時生產技術進步的標志。秦漢時期,作為中央集權社會,其圖案除涉獵耕耘、狩獵、宴饗、比射等題材外,還在瓦當、銅鏡、漆器、織錦上應用“延年益壽”“子孫無極”等吉祥文字,這是封建帝國的富足繁榮后的精神追求。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人們顛沛流離,開始向往寧靜無爭的生活世界,清瘦俏長、柔美寧靜的圖案形式和遠離俗世的佛家、道家思想,影響了南北朝圖案風格的形成。隋唐政治安定,人民生活物質充裕,圖案題材中便有了安詳溫馴的瑞獸嘴銜瑞草花枝、寶相花等象征人間溫暖幸福,折射出太平盛世的繁榮。宋代,統(tǒng)治者醉聲犬色,圖案工整細膩。元代,可汗剛勁粗獷的圖案風格取代了南宋圖案的柔麗之氣。
二、民族圖案文化的美學價值
人類直立行走,群聚而居,分工協作,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中國民族圖案的審美意識主要源自生產,獲取生活物質的活動中。后來,人們從原始的抽象時代,認識逐漸豐富,并將生活的情感和祝愿寄寓于圖案之中。這種美學價值是客觀的,它含有現實現象,但又因人們有意識的參與,反映當時社會審美價值取向。這種圖案的美學構成主要有三部分:
(一)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形式美
人們在千百年的社會實踐中,總是觀察自然客觀存在物的美的形象。從原始時代早期的壁畫可以看出,主要以動物、人體、勞作場面為主。這些圖案取自于自然的原形,簡潔明了,粗獷而具有張力。以物象為主的圖案主導著中國民族圖案的思維邏輯核心,占據中國民族圖案的重要地位。在不斷認識的社會活動實踐中,人們總結出構成圖案形式美的法則,千方百計對這些圖案進行取舍、加工,使其更加符合美的原則。
(二)社會意識的藝術表達
中國民族圖案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對社會認知的結果。雖然只是一種抽象的符號,但經過人們的思想加工,凝結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展現中國各族人民的傳統(tǒng)形象,彰顯各民族的社會意志,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感和祝愿。
這些圖案講究寓意,形簡意豐。它們以神話傳說、民間俗諺語為主題思想,巧妙地運用人物、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鳥、走獸等,通過比擬、象征、借喻、雙關、諧音等藝術手法,將圖形與寓意完美結合。如為人所熟知的龍鳳呈祥、富貴的牡丹花。
(三)圖案色彩的表現
色彩最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給予人最為直觀的感受的一種重要元素。中國民族圖案大致經歷了彩陶圖案、青銅器圖案、漆器圖案、瓦當圖案、畫像磚圖案、敦煌圖案、瓷器圖案、明錦圖案、清繡圖案的發(fā)展過程,也是手工業(yè)向前推進的結果。
彩陶圖案取材簡單的自然形象,其圖案樸素直觀,以黑、紅、白三色顏料在陶器上繪制而成,顯得原始粗獷;青銅器圖案以動物為主,沉重、威嚴、猙獰、拙樸;秦代瓦當圖案以青白紅黑四色,線條質樸厚重;漢代織繡圖案以水紋、云紋為表現對象,色彩豐富,顯得華貴雍容;宋元瓷器圖案紋飾簡樸,色彩明凈,色調深沉,富有理性。
三、服裝設計中民族圖案文化表達
民族圖案是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因為民族圖案文化精神表達已深深植根于人們的觀念之中?,F代服裝設計中在浩瀚的民族圖案中尋找適合圖案進行服裝設計,將設計理念與民族圖案的文化表達高度契合,繼承歷史文化,延伸民族圖案現代意義,是設計者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服裝設計思想要與民族圖案文化表達契合
服裝設計是一種有思維參與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服裝設計中引用民族圖案時,必須在思想上與民族圖案文化表達契合。民族圖案留存數量眾多,浩瀚龐大。將民族圖案以文化表達的領域進行分類整理,大致有以下幾類:
1.圖騰圖案的文化表達。圖騰是原始時代時,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對自然充滿敬畏。人們親近自然而又敬畏自然,冥冥之中把某種動物或植物或無生物當作祖先或保護神,寄托某種精神思想。圖騰觀念激發(fā)了原始人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標志、禁忌、儀式、生育信仰、圣物、圣地、神話、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圖騰標志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征。
2.吉祥圖案的文化表達。吉祥圖案是中國民間吉祥觀念的表達,代表著一定的祈吉暗示,具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傾向和感情色彩,因而又是樸素的民間信仰的反映。
吉祥圖案的發(fā)展過程在中國已有幾千年。它并是各時期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是美好、福善觀念的載體,它內容、題材十分廣泛。但基本以“五?!钡挠^點為出發(fā),即“福、祿、壽、喜、財”,圍繞著加官、進財、添福、增壽、多子等方面展開,是中國吉祥文化的核心內容。
吉祥圖案常以各種物象來表達寓意,題材多樣,然所指大抵相近。比如常見的有以龍鳳組合的圖案表示“龍鳳呈祥”,事事順利;以蝙蝠、綬帶鳥、如意組成的圖案表示“福壽如意”,家庭和睦;以雙魚組合的圖案表示“年年有余”,富足美滿;以宗教中的人物觀音為圖案的,象征得子得福;以猴子騎于馬上的,寓意馬上封侯;喜鵲與鴛鴦雙雙組合的圖案,象征夫妻恩愛。
3.民俗文化圖案的文化表達。民俗文化圖案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并流傳的圖案,它具有流傳時間長、具有民間風格、具有鮮明地域特色三個特征。它包括根據民間風俗而設計的應景圖案。民俗圖案主要有剪紙、刺繡、藍印花布等簡單易于操作的圖案。民俗圖案地體現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標準和情趣。
4.宗教信仰圖案的文化表達。佛教文化的傳入,出現了大量的佛教壁畫,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宗教圖案體系。如八寶紋是藏傳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為題材的紋飾,圖案取自雜寶紋樣,雜寶紋的寶物有30余種。它根據個人求吉的意愿與期求,從30件寶物中選取8種寶物相互組合成一組紋樣,用以驅邪求福,達到生活預期。
(二)服裝設計形制與民族圖案個性要相符
中國民族圖案題材多樣,個性紛呈。從民族圖案充分表現個人情感的真實流露,凸顯出較強的個性。服裝設計中的形制必須要與民族圖案個性相符,兩者彰顯,才能散發(fā)魅力。
如青花圖案多為藍白相間的紋案,是一種高光澤的胎白底。在中國,藍色象征勇氣和永恒。純藍色顯示出恬靜、優(yōu)美、理性、沖淡平和的氛圍。白色代表純潔和美麗。藍色與白色相配,配以飽滿、優(yōu)美的圖像,能表達出清新、明亮、干凈的風格。青花的藍白色圖案在當今服裝設計中的也應用到節(jié)日服裝、社交服裝、具有中國風的職業(yè)女性服裝、職業(yè)休閑裝、時尚休閑裝、運動休閑裝等。
民族文化圖案是中國千百年遺存的精神瑰寶,也是現代服裝設計中附加中國元素的主要手段之一。了解了中國民族文化圖案的歷史,才能將民族圖案文化與服裝設計完美契合,把具有中國民族風的服裝文化推向世界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李欣華.藏民族裝飾圖案藝術[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9,5(1):16-17.
[2]唐成俏.淺析符號化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西部皮革,2015,37(16):43-44.
[3]朱艷,王國和.八寶紋樣的構成及寓意[J].四川絲綢,2007:46.
[4]秦杰.奧運會青花瓷禮服的設計成功之道[J].企業(yè)導報,2010(6):250.
[5]劉元風,李迎春.當今服裝藝術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張坤,男,湖北襄陽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