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齡未成年犯罪現(xiàn)象的頻發(fā),引起了社會各界關于調整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對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大多數(shù)學者持否定說,認為盲目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其犯罪,刑罰對于心理不夠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并不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針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風險,應當從社會、家庭等多個方面去矯正,而并非通過改變刑法來懲罰。
關鍵詞:刑事責任年齡;降低;犯罪風險
1.引言
近年來,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頻頻發(fā)生,諸如殺人、強奸等各種危害社會的暴行,而我國刑法規(guī)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對任何犯罪都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論。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否應當通過降低刑事責任能力的起點,從源頭震懾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起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也加大了對未成年人的處罰力度。因此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guī)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經(jīng)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僅僅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完全起作用,反而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2.關于理論界的爭議
2.1肯定論
肯定論者主張,從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和保護被害人利益的角度來看,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他們認為,一方面,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夠使一些嚴重性犯罪的未成年人被告人得到法律的制裁與懲罰,能夠讓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屬心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撫慰,從而加大司法的公信力,有效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也能使部分低齡未成年人基于刑罰的威懾與嚴厲性而免于走上犯罪的道路,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
2.2否定論
否定論者主張,設置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除了辨認和控制能力,還要考慮刑事政策等因素。隨意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與刑法的穩(wěn)定性相悖,刑法作為追究違法犯罪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應當合理地發(fā)揮其刑罰震懾功能。而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的矯正方針是以教育感化為主,這也是與其身心特點相符合的,若以懲罰作為主要方式,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筆者認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應該只歸咎于未成年人自身的年齡方面,而應從多方面考慮。盲目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達到預防犯罪和懲治犯罪的效果,反而會使犯罪的低齡未成年人貼上犯罪的標簽,而此時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夠成熟,刑罰很可能讓他們失去良好的教育與社會的熏陶,并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反而很可能導致他們自暴自棄,不愿接受改造,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性。根據(jù)調查,青少年犯罪有如下特征:犯罪動機具有貪利性;團伙性以及犯罪行為嚴重;反復性比較嚴重。因此,對于此類犯罪,不能單單歸咎于犯罪的未成年自身的年齡問題。事實上,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做法,也是與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的這一特點相符合的,對于14周歲以下的青少年,刑罰的功能并不能有效發(fā)揮。
3.問題的解決辦法
因此對于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犯罪的預防與懲治,并不能單單依靠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應當從多個方面解決。
3.1家庭方面
大量的研究調查表明,大部分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家庭關愛的缺失以及父母的放任引起的。由于未成年人心智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部分父母并未意識到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重要性,從而疏于管教與關愛,若此時缺乏家庭教育,則很有可能使他們誤入歧途。因此父母應當培養(yǎng)未成年人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多多了解他們的想法。有學者提出,可以建立涉罪低齡未成年人的親職教育制。所謂親職教育是指協(xié)助父母了解自己的職責,提供有關兒童、青少年發(fā)展的知識以及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使其成為稱職父母的教育過程。而目前我國沒有相關的法律將其作出硬性的規(guī)定,而使得所謂的“親職教育制”成為一紙空談。
3.2社會方面
從社會方面來看,應當積極聯(lián)合多個部門加強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預防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之歧途。同時針對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以教育、感化、挽救為方針,根據(jù)未成年人犯罪起因、犯罪特征等建立適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矯治為主的綜合處遇制度,使其不與社會脫節(jié),從而能正?;貧w社會。因而能夠更大程度地降低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風險,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4.結語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最低限度并不具有一定的正當性。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并不能從根本上達到預防犯罪、懲治犯罪的效果,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對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未成年犯罪聽之任之。而是希望國家通過制定青少年保護法規(guī),以及通過社會、家庭多個方面的綜合治理去共同防止其繼續(xù)實施危害行為。
參考文獻:
[1]張寒玉,王英.應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之制度建構與完善[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01):14-27.
[2]姚建龍.我國少年刑事責任制度之理論檢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03):147-157.
[3]周榮華.犯罪低齡化視角的刑罰[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03):42-44.
[4]林清紅.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不宜降低[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01):28-34.
[5]張勇,王麗珂.調整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問題反思及對策[J].青少年犯罪問題,2020(02):55-63.
作者簡介:郭芬(1998.3-),女,湖南常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