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
【摘要】 奧雷爾·斯坦因曾經(jīng)四次來我國新疆地區(qū)進行考古探索和挖掘工作,于1906年8月再次重返新疆,并著述了《重返和田綠洲》這本書,書中斯坦因對沿途遺址文物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對我國西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價值。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二是本書對西域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三是當下如何進行西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 西域文化;傳承;保護;斯坦因
【中圖分類號】K8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60-02
《重返和田綠洲》是英國人奧雷爾 · 斯坦因1906 年再次游歷我國西部新疆時所著,主要記錄作者在我國西部新疆,甘肅的達溝一帶的遺址至羅布與樓蘭地區(qū)進行考古調查和發(fā)掘的過程,并對挖掘出來的許多珍貴歷史文物和古人活動遺址進行考證,對我國考古特別是新疆考古以及歷史學、建筑學、民族學等方面頗多研究,為我國西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鑒和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重返和田綠洲》的創(chuàng)作背景
19世紀中葉以后,國外學者就對中亞的考古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國,一度成為國外探險者進行考察的潮流,斯坦因自1901年到1916 年曾四次到我國新疆和甘肅西部地區(qū)進行考古和探索工作,其中清楚地記錄了他在今和田地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qū)、河西走廊、哈密以及吐魯番等地,測繪地理,猖狂盜掘沿途墓葬、城址、烽燧、石窟寺、佛塔等文物古遺址的詳細過程。并依據(jù)考察工作作了六次報告,其中將三次報告內容出版供人閱讀參考,分別是《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和《亞洲腹地考古圖記》。1906 年 8 月,斯坦因重返和田綠洲,對他曾經(jīng)走過的地方以及還沒有做過探索的地方做了更細致的探索,走了與之前不同的道路,尋找到先前并未涉及的一些古遺址,發(fā)現(xiàn)并收集到了大量的稀有文物。
二、《重返和田綠洲》對西域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
從古至今,對于西部的探索從未停止,很多探險家們也做了很多著述,以此引領讀者從沙漠中、從山川中、從荒灘里,尋找人類失落的文明,即使是荒涼已久,或者人氣散盡,人類“上一個文明梯次”的遺跡仍然對當下的人們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和意義,接下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對西域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學術價值
1.資料性強,可利用率高
《重返和田綠洲》涉及的地域廣闊,在整個游歷的過程中,斯坦因對路途中的遺址都做了簡要的敘述,有亞歷山大遺跡、吉德拉爾古遺跡、馬斯圖吉古遺跡、瓦罕的古址、綠洲中的古遺址、吉亞北部沙漠遺址、阿克鐵熱克遺址等。他還對所調查和發(fā)掘的所有的遺址文物如雕塑、壁畫、錢幣、佛經(jīng)、兵器以及大量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記錄,并配有相關遺跡的插圖和版畫,發(fā)布的資料系統(tǒng)、全面又實用。在這些舊址已經(jīng)被嚴重破壞的當下來說,這本書收錄的資料就成為研究相關學科僅有的珍貴資源。
2.與眾多文獻及古時風貌結合
斯坦因在研究各種遺跡、遺址時,往往引用大量的文獻,以史為鑒,從當?shù)馗鱾€時期的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情況來進行具體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如: 在描寫烏仗那時,首先敘述亞歷山大的軍隊經(jīng)過此地的情景,之后描寫烏仗那中國早期香客的情況以及中國唐朝時期烏仗那的發(fā)展,并依據(jù)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等具體的文獻來進行論證。著作后半部分描寫中亞佛教文化的起源與傳播、繪畫藝術的交流與影響以及自然風貌等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些成果對當下的西域研究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3.涉及的領域廣、學科多,所含信息量大
斯坦因在考察時發(fā)現(xiàn)很多文物,像在馬斯圖吉考察時,對奧拜都拉在米拉格拉木的房屋的描述,展示了仍保存的古代歷史傳統(tǒng),雕刻的柱子、古雅壁畫、頂板雕刻蓮花圖案、家具圖案、地毯圖案、金屬器物等都證明了地區(qū)間的貿(mào)易聯(lián)系,在這個過程中也引用了很多對比研究和西方成果,因而書籍的信息量很大。
(二)對西域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現(xiàn)實意義
1.推進我國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
我國要進行西部大開發(fā),必然要對西部地區(qū)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斯坦因在進行考古的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與考古學結合起來,不僅對一些地區(qū)進行單獨的地理探索,還對所到之處,遺址所處地區(qū)的氣候、山川、河流、遺址的興廢等都進行了獨到的研究,這對研究西部沙漠化的成因和解決提供了啟迪,也為西域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發(fā)展前景。
2.蘊含著愛國主義因素,激起對西域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熱情
斯坦因在新疆進行探險和考古,盜掘非法攜帶大量文物出境,無論是《重返和田綠洲》的敘述,還是《西域考古記》的敘述,斯坦因自身都表明,他很多時候是雙方約定后的“捐款”。并且在挖掘的過程中,他對遺址的盜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無視遺跡、遺物的原本樣貌及組合關系,對遺址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激起國人的反感和保護國內文物的熱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部讓人義憤填膺的愛國主義教材。
三、對當下西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建議
西域文化有很強的特色和藝術價值,并且具有獨特的風格文明,但是由于人們對于西域傳統(tǒng)文物的保護力度不夠,從而造成“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并且隨著國家現(xiàn)代化、信息全球化的發(fā)展,西域文化并不完全適應當下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在西域文化中尋找具有當代價值的特性,并結合起來進行一定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域文化的獨特性及其藝術價值延續(xù)下去。
(一)將西域文化融入生活
很多西域文化傳播較為久遠,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會做部分刪減,但如今變化的并不多。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并不經(jīng)常使用,從而使有價值的文化離人們越來越遠。尤其是在當下,只有人們自身不斷地對文化進行挖掘和創(chuàng)新,使它融入現(xiàn)代生活,與現(xiàn)有的生活貼合,才能夠真正地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二)保護西域文化存在的特有環(huán)境
西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和創(chuàng)造價值,幾千年來,西域文化的發(fā)展也始終圍繞著游牧、宗教、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三個方面向前推進,使得它始終維持自身的獨特性,在信息全球化的情況下,也能夠不被外國的文化侵蝕造成本質的改變,成為中國最獨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而保護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保護其所處的環(huán)境,不被當今現(xiàn)代化、世界化所磨滅,保留它原有的淳樸與真摯。
(三)加大對西域文物的保護
日本學者池田溫曾經(jīng)在《東方學報》上發(fā)表書評,指出了我國出版的《敦煌資料》中眾多錯誤,這對于當時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在那個年代,我國學者沒有出國的機會和條件,而日本學者池田溫已經(jīng)到過倫敦、巴黎看過敦煌原件。這導致很多問題都顯現(xiàn)出來,問題的本質原因還是我國對于西域的文物保護力度不夠,文物的丟失才使得失去了最根本的資源。
西域文化屬于全人類,但文物終究有歸屬,流散在國外的文物何時能夠回歸,這是歷史留給世人的一道難題。因此,在對西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對西域文物的保護必不可少。
(四)利用形象大使,做好西域文化宣傳
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必然離不開一定的宣傳,只有讓國人都知道,只有讓西域的獨特文化家喻戶曉,才能夠真正做到有效地傳承和發(fā)展,像丁真的走紅,不倒翁小姐姐的大唐風采,這都成為自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西域文化的傳播也可以借鑒這種形式,使更多的人更多范圍地接觸,更有助于西域文化的傳播。
四、對西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思考
文化的傳承影響是久遠的,更深層次地講,文化維系力的強弱,與邊疆命運、國家領土息息相關。
為了讓西域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必須打破傳統(tǒng)西域文化的壁壘,融入現(xiàn)代化和超前的思維,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填補和充實。
同時,應當明白,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時代,每個國家的文化也都是在不斷前進的,想要將文化輻射到世界,首先本民族要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獨有的文化特性。只有不斷增添與時俱進的東西,用最新最好的表達方式,才能站在最高層,才能將好的東西傳遞出去。
斯坦因在《重返和田綠洲》中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再次回到和田綠洲的行程,內容豐富多彩,從考古學的角度為讀者揭開西域的神秘面紗,西域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其獨特文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人們對斯坦因的行為有褒有貶,但客觀上為我國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用歷史的眼光審判和評價這些著述時,更應當肩負起歷史的重擔,為弘揚燦爛的西域文化而虛心前行。
參考文獻:
[1]宰飛.敦煌文書:漸進的回歸[N].解放日報,2020-11-21(008).
[2]田海峰.拿什么拯救你,珍貴的西域文物古跡?[N].兵團日報(漢),2020-05-08(007).
[3]張德明.斯坦因的“功德錢”[J].敦煌學輯刊,1985,
(01):43.
[4]馬大正.外國探險家新疆探險考察的檔案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評述[J].西部蒙古論壇,2016,(02):22-36+126-127.
[5]周俊屹.從考古史學著作看游記的魅力——以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 · D刊(學術刊),2015,(0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