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
一、初中美術教材實施本土化校本課程建設意義
現階段初中美術教學中所應用的美術教材無論同學生的生活關聯程度,還是信息量方面,均存在一定限制,此也是造成學生針對美術學習難以提起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注重教材研究,針對教材積極展開本土化校本課程建設,豐富美術內容還可使教學形式更為靈活多變,拉近同日常生活關聯。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實施美術本土化校本課程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可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編寫校本化課程是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方式。教師利用校本化途徑,可為美術教材增添更為生動形象的內容,如名家名作、生活美術等均可豐富美術教材。其次可有助于當地鄉(xiāng)土美術的發(fā)展。部分地區(qū)在長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沉淀諸多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美術資源,借助校本化美術教材的編寫可將鄉(xiāng)土化美術內容收錄其中,如江蘇地區(qū)所流行的木版畫及草編藝術等均為鄉(xiāng)土美術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教師應注重鄉(xiāng)土美術教學內容的引入,使美術教學更具鄉(xiāng)土化。再次為可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初中教學活動中,教師展開美術教材校本化實踐,可將學生所感興趣、熟悉的內容加入教學內容,部分教學內容須學生、家庭共同參與,這對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而言具備重要意義。最后可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初中美術教學中,若教學活動僅局限于課堂,則學生美術素養(yǎng)、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均會受到影響。美術教材校本化實踐,則可為學生展開具體的學習應用活動及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平臺,拓展教學空間,增強美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
二、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重點
首先需要對地方性特色資源予以關注與利用。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地方特色資源需進行深入了解,以確保所選擇的美術資源可對地域性、文化性加以體現。藝術教育的革新,推動了美術教育的不斷追求和探索,如關注美術教育的人文性、傳統(tǒng)性、生活性、民俗性等,只有關注美術校本地方資源,方可使教學活動更具有特色。其次應對資源的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驗證。初中美術本土化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除應對地方特色美術資源,還應對資源的實踐性予以高度關注,并在實踐活動前做好準備,借鑒成功案例并以本土文化特點、調查研究、教學實踐等為參考,關注對學生思維影響度、可塑性強度、資源價值大小等影響,設計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借助教學案例驗證可實踐性,豐富地方校本課程資源。地方校本資源的建設除滿足師生發(fā)展需求外,還可以家鄉(xiāng)地域特點為基礎,實現美術教材的豐富。豐富美術教材的方法、途徑諸多,教師需立足本土化,將周邊資源加以充分地利用、開發(fā),增添美術教材活力。
三、初中美術本土化校本課程實踐策略
(一)利用當地資源,開發(fā)本土化校本課程
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注重當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將資源加以整理應用至課堂教學活動中,此針對美術教師而言無疑為一項挑戰(zhàn)。其中,教師應注意,美術資源的開發(fā)及利用,無論為隱性或顯性的,在使用過程中均需不斷發(fā)掘,美術資源的價值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過程中得以不斷顯現。美術資源為美術教材的發(fā)展、延伸??偠灾?,教師只要善于思考且細心觀察,實現美術資源的合理應用,將書本知識同校園環(huán)境、社會實際、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便可收獲良好教學成效。本土化美術的應用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多種形式展開課程資源開發(fā),因此,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以學校實際地域特點為參考,在相應教學目標引導下挖掘地域資源組成教學內容。
(二)利用身邊材料,自主設計美術作品
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一項重要內容即為利用身邊材料,展開具備本土化特點的美術作品設計。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美術越來越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予以足夠重視,并增設部分手工創(chuàng)作內容。鄉(xiāng)土資源中存在著人物、動物、植物、生活用品等多元化的造型資源。近年來社會利用鄉(xiāng)土造型展開美術創(chuàng)作的案例尤為普遍,如利用秸稈制作清明上河圖及利用糧食創(chuàng)作人物畫等,學生對此產生濃厚興趣,此類鄉(xiāng)土造型資源尤為簡便。因此,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展開美術創(chuàng)作。講述《裝點居室》教學內容時,教師便可為學生提供自主權,促使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展開創(chuàng)作。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收集材料,再次,引導學生對創(chuàng)作方向加以確定,選擇材料,最后以材料展開制作。此時,學生紛紛結合自身喜好自主展開創(chuàng)作,部分學生利用玉米粒完成自身畫像的粘貼,還有學生以稻草桿制作勞動人民,此種引導下,學生可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完成美術創(chuàng)作,加強學生對色彩、形象及構圖的認知,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三)注重廢棄物品,提高資源利用率
學校里每班每天至少要扔掉數十個汽水瓶或紙杯,實際上,此類廢棄物品均可作為美術教學材料,若良好利用除可省錢外,還可便于收集,為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展開提供條件。教師可引導學生就近取材,利用廢棄材料展開美術設計,如利用紙盒、自然天成的根雕等。借助此類課程的教學及學生的制作,可對制作的歡愉、價值加以體驗,感知到利用雙手美化生活的樂趣,將審美教育、環(huán)保教育、勞動教育加以結合,落實素質教育。講述《異彩紛呈的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教學內容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找尋干枯樹根,并結合樹根造型,引導學生精心設計,適當的上色、打磨、砍削,由此成為一件件藝術品,借助評比,可將一部分裝飾品應用至宿舍、教室裝飾中,以此除可實現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的美化外,還可推動學生美術興趣的提升。在講《古城古鎮(zhèn)考察》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應用茅草、膠泥、竹片等制作景頗族及傣族的民居;教學《土和火的藝術》內容時,因學生難以收集土陶罐,此時教師便可讓學生對河邊鵝卵石加以收集,結合石頭外形繪制民族圖案、小動物及臉譜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術校本課程的實施、開發(fā),需將新課改基本精神加以充分體現,將校園文化、地域文化視作重要課程資源,加以展現時代特征,調動師生積極性共同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促使校本課程成為美術課程中的有機構成部分。教師可借助當地資源開發(fā)本土化校本課程、利用身邊材料自主設計美術作品、注重廢棄物品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式,豐富美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