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文
摘要:小學第二學段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節(jié)點,是學生積累語言、陶冶情感、發(fā)展思維的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把閱讀和習作脫離開來,單方面進行教學,造成讀與寫脫節(jié)或聯(lián)系不夠緊密的局面,出現(xiàn)讀與寫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分道揚鑣的困惑。本文就這個問題作了一些淺顯的探討,以積累豐富的詞匯、吸納課文的表達方式、想象補白、放眼課外閱讀這幾種渠道為切入點,指向習作教學,求得從讀學寫,以寫促讀,達到讀寫的契合。
關鍵詞:閱讀;指向;習作;讀寫結合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程。小學語文是學生語言積累、語感培養(yǎng)、情感熏陶、思維發(fā)展的開端,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具有啟蒙作用?!白x”和“寫”是語文教學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兩大板塊,要落實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就需要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習作是語文教師的教學難題,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望洋興嘆的難題,教師怕教難教,學生怕寫難寫??梢赃@樣說,讀寫結合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條重要途徑,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學生不會再害怕閱讀,不會再無米下炊。從第二學段起,教師就要重視讀寫結合的訓練,努力克服讀寫脫節(jié),習作教學的隨意性。
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途徑和渠道有很多,讀寫結合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常常被忽略的途徑。小學語文選文多文質兼美,情感真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世界,又有擷取材料和表達方式的方法指向,如果教師能夠因勢利導,自然會“樂于讀書,逸于作文”的。小學第二學段的寫人習作教學,也可以從課本中的寫人文章汲取營養(yǎng),學習方法,得到習作訓練。
如此一說,那么怎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寫呢?
一、積累課文中豐富的詞匯,學以致用
葉圣陶說過:“閱讀時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焙芏鄬W生表示,怕寫作文,并不是題材、方法問題,而是腹無詩書氣不華,無從下筆,下筆沒詞。
我們在寫人閱讀教學中,會對課文中描寫外貌、動作、神情和心理的詞語精心品讀,但這種品讀需要對詞意的品味外,還要為習作積累豐富的描摹詞匯,領會用意,學會運用。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詞句的儲備,學生頭腦中的習作材料就成為有源之水,自然流露出來。
教師可以引導課本上寫人的語言材料的積累,也可以將語言材料的積累延伸到課外閱讀中去。讓學生準備一個本子,把每天讀到的好詞、佳句都就積累下來,時間長了,薈萃成冊,時常拿出來讀一讀,久而久之,詞匯豐富了,習作時也不再為無言可述煩惱了。
二、吸納課文的表達方式,讀中仿寫
小學語文課文選文重視學生精神成長和人文性的滲透,既有情感體驗的價值觀形成,又有語文各種能力發(fā)展指向,語文的各種能力包括了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敘事性作品是課文中最常見的,也是適合中低年級學生心理期待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敘事性作品是閱讀的基礎,也是學習寫作手法的基礎。
習作的篇章結構布局可以從例文中學習,吸納經驗。結構是習作中的技術問題,習作的起步階段,可以教學生通過對課文藍本習得經驗的模仿,然后根據實際生活材料仿寫,擷取精華,最終內化成自己的一套形式。
教師在第二學段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先訓練學生習作開頭和結尾形式。開頭的方法有開門見山、提出問題、描寫引入、名言佳句開頭等,結尾的方法有發(fā)表感想、點名主旨、名言總結、抒發(fā)發(fā)人深省的情感等。但要反對灌輸死知識,僵化形式。
寫人習作,還要對人物的描寫方法做一些指導。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狀態(tài)具體的描繪出來。人物描寫就是要把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形象用文字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第二學段課文中有很多示例,寫人的描摹方法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情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描寫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除此以外,還可以學習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襯托人物。
教是為了不教,模仿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學寫結合,真正將方法靈活有機地用在習作中,不為模仿而模仿。課本中的例文有著習作表達方式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在教學中做到將讀和寫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使得學生從閱讀中學會習作的一般方法。
三、揣摩課文的寫作意圖,想象補白
補白指的是通過細心揣摩作者的文本,通過想象或者聯(lián)系補充課文的“空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補白,還能為小練筆提供支點,創(chuàng)造和文章相同的類似情景,是習作訓練的一種準備。
小學生在讀課文時,可能面臨一個懸念的困惑,人物的命運怎么樣了,故事發(fā)展到后來出現(xiàn)了什么情節(jié),等等。于此,我們借助補白的手段,縮短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既排除了閱讀障礙,深入文章透徹地理解內涵,又留給學生想表達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間,利用補白鍛煉習作功力。
補白的內容有很多,通常用的是補細節(jié)和補結尾。比如,在《賣木雕的少年》一文中找出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么想的;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中,醫(y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醫(yī)生會說些什么?
課文留白之處,往往正是體現(xiàn)作者寫作技巧的匠心獨運處,有弦外之音處。魯迅先生介紹寫作經驗時說,文章寫成之后,要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毫不吝惜地刪去。這里,學生還可以學到留白的余韻和巧妙。
四、放眼課外的文本閱讀,拓寬思路
魯迅在《致顏黎民》的信中說到:“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p>
讀與寫的教學要立足于課本,畢竟課本都是精心采擷的文本,但局限于此,往往造成拘泥一家的局面。如果說課本是學習游泳的池子,則課外閱讀就是廣闊的水域,任人遨游。課外閱讀能夠開拓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的思路,從而構建更廣闊、更深厚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積累豐富的詞匯、吸收表達方法,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融合,把讀和寫結合,收到的效果會更好。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之謂也。
教師激勵學生廣泛涉獵課外讀物,可以嘗試結合語文課向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如讀了《丑小鴨》之后,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讀了《爭吵》之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鼓勵學生讀整本的書。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后的感受,選擇寫讀書筆記、與同學交流心得和向同學介紹圖書等方式反饋自讀情況,并作相應指導。這樣一來,既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又能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促進學生個性閱讀的自由發(fā)展,為提高習作水平奠定基礎。
“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很多(比如說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引導學生堅持記日記、即時寫片段、認真修改習作等),這里僅就將閱讀教學指向習作談幾點淺顯的看法。總而言之,讀與寫應該是語文教學中有機統(tǒng)一的兩大板塊,讀是第一步,寫是對讀的深化和情感表達欲望的自然流露,讀寫之間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在讀中貫穿寫的因素,在寫中提升閱讀能力,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從讀學寫,寫中促讀,多讀多寫,做到有序有法,從而扎扎實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使得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樂于閱讀,樂于習作,綻放語文的美和魅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葉圣陶.《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魯迅.《致顏黎明》(《魯迅全集》十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