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中的有關戀愛和婚姻題材的詩歌數(shù)目較多,表達了中國早期男女對于婚戀的樸素認識。朱熹在《詩集傳序》中曰:“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之作,大多是自然流露所作,感情真摯、豐富,探究《詩經》中愛情詩的類型、內容及其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魅力,可以深入地了解古代青年男女之愛情觀,分析詩歌對于反映社會現(xiàn)實方面的重要作用,闡釋《詩經》中愛情詩所體現(xiàn)出的人們對美滿婚姻、自由愛情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關鍵字]《詩經》;愛情詩;時代特點
一、《詩經》中愛情詩的分類
《詩經》中的愛情詩,因情感對象的不同和情感表達程度的不同,而由此分為三類:
第一種愛情詩可以概括為男女一見鐘情后產生相思之情,進而借詩言志,抒發(fā)纏綿的情愫和愛慕之情?!对娊洝分忻鑼懩信g美好戀情的詩歌當之無愧的是《風》之始——《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千古絕唱,以雎鳩求偶為意象,承載著古代男子對夢中情人一見鐘情后的良苦思念。這首詩以自然流暢的筆墨描寫了男子對河邊一個采荇菜的女子的思慕之情,“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便成為他寤寐求其實現(xiàn)的愿望”[1]?!巴高^詩歌簡潔的語言,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男子的纏綿悱惻與一往情深,這是一種深沉的愛戀,也是一種感人的情緒?!?[2]古人在那個時候可以沖破封建桎梧而勇敢地追求自己心悅的女子,是何等美好而又純粹的感情??!
第二種類型是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反叛式愛情詩,這類詩歌以《鄘風·柏舟》為典型,較為強烈的呼吁愛情至上觀念,并鼓勵情之所至,大膽表白?!多{風·柏舟》則成功塑造了一位為了自己的愛情而勇于斗爭、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女子痛心地呼出:“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誓死來捍衛(wèi)自己對于愛情的忠貞和執(zhí)著,在得不到母親的支持下,冒著違背母命的風險也要追求自己心中所愛的那個人。
第三種類型可以概括為描寫喜新厭舊、背信棄義的愛情詩,這類詩大多都是對棄婦的真實寫照,字里行間盡是難掩的悲、痛與悔。例如《詩經》中的《衛(wèi)風·氓》便是一首描寫婚姻悲劇的典型詩作。余冠英在《詩經選》中這樣評:“這是棄婦的詩,訴述她的錯誤的愛情,不幸的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決絕?!?[3]這首詩以一個女子無比悲痛的口吻講述了自己被丈夫氓欺騙的悲慘經歷。她從一位純潔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勞忍辱的妻子,再到堅強剛毅的棄婦,這其中體現(xiàn)了女子的性格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由此也可窺見女性地位的低下和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現(xiàn)象,被丈夫虐待,被棄被休后還受到兄弟的譏笑和家人的排斥,陷入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字里行間都是女子力透紙背的心酸和苦楚。
《詩經》中愛情詩反映的社會時代特點
從《詩經》中的愛情詩中可以窺見封建社會中的女性地位特點。在男權社會的統(tǒng)治下,男女關系逐漸演變成為成為主從關系甚至尊卑關系,男女地位不平等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例如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左擁右抱,卻對女性的要求格外苛刻,甚至可以標榜為死去的丈夫守活寡、殉情的行為,如設立貞節(jié)牌坊等。
《詩經》中《衛(wèi)風·氓》所描述的情狀便十分鮮明地反映出了古代社會女性的處境,女子風華正茂時嫁入夫家,勤儉持家,為了家庭盡心盡力,付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和年華,卻因為年老色衰而被丈夫拋棄,被休后回到娘家還受到兄長的嘲笑和冷落。即使是身份高貴的女性,也免不了依附于男性的命運,住在深宮里的嬪妃,她們耗盡一生,都在竭力靠近帝王,博得帝王的歡心,即使榮獲其寵愛,也要處處小心謹慎。
除此之外,從《詩經》中的愛情詩中亦可以體現(xiàn)封建社會中女性的依附意識,《詩經》以“思婦”的口吻抒發(fā)對愛人的思念之情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篇幅和數(shù)量要大于男子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比較典型的是關于征人思婦的詩歌,如《衛(wèi)風·伯兮》中對思婦形象的描寫:“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恰恰印證了何謂“女為悅已者容”。還有《王風·君子于役》“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每當牛羊歸來的黃昏時分,家家戶戶開始生火做飯,炊煙渺渺升起,儼然一幅祥和安樂的田園風光圖景,但此情此景卻愈發(fā)加深了對在外久役不歸的丈夫的惦念,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這樣說道:“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4]由此可以窺見,女性在情感上對男性的依附感很深,再加上女性本身就心思細膩,于她而言,丈夫幾乎占據(jù)了生活的全部,除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勞作之外,茶余飯后皆是對丈夫的思念。
反觀男性,就拿征人來舉例,在《豳風·東山》和《小雅·采薇》中皆描述了一個在外久戍之卒還鄉(xiāng)途中的追憶感嘆,往日的一幕幕戰(zhàn)事浮現(xiàn)在眼前,撫今追昔之時,瞬間百感交集,末了,才會表達對妻子的掛念之情。一方面,男女兩性在表達感情時方式的不同,男性不會像女性那樣表達綿長的思念和悲怨之情;另一方面,男性的心中除了家中的妻兒老小,還要心系祖國,保家衛(wèi)國時絕不容許有太多的兒女情長。
正是因為如此才造就女性對男子的依附感比較強烈,女性的依附意識自古至今從未消失,只不過步入現(xiàn)代社會后,女性的獨立意識漸漸增強,依附意識自然而然就弱化了。
三、結語
《詩經》中既有對美好婚戀的大膽追求、忠誠守護的詩作,亦有對于婚變大膽抨擊、強烈控訴之作,這其中體現(xiàn)的反抗精神和獨立自主的意識在現(xiàn)代社會也不失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女性主義思想。因此,對《詩經》中愛情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封建社會時代特點的把握以及對當代青年男女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觀念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余冠英.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M],1995(4):3-60.
[2]陳子瑜.《詩經·風》中的愛情美[J].青春歲月,2013(06):10-11.
[3]張玉穀.古詩賞析.中華書局[M],2017(3):126.
[4]王夫之.姜齋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M],2012(4):166.
作者簡介:姓名:任婧,出生年月:1997.9.26,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職稱:在讀碩士生,學歷: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詩經),單位信息:內蒙古大學,所在省市 : 呼和浩特市,郵編 : 010010,
注釋:
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頁。
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 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