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顯臣 相恒波
前幾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與幾位好友一起參觀了群山環(huán)繞,星火燎原的紅色革命發(fā)生地——琿春市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從這里找到了革命先輩的足跡,留下了最動人的血色記憶,心靈深處受到了一次洗禮。
琿春是國家級革命老區(q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琿春成為東滿地區(qū)重要的紅色通道。日軍屯重兵據(jù)守,修筑工事要塞,琿春成為抗戰(zhàn)最艱苦、堅持時間最長的地區(qū)之一。上個世紀30年代,大荒溝是中共琿春縣委誕生地,也是東滿最早成立游擊隊、建立根據(jù)地的地區(qū)之一,是建立、發(fā)展保位紅色政權(quán)的重要地區(qū),發(fā)生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戰(zhàn)斗,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
琿春市黨史辦負責人黃東赫介紹說,為了保護黨史資源,琿春市委、市政府投資建設“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2004年8月15日,大荒溝黨史展覽館正式落成。琿春縣首任縣委書記劉建章參加落成儀式。此后,琿春市又相繼修復了琿春縣委機關辦公場所等革命遺址遺跡。大荒溝黨史展覽館新館項目于2015年9月正式建設,總建筑面積3788平方米,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2017年7月21日,琿春黨史展覽館新館投入使用。原有“大荒溝黨史展覽館”改建為收藏室。
在距離大荒溝村5公里的清水洞,筆者看到一棟石頭底座、木頭柱腳、土墻、木窗的朝族泥草房,這就是1930年琿春縣委誕生地。泥草房旁邊有一座黨旗形狀的花崗巖石碑,上面刻著紅色黨徽和“中共琿春縣委誕生地”朝漢語文字。
大荒溝村公路旁一棟嶄新的四層樓房屹立在山谷中,樓房中間的兩根石柱擎起的黨徽在山谷中熠熠生輝,黨徽下面的文字告訴筆者,這就是琿春黨史展覽館新館。展覽館前面的雕像是琿春第一縣委書記劉建章的雕像。
據(jù)了解,琿春黨史展覽館是東三省唯一一個縣市建設的省級標準的黨史展覽館,作為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延邊州及琿春市對黨員干部群眾和廣大青少年進行黨的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傳承革命精神和黨的傳統(tǒng)作風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黨性教育的生動課堂。
在大荒溝十三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劉國信講述十三烈士的故事。1933年中秋后的一個凌晨,剛打完東寧戰(zhàn)的縣游擊總隊30名隊員正酣睡休整,一股討伐隊偷襲過來。敵人包圍營房,子彈像雨點一樣射進來。小隊長吳彬沖出房門就被擊中腹部,頃刻間腸子流了出來。為吸引敵人火力,掩護戰(zhàn)友突圍,吳彬忍著劇痛堅持跑出30多米后倒在樹下。為掩護隊友,中隊長金龍學也放棄突圍,在屋里戰(zhàn)斗犧牲。還有一位姓郎的新隊員,參加革命僅4天就壯烈犧牲。就這樣17名隊員成功突圍,13名隊員光榮犧牲。戰(zhàn)斗結(jié)束后,隊員們找到吳彬,他身下死死壓著搶桿,搶栓甩在十米遠的草叢里,他至死都在保衛(wèi)著武器。他就是第5任琿春縣委書記。
琿春市的革命史是一艘滿載著堅定信仰和崇高理想的革命史。如今,琿春市委、市政府正引領著各族人民踏著紅色足跡,弘揚紅色精神,克服前進道路上一個個艱難險阻,打贏一場又一場攻堅戰(zhàn),開航新征程向著“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延邊開放型中等城市、海洋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市范城市”目標大步邁進。相信琿春明天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