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積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語言的建構(gòu)必須有以下兩方面的要素:一個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越豐富,語言建構(gòu)能力越強;另一個是語言建構(gòu)的經(jīng)驗和語言運用的經(jīng)驗。
關(guān)鍵詞:語言經(jīng)驗;語文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7-0022-02
引? 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抓好語言材料和語言運用經(jīng)驗的積累,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形成語感,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本文結(jié)合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教材談談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積累語言經(jīng)驗、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主動積累——豐富語言材料
(一)因材施教,個性積累
我們用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為學生學習、積累語言提供了范本。每篇課文除了規(guī)定的詞語外,值得積累的還有很多,如二年級上冊的《日月潭》這一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新詞是“臺灣”“茂盛”“中央”“小島”“童話”“客人”等,這些詞語較為常見,文中還有很多比它們更有積累價值的詞句,如“群山環(huán)繞”“蒙蒙細雨”“名勝古跡”“山清水秀”“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等。對于這些有新鮮感的詞句,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積累。另外,每位學生原來的詞匯量存在差異,所以對學生個體而言,一篇課文中可以積累的詞語不一樣,有的學生值得積累的不多,有的學生值得積累的很多。所以摘錄的詞語教師最好不要統(tǒng)一,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找,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文章中有積累價值的詞句,然后抄下來,加深印象,這就是因材施教,是最人性化的教學詞語的方法。這樣做的價值不僅在多積累幾個詞,讓學生的語言倉庫豐實起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習慣,即閱讀文章要主動積累、儲存文章中有價值、有新鮮感的詞句。
(二)多讀多背,培養(yǎng)語感
多讀多背是豐富語言材料的重要方法[1]。如果僅僅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那么讀一遍兩遍就夠了,甚至不用朗讀,默讀效果更好;如果是要輸入課文語言,要形成語感,就要反復讀、讀得滾瓜爛熟,如此才能把課文語言轉(zhuǎn)變成自己的語言。除了讓學生背課內(nèi)的課文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背一些古詩、童謠、詩歌等美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規(guī)范表達,形成語感,以提升其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為什么很多學生讀了很多書卻還是寫不出好作文?主要是因為他們閱讀時關(guān)注的只是故事情節(jié)或是文本的信息,沒有有意識地進行語言材料的積累。
二、品詞析句——感受語言秘妙
除了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遣詞造句的精彩,引導學生深入語言內(nèi)部去體會作者這樣用詞造句好在哪里,讓學生通過課文中鮮活的語言運用實例,積累豐富的語言運用的經(jīng)驗。
(一)品字詞之生動
例如,在教學《祖先的搖籃》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體會如何用好詞;先讓學生畫出祖先在這里做了哪些事情——摘野果、掏雀蛋、逗小松鼠、采薔薇、捉蜻蜓、逮蟈蟈,然后把這些游戲板書在黑板上,接下來讓學生去辨析這些動詞怎么用,如問學生“逮”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捉”也可以用,但是和前面的“捉蜻蜓”重復了,用詞要錯開來,要有變化。用詞有變化,這是一個層次。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體會動詞如何運用才更準確,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掏鳥蛋”如果改成“拿鳥蛋”可以嗎?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鳥窩的口既小,且容易被破壞,需小心翼翼地拿,所以用“掏”字更準確。學生明白了運用動詞不但要有變化,更應考慮的是運用準確。
在教學中,如果只要求學生把動詞畫出來,學生只是認識“動詞”,這并不是教學的目的。而從如何運用動詞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認識怎么用好動詞,這才是教學動詞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
(二)賞表達之妙處
課文《我是一只小蟲子》中的語言表達有:“早上醒來,我在搖搖晃晃的草葉上伸懶腰,用一顆露珠把臉洗干凈,把細長的觸須擦得亮亮的?!痹诮虒W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出小蟲子做的事情,接著引導學生模仿小蟲子做做這些動作,在學生有了一些體驗后可以讓學生談談感受,在交流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句話是把小蟲子當作人來寫的,顯得它很可愛;“伸懶腰”“用露珠洗臉”“把細長的觸須擦亮”這些詞句寫得幽默、俏皮、富有趣味,這樣寫能讓我們感受到“當一只蟲子還真不錯”。
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經(jīng)驗,不是僅教授學生動作描寫、擬人、比喻這些概念性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去感受語言遣詞造句的精彩之處。吳忠豪教授曾呼吁教師:語文教師備課必須改換思路,從詞語怎么用、句子怎么寫、句子怎么組織,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去鉆研去發(fā)現(xiàn)作者遣詞造句方面的經(jīng)驗。
三、活學活用——實踐語言建構(gòu)
學習語言經(jīng)驗的最終目標是運用,積累語言表達經(jīng)驗最有效的辦法也是運用。理解了不會用,其實不是真正理解,會運用了才是真正理解了。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能僅僅帶著學生品味課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精彩,還應花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建構(gòu)運用,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基于文本,有效仿寫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黃山奇石》一文時,教師要求學生讀句子,用上“好像”“真像”選一幅圖寫一寫。學生是這樣寫的:“那石頭真像一只孔雀站在山上?!薄澳蔷奘嫦褚晃徊伤幍睦先?。”雖然學生寫的句子意思完整,想象合理,但仔細看來,學生語言和課文語言有很大差異。這時,教師應抓住課文文本資源和課堂生成資源進行指導:先將學生寫的這幾句話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語言與學生語言的差異——課文運用了“坐、指、伸”等豐富的動詞把句子寫得生動有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修改,看誰能把這些句子寫得更具體,更生動,讀起來語感更好,水平更高。修改后,學生寫的句子是:“那巨石真像一只驕傲的孔雀漫步在美麗的森林中,它抬著頭,挺著胸,多么悠閑自在?!薄八孟褚晃唤?jīng)驗豐富的采藥人,背著大大的籮筐站在峭壁邊小心翼翼地采藥?!苯?jīng)過前后對比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言質(zhì)量有了很明顯的提升。統(tǒng)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練筆,為學生積累語言經(jīng)驗提供了載體。這些小練筆應該怎么指導?我們的認識不能只是停留在“讓孩子多一次動筆的機會”這一點上,而是應抓住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仿寫,從而讓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掌握知識。
(二)依托文本,重新建構(gòu)
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這篇課文后的小練筆為:你想用彩色鉛筆畫些什么?試著仿照第二小節(jié)和第三小節(jié),把想畫的內(nèi)容用幾句話寫下來。在學生練筆前,教師應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語言表達上,讓學生畫出課文中精彩的詞句,如“蔥郁的森林”“結(jié)”“蘋果般的太陽”,引導學生嘗試模仿課文中的語言來表達,“如果是寫月亮,課文中哪些詞句是可以用的呢?”在此引導下,學生寫出這樣的句子:“在蔥郁的森林里,小鳥們手拉手,請蝴蝶留下身影。高高的山峰上,結(jié)一個玉盤般的月亮,又大又亮!”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除了“蔥郁的森林”還可以怎么寫?學生回答“蔚藍的天空”“廣闊的田野”……教師繼續(xù)追問:除了“結(jié)”還可以寫什么?“懸”“掛”“升起”一個個生動的詞語從學生口中蹦出。通過修改完善,學生寫出來的句子內(nèi)容多樣且水平更高了。最后教師讓學生再拓展到寫其他景物。
結(jié)? 語
綜上所述,語文課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幫助學生積累課文的語言經(jīng)驗,然后領著學生去實踐、去模仿、去建構(gòu)運用,讓學生通過語言建構(gòu)的實踐把課文語言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才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王慈蕓.核心素養(yǎng)下增強語言實踐能力的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02):29-30.
作者簡介:王寶專(1976.9-),女,福建晉江人,大專學歷,一級教師,2002年榮獲福建省泉州市“骨干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