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層教學法是根據(jù)學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家庭教育與自身綜合素質(zhì)的差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更好地掌握學習內(nèi)容,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真正地實現(xiàn)因材施教。本文對分層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7-0018-02
引 言
孔子認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他主張“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每位學生在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教師必須正視學生間的差異。而統(tǒng)一的教授、統(tǒng)一的要求、統(tǒng)一的評價不僅不利于學優(yōu)生的有效發(fā)展,也會加重待優(yōu)生的學習負擔[1]。因此,教師應正視學生差異,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以達到“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fā)展”的目的。為此,筆者將在本文中探討分層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一、教學對象分層
俄羅斯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要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贬槍W生個性的差異,筆者通過學生在校表現(xiàn)觀察、家訪、座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針對語文學習方面的差異,筆者以考試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再以問卷調(diào)查、家訪或課堂表現(xiàn)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閱讀習慣等,從而判斷學生的差異;最后把二者的調(diào)查結果進行整合,并將學生客觀、隱形地分為A、B、C組。A組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較強,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答問題,有較好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B組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較好,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答問題,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C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能夠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進行簡單的閱讀和寫話。分層是非公開的,同時也是動態(tài)的,層級之間可以隨時相互流動或轉(zhuǎn)化。
二、預習分層
在學習新課之前,筆者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預習要求。對于C類學生,筆者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大致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即可;對于B類學生,筆者要求他們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并在書上的空白處簡單做幾處批注;對于A類學生,筆者要求他們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抓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感情,并試著向課外發(fā)展。
【案例一】在預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時,筆者分別為學生設置了以下預習要求:A類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中標出自己的疑問,厘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lián)系,收集有關仿生學的課外資料;B類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批注,了解飛機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的關系;C類學生讀準一類字和二類字,找一找一類字中的多音字或一類字的形近字,再利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詞語或成語,將課文多讀幾遍,大致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三、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不僅要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來制訂,還要從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出發(fā)。由于每位學生在基礎水平、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有一定彈性,讓每位學生都有選擇的余地,爭取讓每位學生都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與發(fā)展,并從中獲得成就感。
為此,筆者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為基礎層,要求全體學生必須掌握《課程標準》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第二為提高層,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運用;第三為發(fā)展層,要求學生在掌握課內(nèi)所學知識后,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遷移。
【案例二】執(zhí)教《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第一,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認識藍線內(nèi)的9個生字,會寫田字格中的1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第三,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厘清文章脈絡;第四,誦讀品味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第五,閱讀時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問題,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感悟。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教學目標是要求全體學生達到的,C類學生需要進行個別指導;而第三個和第四個目標則是對B類學生的要求;A類學生要能達到第五個目標。
四、課堂教學分層
有了分層目標的設置,課堂教學中教師才能更好地兼顧各層學生。在進行課堂提問時,筆者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有梯度的問題設計不僅能讓每名學生各抒己見,提高課堂參與度,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相應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
【案例三】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在初讀課文前,筆者出示了以下問題:(1)小興安嶺在哪兒?(2)小興安嶺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課文中哪個句子最能概括小興安嶺的特點?圈畫出文中相關的語句。(3)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小興安嶺的美景?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這三個問題分別由C、B、A類學生來回答,盡量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五、作業(yè)設計分層
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教師應有選擇性地布置不同的作業(yè),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進行課后作業(yè)設計時,筆者注意把握作業(yè)的梯度,分別設計提高題、拓展題和基礎題來讓A、B、C類學生完成。C類學生著重鞏固基礎,鼓勵進行課外拓展;B類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設計與課程相關或以外的拓展題,鼓勵運用提高;A類學生設計提高題,或布置與B類學生同樣的作業(yè)但給予其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創(chuàng)新。
【案例四】教學小古文《精衛(wèi)填?!泛?,筆者分別布置了以下作業(yè):C類學生能夠背誦并默寫古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講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閱讀關于神話故事的書籍;B類學生搜集其他小古文神話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A類學生寫一篇小練筆,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學完本文的感悟。同時,筆者鼓勵學生跨層完成作業(yè)。
六、評價分層
評價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要求教師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在教學中,對C類學生,筆者以表揚性評價為主,抓住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B類學生,以激勵性評價為主,評價既要指出他們的不足,又要指明他們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激勵性評價能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有極大的學習潛力,使其有沖刺更高學習目標的能力;對A類學生,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在肯定他們的同時,還要鼓勵他們積極拓展,使其保持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并不斷進取。
七、課后輔導分層
課后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要求教師務必認真做好“培優(yōu)”和“補差 ”工作。對于A類學生,教師應注重個別點撥,加強課內(nèi)外拓展題和對寫作技巧的訓練,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對于B類學生,應著重指導閱讀方法和提升寫作水平,并加強課內(nèi)拓展題的訓練;對于C類學生,重在夯實基礎知識,輔導他們訂正試卷、作業(yè)等,并解決他們學習中的疑難和困惑。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分層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逐漸認識到尊重學生差異的重要性。要想讓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如果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其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就都會朝著良性發(fā)展。其實,分層教學不僅對學生有利,對教師也大有裨益。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越頻繁,越有針對性,就越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周英.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4):201.
作者簡介:葉格(1982.7-),女,江蘇徐州人,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