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摘要:深度學習簡單地說,就是相對淺層學習而言的一種高階思維發(fā)展理解性學習。過去,高中語文是淺層學習,只是單單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機械的記憶與簡單的理解。而當下許多教師開始將目光放在深度學習上,其是以淺層學習為基礎,通過適宜的學習方式來系統(tǒng)梳理、批判性理解學習內(nèi)容,以不同情境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個過程。本文基于此,先概述深度學習,再提出深度學習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路徑,給相關工作者以參考。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語文;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3-0102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轉(zhuǎn)變以往淺層學習導向的教學模式,立足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深度學習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能充分參與到和教師的互動中,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思維能力和品質(zhì)。由此,本文特分析探索深度學習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路徑。
一、深度學習概述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深度學習重視立足語文經(jīng)驗來進行深度學習內(nèi)容的提取,強調(diào)學生借由主動參與來學習語文學習,并因此改變學生的言語行為及行為潛能。由此,對“深度”的把握變成深度學習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如果“過深”,則會超出學生語言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升起對語文的無力感;如果“不夠深”又會讓語文學習成為淺層學習的重復,學生興趣受到打擊[1]。
對此,深度學習導向下高中語文教學就是基于語文學科特點,運用“深度學習”理念策略,在教師深度教學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系列教與學的方式。也就是依靠積極學習共同創(chuàng)建,來營造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以豐富結(jié)構(gòu)化的語文學習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學習中,拓展思維范疇,鍛煉思維、理解、遷移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深度學習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路徑
1.重視學生初讀感受,設計深度思考問題
深度學習導向下,高中語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困惑所在,并結(jié)合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深度思考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教學學習狀態(tài),推進語文學習向縱深處邁進[2]。例如,教師在教學生人教版高中語文《小狗包弟》一課的時候,先在課前讓學生進行預習,然后收集學生的初讀感受,整合學生提出的問題。許多學生讀完后提出疑問,《小狗包弟》為什么有著深刻的思想性?據(jù)此,筆者便將“《小狗包弟》一課之所以有深刻的思想性,是因為它反映了哪些內(nèi)容”作為深度思考問題。為了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筆者便讓學生分小組就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論。有的學生認為其反映了當時十年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揭露了“文革”的罪惡,就連一只小狗都無安寧之日;有的學生認為,“文革”動亂的局面可以成為現(xiàn)代發(fā)展的對比明鏡,給人以警示;有的學生則認為作者是在反省自我、自我拷問,作者敢于剖析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能和讀者產(chǎn)生共鳴,并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道德情操等等。可以說,學生初讀的感受是教學起點,而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則是教師設計問題的重要寶藏,能成為課堂互動的推動力,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會文章情感、思想內(nèi)涵。
2.教給學生文本解讀方法,加深學生學習深度
文本解讀的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度、厚度。文本解讀如果趨于平面化、淺層化,那么課堂就會顯得單薄、無厚度,教學自然也無法達到更高的高度,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深度。在深度學習導向下,教師要引導學生立體解讀文本,其一要有寬度,多角度、視面的解讀;其二要有高度,從低到高遞進式理解,尤其重視高層面認知;其三要有厚度,既要關注文本表面(淺顯的人事、結(jié)果),又要關注文本內(nèi)涵(內(nèi)里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教師可以從文章的情感變化入手,來引導學生解讀文本[3]。例如《蘭亭集序》,其中作者有多元立體的情感,先欣賞美景,再流觴暢飲,接著抒發(fā)人生苦短的感慨,最后流露感傷之情。在解讀文本中,會發(fā)現(xiàn)其既有珍惜時間、做實事的意思,也有對生死問題的思考,還有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這樣的立體文本解讀,能夠讓學生最深刻地理解作品想表達的價值觀與情感態(tài)度。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采取由實到虛的方式。比如《囚綠記》中,如果學生只關注作者“尋綠”“觀綠”“囚綠”未免流于表面。而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則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追求、向往精神、情感,從而更好地把握認知文章主旨。
3.精選拓展性材料,避免“教學教材化”問題
深度學習下高中語文教學要注重挑戰(zhàn)性和遷移性。為此,教師應當精選拓展性的教學材料,避免以往的“教學教材化”問題。要以立足學情,以文本為依據(jù),最后實現(xiàn)拓展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魯迅的《祝?!愤@一課的時候,可以選擇魯迅的其他文章,如出自同一小說集《幸福的家庭》《傷逝》《長明燈》等進行對照學習閱讀。如此能更深入地探究魯迅筆下作為外國歸來者的“我”內(nèi)心和落后中國故鄉(xiāng)之間的格格不入與彷徨,更好地把握其小說內(nèi)涵。在學習《祝?!返臅r候,對其中祥林嫂的形象特征,造成其悲劇的社會根源、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zhì)也理解得更加深入。
三、結(jié)語
總的來說,深度學習不同于過去的淺層學習,其能讓學生更有獲得感,不僅是思想情感的獲得,更是所學知識相關拓展的獲得,能開闊學生眼界,鍛煉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教師以深度學習為導向來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設計深度思考問題;教給學生文本解讀方法,加深學生的學習深度;精選拓展性材料,避免“教學教材化”問題,如此,方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璐,肖培東.深度學習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20(9):41-45.
[2]單海.深度學習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求知導刊,2019(49):47-48.
[3]魏明明.深度學習在高中語文有效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2019(3):91-92.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市第一中學5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