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焱
羅伯特·弗羅斯特一生歷經(jīng)了許多坎坷,但又收獲了無數(shù)的榮譽與成功。在那個獨特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他與龐德、艾略特等一樣,都面對著現(xiàn)代社會中嚴重的自我危機的問題,在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地反映各種自我危機和社會危機,又不忘提出解決種種危機的方法和策略。他的詩幫助了新一代的年輕人,認清各種危機,學會如何面對及解決。在弗羅斯特的詩歌中,自我危機的現(xiàn)實和對自我身份認同的不懈追求是貫穿大部分詩歌的核心主題。研究文學的目的是要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批評,最終被人們所理解、欣賞以及從文學中得到解決自己心理危機的各種方法,以史為鑒,讓自己變得更從容與自信。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具有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抒情的語言飽含著詩人真摯的情感,但在浪漫主義特色的襯托下,他的詩歌從一個狹小的“自我”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詩歌中無處不在的“我”使詩歌具有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弗羅斯特的詩歌很多時候是在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恐怖”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關(guān)注。詩中常常以黑夜、死亡、荒野、嚴冬、雪,以及憂郁黑暗的樹林等恐怖、黑暗的意象,來引出如何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迷失自我。詩人生活在新英格蘭的鄉(xiāng)間田野中,對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非常熟悉和了解,包括美麗的山川河流、遍地叢生的花草、白雪覆蓋的樹林、荒無人煙的荒野等等。他的早期生活經(jīng)歷了波折與艱辛—農(nóng)場的慘淡經(jīng)營、家庭生活的不幸……這些悲慘的經(jīng)歷也許就是他的某些具有憂愁與悲傷情調(diào)的詩歌的創(chuàng)作源泉,在這些悲觀主義詩歌中,他迷失了自我,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了失望與悲觀。
在弗羅斯特的詩《The Wood Pile》中,在冰雪覆蓋的樹林中的濕地上,孤獨的旅人停下腳步,不知道是否該繼續(xù)他的行程。這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的心情來自于當時社會的混沌和無序,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暫時性地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該何去何從。
一只小鳥飛在我前面。當他停落時,
他總小心地讓一棵樹隔在我倆之間,
并且一聲不響,不告訴我他是誰,
而我卻傻乎乎地去想他在想什么。
他以為我在追他,為了一片羽毛—
他尾巴上白色的那片;就像一個
會把每一片羽毛都據(jù)為己有的人。
其實他只要分出來就會明白真相。
小鳥是恐慌的,正如生活在當時的人們一樣,沒有任何方向感,容易迷失自我,常常感到無助和孤獨。小鳥的恐慌來自于害怕受到眼前這位陌生人的傷害,這只被“人格化”了的小鳥本來可以緩解這位孤獨旅人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卻因為交流的誤解加深了這位旅人的孤獨感。當時社會的人們生活在沒有方向、一片混沌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誤解和缺乏交流是常有的事情,而這種誤解和缺乏交流往往會加深人們的混沌感、不安感以及孤獨感,人們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生活,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弗羅斯特借小鳥這一意象,來象征著當時受時代壓迫的人們,小鳥的恐懼,似乎反映人們都變成了利己主義者,因為他們“會把每一片羽毛都據(jù)為己有”,人們在生活中會不斷地猜度他人、提防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基礎。
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下,詩人并沒有被世俗的觀念所影響,混沌是暫時的,繼續(xù)前進,尋找自我是永恒的主題。在詩歌《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ing Evening》,詩中的意象雖然是黑暗孤獨的,比如說有白雪、黑夜、嚴冬、樹林,人們?nèi)绻焕斫庠姼璧谋砻嬉馑嫉脑?,整首詩則讀起來很憂郁悲慘,但是讀者需要透過詩歌的表面意思看到其深邃的內(nèi)在含義。樹林讓旅人和他人建立起了聯(lián)系,也讓這位旅人找到了某種歸屬感和安全感,他被旅途中黑夜下白雪覆蓋的森林中的美景所迷住,一度失去了自我,黑夜、白雪、樹林象征著現(xiàn)實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誘惑與夢幻,會讓人迷失自我與方向,但是詩中的旅人的自我迷失是暫時的,駐足了一會兒后,小馬的鈴聲讓這位旅人想起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迷失的自我就這樣在小馬的鈴聲中又重新被尋回,讓這位旅人繼續(xù)前行:
我想知道這樹林是誰的。
不過主人的家宅遠在村里,
他不會看見我在這兒停歇,
觀賞這片冰雪覆蓋的林子。
……
這樹林真美,迷蒙而幽深,
但我還有好多諾言要履行,
安歇前還須走漫長的路程。
詩中,雖然景色迷人,讓旅人一度迷失自我,但最終必須以自己的責任感面對現(xiàn)實,履行生活中的承諾與職責,這種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尋回,也體現(xiàn)在“請進”《Come In》一詩中:
在黑咕隆咚的密林深處,
那畫眉的歌聲依然悠揚,
歌聲仿佛是在叫我進去,
進入黑暗和它一道悲傷。
在這首詩歌里,黑暗、樹林等意象似乎沒有了讓人瑟瑟發(fā)抖的冷色調(diào),沒有讓人感到孤獨、寂寞或者真正迷失自我,這些看似黑暗、恐怖的意象代表著誘惑人的某種神秘的力量,讓人感到敬畏自然,同時,也能夠讓人可以冷靜地面對現(xiàn)實和責任:
但不,我是出來看星星;
我并沒想到要進入樹林。
我是說即便請我也不進,
何況我從沒有受到邀請。
由于詩人知道,身為社會的人,身兼各種責任與義務,所以“即便請我也不進”,他并不會不顧一切地縱情于這浪漫的美景中,迷失方向與自我。
弗羅斯特詩歌意象和主題比起同時期的其他著名的詩人,如史蒂文斯、艾略特、龐德等詩人的意象和主題更貼近生活和自然,豐富且逼真。弗羅斯特的詩歌贊美自然、解讀人生,內(nèi)涵豐富,絕不是一位單純的“自然詩人”,大自然的各種象征都指向?qū)で笞晕乙约按嬖诘恼嬷B。詩歌中的各種象征揭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形而下的自我表征。詩歌的解讀具有開放性,詩歌的意蘊具有流動性。有的人認為弗羅斯特的詩歌簡單,有的人認為他的詩歌的簡單是表面現(xiàn)象,一旦深入研究,人們會發(fā)現(xiàn)他的詩歌并不那么簡單,而是具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他的詩歌的特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豐富的隱喻特征、神秘主義、社會性、象征性等。我們應該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弗羅斯特詩歌的研究。弗羅斯特認為自己是一個十足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而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他認為詩歌應該是忠實于現(xiàn)實的。他認為,詩歌是可以抒情的,但是這種抒情是需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脫離現(xiàn)實。
弗羅斯特是樂觀的,他堅信自己是不會變的,自己也有信心和決心經(jīng)受住各種考驗。多年后,雖然“樹林”“夜晚”還是那樣的黑暗、那樣的幽深,但對自我的探索和追求依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繼續(xù)堅持的旅程。從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一生都在以詩歌的形式闡釋自己對詩歌和生活的追求,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經(jīng)歷的各種自我危機,包括倫理的、身份的以及自我的危機,表達了詩人以強烈的意志力及信心執(zhí)著地追求自我世界的過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詩人對詩歌目的的要求,那就是,信念在詩歌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在那個時代,詩人與詩歌都肩負著教育的責任,通過詩歌,讓人們能夠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找到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