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阿林
“梨園”這個詞,在戲曲界代代相傳,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戲曲界被稱為“梨園界”,戲曲行當稱為“梨園行”;戲曲演員們被稱為“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均從事這一行業(yè)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
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園”這個地方。
“梨園”歷史悠久,需穿越到唐時的開元盛世。有史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p>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他幼時就能歌善舞,6歲那年,他的祖母—女皇武則天,在一次大擺盛宴款待群臣時,李隆基當場秀了一段歌舞表演,博得了群臣的喝彩夸贊。
由于熱愛歌舞表演,又精通音律,繼位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大力提倡歌舞、戲曲。公元714年,他在太常寺之外的“梨園”,專門設立了管理和教授歌舞、樂曲的教坊。
這個離宮別殿廣植梨樹的果園—“梨園”,原本是供帝后及皇親貴族們飲宴玩樂的地方,唐玄宗卻在此建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有記載的、規(guī)模較大的國立戲曲學校。他親選宮女與樂師,集中在“梨園”學習歌舞、戲曲,自己培訓演員,親加指正。他所領導的這個歌舞戲曲班子成就非凡,明代文人張岱的《夜航船·第九卷·禮樂部》中有記說,集數(shù)百人之多的梨園子弟,“在宜春北苑,有馬新朝、李龜年、賀懷智洞知音律。安祿山在范陽入覲,亦獻白玉簫管,數(shù)百事皆成于梨園,這是樂響不類人間”。
唐玄宗的音律造詣頗高,據(jù)說,當300名樂工齊奏時,但凡一人錯調,他馬上就能聽得出來。他還是一位作曲高手,史書有載,唐玄宗一次東巡洛陽,駐蹕上陽宮,長夜漫漫,他無心睡眠,便立身窗前獨賞月光。曼妙的夜色,璀璨的星光,激發(fā)了他的靈感,便即興寫下一曲,當即吹奏起來。沒想到,這時恰有一位叫李謨的吹笛樂人路經此地,不由被這悅耳動聽的曲聲深深吸引。駐足聆聽時,李謨情不自禁地將這優(yōu)美的曲調熟記于心。第二天,正好是元宵佳節(jié),喜歡玩樂的唐玄宗便微服出了宮,待至一酒肆門前時,突然聽到樓上有人在吹奏自己昨夜剛作的新曲。驚奇之下,他暗中查訪,才知道原委。此事,被唐昭宗的十五子、嘉王李祜記錄下來:“平時東幸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p>
唐玄宗一生所作詞曲數(shù)不勝數(shù),但最經典、最著名的,當屬這首被李謨偷走的天籟《霓裳羽衣曲》了。
由于中國的第一個戲曲班子與梨園的這種淵源,所以,后世的戲曲被稱為“梨園”。
各行各業(yè)都有自己的祖師爺,“梨園”行也不例外,古時,后臺拜的祖師爺大多是唐玄宗李隆基。但是,流行于我們晉南區(qū)域的蒲劇界,后臺拜的祖師爺卻不是唐玄宗,一說是中宗李顯的兒子,唐玄宗的堂兄,另一說是唐玄宗的兒子。
傳說,不知是這兩位中的哪位皇子,酷愛戲曲,平日里常常和伶人們廝混于一起。有一天,皇子正在戲班玩耍,突然皇上大駕光臨。伶人們怕皇上看到后會責罰他,于是,連忙把皇子藏在戲裝箱里,又拿戲服蓋好。沒承想,等皇上走后,掀開箱子一看,小皇子已被悶死。伶人們懊悔不已,為紀念皇子,他們就以皇子的形象制作成一個小木人,封他為“蒲梆之神”,供在后臺。保佑戲演順利的同時,小木人也是劇中的娃娃道具,每逢戲中需要襁褓中的嬰兒角色時,藝人們便將它裹上紅布抱出,演出結束后再馬上供好。又據(jù)蒲劇老藝人王茂林先生說:“咱后臺不敬唐玄宗,專敬道君妙莊王?!币馑际?,蒲劇曾得到過妙莊王的支持,只有他看得起我們“戲子”。木偶老藝人王紹禹先生解釋說:“木偶是大戲之祖,所以后臺敬之?!逼褎”硌菟囆g家解光禮老師也說,他小時候就聽師父講過:“(小木人)抱在懷里是個娃,放到后臺他是爺(方言,音yá,即神仙、祖宗的意思)。”
所以,看到蒲劇后臺正中供著的木偶娃娃,切不可輕舉妄動,不然會—神不到,戲不妙。
在悠久的蒲劇歷史中,留下了許多傳說,盡管色彩不一,但都成為它高亢激越聲腔里的另一道風景,于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前人的往事也不再孤寂。而在蒲劇這個百花齊放的“梨園”中,月下花影,紅塵萬丈,更有著訴說不盡的繁花似錦。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蒲劇界涌現(xiàn)出無數(shù)位“梨園”名演,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就有從蒲縣半山坳村走出來的一代名演??〗芟壬?。
當時只有20多歲的牛俊杰血氣方剛,和同事們,懷著滿腔熱血,編寫排演出大量的愛國劇目,鼓舞將士,喚醒民眾。
他們除星期六、重要節(jié)日及所部的大型會議上,為部隊官兵演出外,平時多游走在蒲縣、吉縣、鄉(xiāng)寧、隰縣等地。梆子戲的舞臺雖小,卻成為當時一種行之有效、抵抗外敵的宣傳方式。舞臺上的演員出將入相,帶兵打仗,輔佐朝政;舞臺下的民眾出生入死,拿起鐮刀割麥,扛起鋼槍殺敵。梆子戲中的“家國情懷”,打通了戲里戲外,貫穿臺上臺下,受到抗日將士的交口稱贊,也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戲是人生精華,能夠入戲的,多半都歷盡了人世滄桑。1915年,??〗艹錾诤颖蔽浒驳呢毧噢r家,原姓李,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最小,名為李根七。由于家貧,父母無奈之下,在他5歲時把他賣到了蒲縣半山坳村一戶富農家,改名??〗堋?/p>
??〗芴焐桓焙蒙?,在半山坳的大山里,他常常一邊放著羊,一邊唱著山歌。11歲時,家生變故,??〗苤簧韥淼胶槎蹿w城縣。那時節(jié),正值天寒地凍,四處流浪的??〗埽缓枚阍谝患覄≡簳罕茱L寒。一次,曲終人散后,年幼的牛俊杰倒在舞臺旁睡著了,班主叫醒了他。其實,精明的班主早就關注到這個常在劇院里游蕩的孩子,見他長相俊俏,嗓音又亮,班主就把他留在了戲班。從此,??〗芗尤氲节w城鎮(zhèn)的“娃娃戲班”,步入梨園行當;從此,他虛心學藝,苦練寒暑。
牛俊杰天賦異稟,長眉若柳,身如玉樹,清秀中帶著陽剛,俊俏中又帶著帥氣,尤其一雙鐘天地之靈秀的雙眼,炯炯有神,加之嗓音清亮,帶有金屬的質感,師父便讓他主攻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