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和毛澤東在陜北和天安門城樓的合影依稀留在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記憶里。斯諾是一位美國記者,“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和陜北紅軍、共和國的誕生和輝煌連在一起。多年后我翻譯博物學家約瑟夫-洛克的傳記時,才意外讀到一九三七年之前斯諾在中國游歷時和洛克相識并屢有交接。讀了漢密爾頓的《斯諾傳》和方思吾(Robert M.Fansworth)的《從流浪漢到記者》,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位蘇區(qū)記者,一位博物學家,同樣迢迢千里來中國,同樣來了后就難以走開,一輩子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斯諾(一九0五至一九七二)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來自密蘇里州堪薩斯城。高中時就著迷于哈里伯頓(Richard Halliburton)的游記和馬克·吐溫的作品,崇尚個體尊嚴和獨立自主的思想。后來步哥哥后塵去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上了兩門和廣告業(yè)、新聞寫作有關的夜校課后回老家,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上了一年學后再次來到紐約闖蕩,決心出去看世界,立志當記者和作家。一九二八年七月六日,他乘坐的“拉德諾號”貨輪在上??堪丁4撕笠荒?,通過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校友的引薦,他在《密勒氏評論報》擔任廣告部助理經理,既寫文章又做廣告。當年的密蘇里大學培養(yǎng)了美國第一批報道中國和日本的記者,對剛剛起步的斯諾來說,堪稱天時地利的是當時美國駐滬的新聞界幾乎被密蘇里大學的校友壟斷了。他們代表了密蘇里草根派新聞報道風格,和滬上的英國媒體形成鮮明的對照。最初在上海的這一年,他在新聞界初試鋒芒,得以在上海、華北和東北旅行,耳聞目睹中國軍閥混戰(zhàn)和蔣介石剛出山的亂世景象。
一九二九年七月,羅斯?!た滋睾臀鲓W多兄弟(老羅斯福總統(tǒng)的兒子)結束了川西探險回美,途經上海時,斯諾和他們見面長談。他們跟斯諾描述了溜索過長江,用簡陋的水筏漂游瀾滄江以及屢遇盜匪的歷險,還有四川的金絲猴、云南的巖羊等等新奇的見聞。他們特別提到,經過小涼山時見到了永寧土司總管和正在總管府邸做客的奧地利裔美國籍博物學家約瑟夫-洛克。斯諾讀過洛克發(fā)表在《國家地理》上的有關中國邊疆的系列文章,和《國家地理》的許多熱心讀者一樣,他從中了解洛克游走漢藏邊地生動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在新奇的文化環(huán)境里和當?shù)厝嗣芮薪煌煌岔懙娜な?。在那個年代,中國的西部邊疆鮮為人知,洛克筆下的西南邊疆深深地吸引著斯諾。
約瑟夫·洛克(一八八四至一九六二)這位二十世紀初移民美國的奧地利人,生長在維也納。他天資聰穎,卻出身貧寒,年幼喪母,靠父親在一位波蘭伯爵府邸做廚子和家傭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從懂事起,就自卑于家庭背景和不幸的童年,滿心希望能盡早遠走高飛,去旅行,去探險。他高中一畢業(yè)就離家出走,在歐洲、北非旅行兩年后,一九0五年,也就是斯諾出生的那一年,他在安特衛(wèi)普跳上了開往紐約的海輪。
如果說斯諾起步新聞界得助于活躍于上海的密蘇里大學校友,那么洛克則以其超群的語言天賦和勤奮,還有絕對的自信,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研究夏威夷樹種領域一名杰出的植物學家。在夏威夷生活了十二年后,大學教職不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洛克來到美國本土尋找機會。一九二二年,他被農業(yè)部派往泰國尋找能治麻風病的大風子樹。此行回美后,他馬上又被哈佛大學阿諾德樹種園派往甘青,到阿尼瑪卿山區(qū)和祁連山區(qū)采集珍稀灌木和針葉樹種。繼而在一九二七年下半年,他受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來到中國西部山區(qū),從麗江出發(fā)經永寧去木里和康定一帶,勘測貢嘎山的高度。其間在永寧土司府邸短住時,他意外見到了找上門來的羅斯福兄弟,聽到了來自隔絕已久的外面世界的新聞。當斯諾在上海饒有興致地聽羅斯福兄弟講川西大熊貓,講永寧土司和洛克時,洛克完成了木里—永寧—貢嘎山一帶的探險,回到麗江歇息。此時他已是一位蜚聲博物學界和國家地理學會的探險家。
斯諾在滬上新聞界忙碌了一陣子后,決定開始期盼已久的環(huán)球之旅。他一九三0年九月二十日南下,經福州去了臺灣,然后廈門、汕頭、廣州、澳門,再穿過北部灣,來到越南河內。十二月初,斯諾坐火車沿著中法鐵路,從河內出發(fā),經老街再次進入中國。
斯諾結束了他的環(huán)球之旅的第一程后,在一九三0年十二月七日,第一次來到昆明。當?shù)孛绹I事斯蒂文斯(Harry Stevens)急著跟他說,洛克碰巧就在城里,叫他從酒店搬到領館來住。洛克是當?shù)厣儆械膸孜粊碜晕鞣降某?停M出麗江,多次經過昆明??蛇@一次來到昆明后,洛克正處在一種前所未有的懈怠狀態(tài)。前不久回美籌資不利使得他意氣消沉。此時,年輕的斯諾裹挾著東南亞的行塵,來得正是時候。
斯諾到的第二天,洛克就約他聚午餐。初次見面,斯諾告訴洛克,他正打算和兩位傳教士同行,帶上幾個腳夫,從昆明一路步行到大理,然后再接著南下緬甸。斯蒂文斯曾跟他說,這一行程土匪四伏,時有生命危險,但是斯諾去意已決。聽著斯諾興致勃勃描述行程,洛克終于從幾個月的懈怠中振作起來,決定著手組織旅行隊,前往大理。他有過極不愉快的與白人同行的經歷,這一次也許是出于一時沖動,他約斯諾結伴而行。
斯諾從上海啟程,一直單槍匹馬,現(xiàn)要南下東南亞也沒有充足的裝備,難怪洛克對斯諾的行旅計劃頗不以為然。出發(fā)后斯諾親眼看見洛克率領的旅行隊浩浩蕩蕩的規(guī)模和架勢時,為之震驚!斯諾做過詳細的記錄:“整個行程中,洛克率領的眾多侍從分成先遣隊和后衛(wèi)隊兩支。領隊的有廚師、廚師助手和一位大管家。他們沿途選擇的駐足休憩地點,既要安全,又得保證有好視域。一旦選好點,仆人們就攤開豹皮地毯,然后在上面架好一張桌子,鋪上一塊干干凈凈的亞麻桌布,放上瓷質碗盤、銀質餐具和餐巾。當隨后的人馬跟上來時,飯菜差不多做好了。一般晚餐有好幾道主菜,之后輔以茶和開胃酒?!毕啾戎?,正如洛克預測的,斯諾路上竟然不顧衛(wèi)生食用蔬菜。洛克斷言:斯諾要是這么做,遲早會送命!洛克身體不適時不能騎馬,就讓四川腳夫用滑竿抬著他。這讓斯諾覺得臉紅。而真正讓斯諾無法茍同的是洛克一路對貧民百姓的態(tài)度。洛克嫌他們骯臟、身上長滿了虱子,而且認為中國的民眾個性冷漠,動不動就以“沒有法子”為借口或是動武來對付生存的困境。洛克情緒低落時甚至寫下:“最好這個世界會發(fā)生一場大災難,從而摧毀掉這個不幸、低劣、自私又骯臟的退化的種族?!毕喾?,斯諾對中國的貧苦大眾懷有天真的同情心。這使洛克為自己偏激的言行感到羞愧,還向斯諾表白:“這個國家必將發(fā)生一場巨大的革命。到時我既不參與,也不會譴責中國人的?!甭蹇诉€時不時給護衛(wèi)士兵添點買大煙的工錢,好讓他們不去欺詐百姓,也會慷慨地給受病痛之苦的百姓提供救急藥品。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不少令彼此不快的小插曲。他們攜槍彈上路,夜間宿營時就放在枕邊以防不測。一次半夜里,斯諾發(fā)現(xiàn)自己把隨身的槍支落在行李包,起身去取,驚醒了洛克而遭一通數(shù)落。洛克甚至還懷疑斯諾在他的旅行箱里翻過東西。斯諾得了濕疹,洛克沒好氣地寫道:“但愿這玩意兒不會傳染?!迸c出發(fā)之前對計劃出爾反爾一樣,洛克一路喜怒無常。經過兩周的跋涉,二月十七日他們一行抵達大理。雖則一路平安,但是結伴而行的折騰,讓洛克深感不快,埋怨斯諾既不感恩,又沒付足一路上他該付的開銷。于是,洛克以他一貫的風格,在日記里再次發(fā)誓,不再和白人同行,而斯諾顯然看到了他們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和性情,寫道:“到了大理,新年剛過,民眾還在沉睡。我與洛克握手道別,心想可能不會再見到他了?!彼麄儽舜艘燥柡孜逗蛺阂獾难赞o道別。
三天后,斯諾歇息過來后反思:像洛克這般游歷自有其趣,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上路,使出渾身力氣翻山越嶺,日落時分抵達一處陌生的山谷都不知道今晚歇息何處,只圖一天的行旅能換來一個安穩(wěn)覺。這種經歷在內心深處引起的那股簡單和原始的激動是城里人感受不到的。斯諾還不得不承認,洛克一路率領著自己的馬幫,配有護衛(wèi)隊和準備周全的旅行設施,關照自己和馬幫人馬的安危,他確實感到安全。即便洛克自高自大,情緒不定,脾氣古怪——作為一個西方人,他長期生活在中國,既想了解中國人而使自己成為當?shù)氐囊粏T,又試圖以高人一等的“外國王子”自居,把自己和周圍老百姓的艱辛生活截然分開——斯諾依然認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博物學家和探險家,要不是遇到他,在土匪四伏的這個地區(qū),自己興許就不能繼續(xù)南下緬甸。不過洛克對斯諾既沒這么寬容,也缺乏理解。他對斯諾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笨拙的美國青年,既缺乏生活經驗,也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有的是美國鄉(xiāng)巴佬的通病——無知卻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無知?!?/p>
斯諾按原計劃離開大理南下緬甸。他僅僅雇了一位騾夫兼廚子,趕著幾匹馬和騾子,隨一支配有護衛(wèi)的商旅隊,兩星期后到了伊洛瓦底江畔。他被騾子踢傷了膝蓋,又染上了瘧疾。身體恢復后,斯諾從八莫去了曼德勒、仰光,接著進入印度,走訪了加爾各答、西姆拉、孟買、德里、馬杜賴等城市。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一日,他從科倫坡走海路繞回上海。雖然周游世界的計劃提前結束,但是這一程給他帶來了做一名報道中國和印度的新聞記者的自信,他還打算把從云南到緬甸的旅途寫成書。同時,他對亞洲,尤其是中國大眾的生活,有了深切的體會和同情。他親眼看到中國的貧民百姓為生存而苦苦掙扎,緬甸、越南和印度等國為擺脫殖民統(tǒng)治不約而同地發(fā)起爭取獨立的抗爭運動,于是他開始集中報道國際民族主義運動和貧苦大眾的生活,同時還介紹共產主義思想對亞洲各國反殖民運動所起的作用。他從此堅信,亞洲大眾鬧革命、爭自由的運動是他們對受苦受難、受壓迫的身世的必然回應,并萌生了進入陜北報道工農紅軍革命運動的念頭。
洛克和斯諾在大理分手后,北上麗江,以玉湖村的寓所為據(jù)點,回到他的探險、采集、考察和研究的日子。他去附近地區(qū)為哈佛大學收集鳥類標本,還請當?shù)匾晃粬|巴幫他翻譯納西經文。自此洛克的研究興趣逐漸偏離博物學。
且不管原因為何,斯諾和洛克在大理分手后的五年里又有多次見面的機會。這些年里,洛克的精力和興趣逐漸轉向納西語言和宗教,他依然風塵仆仆,四處旅行。而斯諾先后定居上海和北京,擔任芝加哥、紐約和倫敦報刊的專職記者,走訪各地,忙于報道中國共產運動的新動態(tài)。
一九三二年六月,洛克先去香港治病,出院后來到上海,多半為了冰釋前嫌,他約斯諾見面。上次同行雖有過不快,但是斯諾一直對洛克的學識敬重有加,況且他本來性情隨和、灑脫。老相識重逢的那一晚,他和洛克重溫上次遠游的經歷,幽默、樂觀,還來了興致帶上洛克去玫瑰坊消遣。玫瑰坊是滬上一家夜總會兼餐館,以跳脫衣舞的舞女出名,西方人消夜的好去處。洛克沒想到斯諾會帶他進這類地方,以至于事后暴怒之際聲稱:“假如事先我知道斯諾帶我去的是這等地方,打死我都不會跟他去的?!彼€在日記里訴說:“斯諾叫了兩位美國妞來陪,當他自己和其中一位輕歌曼舞時,我索性叫另一位女孩收拾回家,離開這座城市,回到她母親身邊。”過后,洛克還不停回想舞廳里的一幕:“那里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一個字在轉,那就是性。我只覺得,那兒有的是最令人惡心的場面,如此粗俗,粗俗得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憋@然,一直單身、獨來獨往,從沒交過女友,也從未見過這種世面的洛克被西方人在上海的夜生活嚇著了。對他這位近似禁欲主義者來講,確實難以接受。兩天后,洛克還為那一晚跟斯諾過不去,滿懷激憤地寫下了對斯諾的不滿。
一九三三年秋,洛克回歐洲看望家人后回中國時從北平進入,因為他又滋生了來京生活的念頭。當時,斯諾和海倫婚后移居北平。從一九三三年開始斯諾在北平生活了五年,他既當記者,又兼任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其間,司徒雷登校長曾特邀他為師生做演講,他和海倫還一起積極介入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洛克一九三四年秋第二次來訪時,帶著三位納西侍從,那時斯諾夫婦已從城里搬到燕京大學校園附近的海淀區(qū)。洛克還為以前和斯諾的小沖突過不去,而斯諾和朋友交往歷來誠懇又令人愉快,根本不把以前的小糾葛放在心上。
一九三六年五月當斯諾上路前往陜北蘇區(qū)時,洛克從昆明回到了麗江的舊宅。那時紅軍兩次經過云南北上引起的不安,促使洛克把所有的藏書轉運到越南。此后,洛克在深受疾病之擾的同時,為了這批藏書的安全,在昆明、越南、緬甸和夏威夷來回折騰,還不停琢磨該在何處度過余生。其間洛克有機會到昆明醫(yī)院探望剛剛被紅軍釋放的瑞士裔英國傳教士伯斯哈特。當時在華的西方人都非常關注伯斯哈特事件,因為他在長征期間向國民黨通報紅軍行蹤而一度被紅軍關押隨軍。秋天到了,洛克又動身去東部沿海找好書,北上和在京的法國書商維奇談書稿。他這次來北平再次見到了剛從陜甘蘇區(qū)回來的斯諾。斯諾在陜北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和訪談記錄,正在把陜北的見聞和感受整理成書。這次匆匆見面,斯諾最關心的就是伯斯哈特,向洛克打聽這位傳教士隨軍囚禁和釋放后的詳情。
之后,戰(zhàn)火紛飛,他們的路徑再也沒有交集。斯諾一九三七年出版的《西行漫記》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新聞界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被公認為把中國陜北紅軍和共產運動生動形象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位西方記者。在陜甘蘇區(qū)的四個月使斯諾既實現(xiàn)了在中國漂泊八年凝聚而成的理想事業(yè),又滿足了他要了解中國共產國際運動的渴望。他對貧民百姓懷有真切的同情心,有為大眾求平等爭自由的理想主義信念,使得他比其他西方記者更能深入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更能如實報道陜北工農紅軍的狀況。隨后,他的記者生涯全面展開,開始了創(chuàng)作的多產時期。雖然斯諾一直理智地自稱為“僅僅是歷史巨浪中漂泊的一穗玉米”,但是不管他的個人意愿如何,一九四一年他返美后的余生再也無法和中國的共產大業(yè)分開。
從一九三七年開始,洛克在中國的生活更加漂泊,遷徙更為頻繁,其間遭遇的最大打擊發(fā)生在一九四四年——他多年來積累的大量納西語言、宗教和歷史的研究資料運往美國途中,郵輪在阿拉伯海域被日本海軍潛水艇發(fā)的魚雷擊中沉沒,十幾年的心血毀于一旦。洛克的精神曾一度瀕臨崩潰。他回美后特意來到康橋,跟哈佛燕京學社葉理綏社長訴說苦衷,葉教授答應為他提供資助重返麗江。此后到一九四九年,他曾有一段短暫的安定時間完成了有關納西語言、宗教和歷史的書稿,但是他幾乎沒在任何一個地方住上一年之久。雖然他每次離開麗江時反復表示:“下一次回來,我就真的不打算離開了,我將在麗江扎根,直至我的肉身獻給燃燒著的火焰,我的骨灰隨風飄散在這方泥土上?!钡珜嶋H上,他始終在昆明、香港、越南和歐美之間穿梭,就像他自己反復自憐自怨的:“哪兒都沒有我的家?!?/p>
雖然洛克來自歐洲文化中心的維也納,但是貧寒的出身使得他無法進入上層社會,于是他只能在遠東享受“外國王子”的待遇來滿足虛榮。中國貧民百姓受壓迫的生活境況又不免勾起了他兒時的記憶,給他帶來很不自在的認同感,于是他試圖在麗江納西人中尋求歸屬。斯諾不同,他懷揣同鄉(xiāng)馬克·吐溫筆下的大眾革命的理念來到中國,而一九二八到一九三六年間的游歷和見聞堅定了他的理想,加深了他原有的對受苦大眾的同情和理解。在陜北的四個月給他帶來了深深的震撼:簡樸的邊區(qū)日常生活與北京放松的文化氛圍、上海追求物質享受的氣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找到了一直懷揣的對農區(qū)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憐憫的依托感。那里掀起的共產革命運動雖然和他美國中部草原老家的大眾主義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蘇區(qū)追求為大眾謀福利的目標不僅吸引著貧苦大眾,而且把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所有這些使斯諾得到深深的精神認同。
一九四九年八月,洛克在戰(zhàn)火硝煙中離開麗江。他期望,一旦中國的政局穩(wěn)定下來,他就能再回麗江,繼續(xù)納西研究,然后在玉龍雪山下的杏樹和桃樹叢中告別人世,因為他“寧愿死在麗江美麗的群山之間,也不想躺在美國冰冷的病床上孤獨地老去”。他從印度回到了美國,一年又一年,回中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他終于認定中國的大門已永遠關上了。他舉目無親,也沒有安身之所,只是一如既往不停地在維也納、夏威夷、華盛頓和波士頓之間游走。他沒有收入,后來連日常開銷都成問題。那時,擔任阿諾德樹種園主任的默里爾了解他的為人,主動幫他安排,把他存放在夏威夷大學多年的一部分藏書出售給哈佛燕京學社,讓他得以維持晚年的生計。
斯諾回美后,成為《星期六晚郵報》報道中國、印度和蘇聯(lián)的資深記者。“二戰(zhàn)”前和“二戰(zhàn)”期問是斯諾職業(yè)生涯的黃金期,他先后出了七本書。他最先報道了“二戰(zhàn)”期間慘烈的蘇聯(lián)戰(zhàn)場、印度獨立、甘地被殺等事件,也是最早報道越南和緬甸農民起義的美國記者之一,同時他還把多年行走中國蘇區(qū)和世界各地的經歷訴諸筆端?!岸?zhàn)”后麥卡錫掀起的“紅色恐怖”使得左派知識分子和共產運動同情者一同遭受迫害。即使斯諾一直表示對共產主義持政治中立的態(tài)度,但是他的記者生涯深陷困境,屢遭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密探盯梢和監(jiān)視,文章和報道難以見報,連他的太太路易斯都被列入同情共產黨的黑名單。
一九五九年,斯諾舉家遷往日內瓦。作為一位流亡的記者和作家,他依然頻頻不斷把新中國介紹給世界。常年生活在外,他早就意識到,美國已變成“一個他既不了解,又不能完全認同的國家”。斯諾自稱“世界公民”,借此他一方面表達的是自己離開家鄉(xiāng)多年而有“局外人的疏遠感”,另一方面就是他到亞洲,到世界各地采訪、報道而自然形成的“國際視野”。“整個六十年代,中美一直未能彌合分歧而見面會談,斯諾客居瑞士的家就是兩國間一處孤零零的邊區(qū)駐地?!弊鳛橹袊嗣竦摹懊绹押萌耸俊薄懊绹容^嚴肅的資產階級作家兼記者”,斯諾本人得以在新中國成立后三次訪華:一九六0年和一九六四年,他有機會和毛澤東、周恩來做了長時的訪談,一九七0年他受邀參加國慶大典,作為唯一的外國嘉賓和毛澤東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
斯諾和洛克都在中美之交這一宏大劇目的新帷幕緩緩拉開之前去世。今天,洛克從中國采來的杜鵑和牡丹等多種花樹,在哈佛大學的阿諾德樹種園內生生不息。他留下的老照片分存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哈佛燕京圖書館,他的藏書和東巴經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和華盛頓大學收藏。二00二年北京的嘉德拍賣場上出現(xiàn)了洛克留下的一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四川和云南的老相冊,激起了一股重走洛克路、尋找香格里拉的旅游熱。而斯諾的骨灰埋在了未名湖畔,他留在身后的所有檔案資料成為密蘇里大學圖書館的特藏。時至今日,斯諾還不時被當作西方記者的典范出現(xiàn)在中國媒體上。他們各自的生命歷程堪稱奧德賽之旅。漢米爾頓在《斯諾傳》結語中向讀者發(fā)問:“如果美國人不能回顧斯諾一生的奧德賽之旅,那么他們怎能開始懂得,像斯諾那樣多看看世界?”薩頓為《洛克傳》收筆時,也深有感觸:處于東西之交的夏威夷,成了洛克的奧德賽之旅的歸宿地。
(In Chinas border Provinces,S.B.Sutton,Hastings House,1974.即:《苦行孤旅》,李若虹譯,上海辭書出版社二0一三年版。Edgar Snow:A Biography,John Maxwell Hamil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From Vagabond to Journalist: Edgar Snow in Asia,1928-1941,Robert M.Farnsworth,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