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
圍棋源于我國,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圍棋為何擁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在圍棋機器人阿爾法狗打敗人類棋手的今天,圍棋的意義又在哪里?
圍棋與哲人
對弈,作為一種游戲,起源很早。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告子上》中就有兩個學生跟隨弈秋學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孟子認為作為一種技藝,下棋雖然只是“小道”,但也需要專心致志才能學好。一位老師教兩個智力差不多的學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另一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那么最終兩人棋力之高下可想而知。需要注意的是,孟子時期的棋或許并不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圍棋。
關(guān)于圍棋的起源,有說法是“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即帝堯為了教育不務(wù)正業(yè)、惹是生非的兒子丹朱而發(fā)明。筆者認為,這是早期文明所主張的“圣人制器”之一種,人們喜歡把各種發(fā)明歸到圣人的名下。在筆者看來,今天的圍棋是歷代棋手不斷完善的結(jié)果,如魏晉時期士人弈棋和喝酒、吃藥一樣,是士人的風度之一,梁武帝還曾讓人整理棋譜并評定棋手的水平。
棋琴書畫是文人之雅趣所在,故而許多學者也擅下棋,在他們的文字中,也常用下棋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旨趣。如宋代大儒陸九淵認為,歷代儒家多有言前人所未言者,“箕子所言,有皋陶之所未言;夫子所言,有文王周公之所未言;孟子所言,有吾夫子之所未言。理之無窮如此”。這就好比國手下棋,不斷會有新的下法一樣,雖然每個人下棋的思路不同,但棋理卻是一樣的。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講《大學》中的“格物致知”部分時,也用圍棋來做例子。他說:“格致有行者,如人學弈棋相似。但終日打譜,亦不能盡達殺活之機;必亦與人對弈,而后譜中譜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且方其迸著心力去打譜,已早屬力行矣?!睆倪@段話可見,王夫之必然是善弈者,他肯定打過譜(即把前人下過的棋重新下一遍,以理解他們的行棋思路)。但王夫之認為,只是打譜,并不一定能完全體會圍棋死活的“機制”,必須自己多跟人對弈,才能有所收獲,這是借下棋來比喻身體力行的重要性。
學圍棋最好是先打譜,然后找專業(yè)人士培訓。筆者開始下圍棋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日圍棋擂臺賽中聶衛(wèi)平連贏日本數(shù)大高手,引發(fā)了全國范圍的圍棋熱。當時筆者的一位同學韓立新是圍棋高手,大約是業(yè)余棋手的頂尖水平,如今他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圍棋協(xié)會等機構(gòu)的負責人,中國圍棋界的頂尖人物古力、柯潔等都在清華大學上學,與他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筆者研究的主題之一是近現(xiàn)代哲學,現(xiàn)代新儒家中有許多人對圍棋有興趣,也經(jīng)常下棋。楊聯(lián)升先生在《中國文化中“報”“?!薄鞍敝饬x》一書中談到錢穆先生下棋的故事。楊先生說他并沒有直接和錢穆先生對弈,而是和錢先生的棋友陳伯莊先生下過兩盤,各贏一盤,棋力相當,可知錢先生和楊聯(lián)升的棋力也在伯仲之間。書中還談到當時香港棋風盛行,這些文人也經(jīng)常與金庸等人對弈。也有些回憶文章講到牟宗三先生下棋的趣聞,比如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時特別喜歡下棋,他的辦公室緊靠走廊,故而很多人見過他癡迷棋局的情形。
圍棋的中和之美
筆者認為,圍棋之所以歷史悠久而吸引力未減,主要原因是圍棋所包含的智慧和美學。比如日本著名的“美學棋士”大竹英雄,他之所以得此美名,是因為他特別注重棋形之美,甚至到了不顧及輸贏的地步。其實,所謂美的棋形,往往是“效率”高的形狀。圍棋以圍空為輸贏的標準,所謂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棋子圍出最大的“空”,因此,注重棋形美,他的棋必然也會有很高的勝率。
中國人普遍接受的圍棋偶像,除了聶衛(wèi)平之外,就是吳清源了。吳清源有一本自傳性的著作《中的精神》,就以“中和”來概括他的圍棋理想。他說:“我的圍棋理想可以用‘中和這個詞來表達。翻譯成日語也可以用‘調(diào)和這個詞吧。‘中這個字,中間的一豎將口字分成左右兩部分,這左右兩部分分別代表著陰和陽,而陰陽平衡的那一點正好是‘中。在圍棋上,我經(jīng)常說,要思考‘中的那一點。中和了棋盤上各個子的作用的那一點,就是正著。所以從拿起棋子開始的八十年來,我從來不把圍棋當作勝負來考慮。無論輸贏,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
這段話包含了許多哲學道理?!爸小薄爸泻汀笔侵袊軐W特別重要的概念,孔子批評“過猶不及”,所追求的就是“中庸之道”。若以吳清源先生的解釋,他認為“中”是陰陽平衡的那個點。其實圍棋就是“效率”和“穩(wěn)定”的平衡點,不能只顧及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在整體的格局下,尋求棋勢的平衡,水平低的棋手往往會因為追求局部的利益而失去全局的平衡。所以,圍棋必須是進取和退讓的結(jié)合,不能一味爭勝。與勝負相比,留下“妙手”而成千古名局,可能是棋手最為在意的。這種勝負平衡的中和思想,也是傳說為唐代國手王積薪所著的《圍棋十訣》的核心理念。所謂“圍棋十訣”包括:
一、不得貪勝? ? ? 二、入界宜緩
三、攻彼顧我? ? ?四、棄子爭先
五、舍小就大? ? ? 六、逢危須棄
七、慎勿輕速? ? ?八、動須相應(yīng)
九、彼強自保? ? ?十、勢孤取和
這十訣頗有圍棋兵法的意思。所謂不得貪勝,就是不能過于執(zhí)著勝負,否則心理就會失衡。入界宜緩,則是投子入對方的勢力范圍,不能太貿(mào)然,否則會陷入孤棋艱難突圍的困境,甚至被對手殲滅。在攻擊對方的“弱子”的時候,也要顧及自身棋子的安全。有的時候,自己的局部棋子受對方棋子圍困,要審時度勢,甚至需要舍棄局部棋子,以圖謀整體棋勢的平衡。若當棄不棄,則會被這些受困棋子所拖累。
判斷棋局中的“大”“小”是一個人棋力的體現(xiàn)。幾乎每一個落子,都存在“大”“小”之別,這就需要謹慎思量,“慎勿輕速”,勿貿(mào)然下決斷。以前日本人下棋,往往延續(xù)幾天,這雖不符合電視或網(wǎng)絡(luò)時代的節(jié)奏,但“長考”卻也成為圍棋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圍棋作為一種高智力游戲,其間之甘苦亦只有棋手“自知”。曾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的職業(yè)棋手李喆曾對筆者說過,職業(yè)棋手往往會因為一場比賽的失利,而長時間地陷入因自己某一局面的選擇錯誤而自責的狀態(tài)中難以自拔。所以,對于那種技藝已達頂峰的參與者而言,圍棋不僅是一種游戲,也是一種對心理和意志的考驗。
圍棋與阿爾法狗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讓圍棋獲得了極大關(guān)注度的話,那么,21世紀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圍棋再一次引發(fā)了人們的關(guān)注。
按李喆的說法,人工智能的圍棋與人類下棋,存在著“數(shù)”與“道”之間的差異。他說:“圍棋AI是以‘數(shù)的方式達到了很高的競技水平,人類則以‘道的方式來理解圍棋,比如‘虛實‘陰陽‘厚薄‘輕重等等。”筆者認為,他這樣區(qū)分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人機大戰(zhàn)的關(guān)鍵,即圍棋機器人阿爾法狗通過其強大的計算力,將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棋譜都以圖像的形式加以識別,以計算出最為“有效”的應(yīng)對之策。在與韓國棋手李世石和中國棋手柯潔的對弈中,阿爾法狗都取得了勝利。而且,人機大戰(zhàn)突破了人們對原有圍棋定式的認識,換句話說,阿爾法狗以勝利為導向的著法,發(fā)現(xiàn)了更多突破傳統(tǒng)定式的新下法,也為職業(yè)棋手突破自我、超越傳統(tǒng)提供了許多參考的維度。
與超級電腦國際象棋“深藍”一樣,圍棋的人機大戰(zhàn)引發(fā)了人們的熱烈討論,有些涉及人工智能的一般性問題,比如人工智能的極限、人工智能與人類生活的關(guān)系,以及如果人類難以戰(zhàn)勝阿爾法狗的話,職業(yè)棋手的前景等問題,但筆者對此卻另有一些個人體會。
在以前的中日擂臺賽和后來的中日韓三國圍棋比賽中,人們的興奮點在于各國不同的圍棋風格,或者各國圍棋的盛衰等問題。聶衛(wèi)平之所以會成為時代英雄,就是因為他為剛開放的中國帶來了在國際競爭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在人機大戰(zhàn)時代,圍棋成為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競爭。一方面,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科技的產(chǎn)品,其實是人類不斷超越自我的一個標志,與圍棋本身所體現(xiàn)的精神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有了阿爾法狗,圍棋分為AI圍棋和人類圍棋,國別的差異變得無足輕重,人造的AI反而激發(fā)了人類的共同體意識,這也為我們理解人類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干春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