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大慶龍南醫(yī)院(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第五附屬醫(yī)院)內科,黑龍江大慶 163453)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該病通常多發(fā)生于45歲以上的男性群體以及55歲以上的女性群體,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等都可能成為其致病因素。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題[1]。該病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針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和護理方案應成為未來臨床研究的重點,通過運動康復治療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患者可獲得更理想的預后康復效果[2]。該研究選取該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對運動康復治療在改善患者心功能中的作用進行討論,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臨床確診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且無藥物過敏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該次研究。排除標準:患高血壓、糖尿病和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2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齡為(56.32±4.87)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齡為(55.95±4.62)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強心劑、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以控制患者血壓、血脂、血糖,共治療3個月。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運動康復治療。在患者正式進行運動康復治療之前,應先讓患者嘗試步行6 min,結合患者實際步行情況針對性地設計運動康復治療方案。第1周,應當以6 min步行試驗結果為基準,增加約15%的訓練量(上下不超過5%),將鍛煉場地選在人行道上,提高患者的運動意識及治療依從性,同時以患者心率增加5~10次/min為標準控制患者單次運動量,并在患者運動時加強對其心電圖和血壓的監(jiān)測,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第2周,應當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正確評估其體力,增加4 000步左右,同時延長患者步行持續(xù)時間,維持在約45 min,并保證每天至少鍛煉1次。為防止運動受傷,每次運動之前應指導患者通過慢走或伸展運動進行正確熱身,每次熱身時間應控制在7~10 min,使身體承受一定負荷。另外,步行速度應結合患者實際體力情況,不能盲目鍛煉,運動的最后5 min應當慢速行走,恢復代謝能力。運動訓練總療程為3個月,整個階段應由醫(yī)護人員全程陪護,為保證治療安全性,應當備好急救藥品。
(1)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患者心功能改善≥Ⅱ級為顯效;患者心功能改善Ⅰ級為有效;患者心功能沒有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評分。心功能指標包括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臟指數(shù)(cardiac index,CI)。應用明尼蘇達心功能不全生命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3)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距離、癥狀康復時間、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的SV、LVEF、CO、CI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SV(mL)LVEF(%)CO(L/min) CI(min/m2)對照組(n=52)研究組(n=52)t值P值47.25±4.26 57.86±4.02 13.062 0.000 48.97±5.48 55.67±5.67 6.127 0.000 3.46±1.57 5.42±1.06 7.461 0.000 2.85±0.61 4.21±0.52 12.235 0.000
治療后,研究組的體力限制、情緒控制、社會限制、癥狀改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體力限制情緒控制社會限制 癥狀改善對照組(n=52)研究組(n=52)t值P值13.02±3.61 10.21±3.47 4.047 0.000 9.95±2.16 6.48±1.44 9.639 0.000 5.69±1.78 3.27±1.03 8.486 0.000 9.56±1.48 6.57±1.22 11.241 0.000
治療后,研究組的6 min步行距離為(403.82±45.98)m,對照組的6 min步行距離為(216.18±39.84)m,研究組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241,P=0.000)。
研究組的癥狀康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癥狀康復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d]
表4 兩組患者癥狀康復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d]
組別癥狀康復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n=52)研究組(n=52)t值P值28.41±2.66 22.46±1.87 13.196 0.000 30.95±3.74 23.16±2.14 13.037 0.000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該疾病會導致患者體內動脈內膜斑塊不斷增多,使動脈腔寬度變窄,阻礙血管中血液的正常流動,造成心臟缺血,進而出現(xiàn)心絞痛。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復雜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臨床癥狀為四肢無力、劇烈咳嗽、心臟驟停等。究其原因為,冠心病患者相較正常人的冠狀動脈血液灌注量更低,導致心肌細胞供血不足,致使心功能趨于紊亂,從而引發(fā)心力衰竭[3]。臨床應重視對該病的治療和護理,從而提高患者預后康復質量及生活質量。當前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等方式,另外,也可采用運動康復治療,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妥善制定運動計劃,可促進患者體內側支循環(huán),提升其機體耐受力,從而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
朱珊雨等[4]的研究顯示,運動康復治療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上具有較大可行性,該方法可以通過輔助患者運動的方式促進其機體血液循環(huán),建立側支循環(huán),避免交感神經活動過于劇烈,從而達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改善SV等心功能指標[5-6]。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SV、LVEF、CO、CI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體力限制、情緒控制、社會限制、癥狀改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6 min步行距離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癥狀康復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陳普[7]、孫家維[8]的研究結果相似,充分證明了運動康復治療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治療可以顯著提升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幫助其快速恢復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較大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