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玉,閆文瀚,由冬冶,劉嘉慧
(齊齊哈爾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肩袖損傷是臨床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骨科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主要由創(chuàng)傷、血供不足或是肩部慢性撞擊損傷等所致。發(fā)病后,患者多伴有肩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功能障礙,若不及時治療,病變會進一步惡化,嚴重妨礙肩關節(jié)活動,從而導致繼發(fā)性關節(jié)痙攣、肩部肌肉萎縮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肩袖損傷多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傳統(tǒng)療法如針刺、推拿和艾灸等能有效緩解患者肩痛,但病情相對易反復、治療周期長[2]??祻陀柧氃诮陙肀粡V泛應用于肩袖損傷的治療中,旨在通過被動運動、誘發(fā)主動運動、負重訓練等系統(tǒng)化的運動療法適當改善關節(jié)活動程度[3],緩解疼痛。臨床上單一治療往往不能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故該研究特選取該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4例中激惹度肩袖損傷患者為對象,分析艾灸配合康復訓練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該科收治的54例中激惹度肩袖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肩袖損傷的診斷標準[4]。(2)符合中激惹度肩袖損傷的診斷標準[5]: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6分,間歇夜間痛或靜息痛;表現(xiàn)出中等水平的功能喪失;主動或被動活動到關節(jié)活動度末端時產生疼痛;主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相當。(3)病程15~90 d;肩關節(jié)內無新發(fā)骨折和植入物;患肩皮膚完整,無嚴重皮膚疾病且局部皮溫不高。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免疫機制障礙者;(2)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內科疾病控制不平穩(wěn)者;(3)存在精神障礙者;(4)艾灸過敏者;(5)依從性差者。
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7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4例、13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 齡(49.50±1.70)歲;病 程18~82 d,平 均(40.02±2.41)d。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5例、12例;年齡39~66歲,平均年齡(48.05±1.71)歲;病程17~85 d,平均(41.20±2.5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獲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知曉并同意。
對照組采用艾灸治療:取肩髃、肩髎、臑俞、肩貞、肩部阿是穴、合谷等穴位,患者取坐位,室溫控制在24~26℃,充分暴露患肩及上肢,將20 mm×200 mm的艾柱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約0.5~1寸進行薰烤,以患者感到局部溫熱但無灼熱感為宜,每穴3~5 min,待皮膚稍有紅暈后停止,1次/d,周日休息,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灸治2個療程。
觀察組在艾灸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具體如下:第一階段:入組后1~3 d,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采用患側肩部制動休息,對處在急性期且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可采取前臂吊帶支撐患肩,由此固定住肢體側位。在疼痛未改善前,告知患者盡可能避免患肢舉過頭等大幅度動作,同時,為防止疼痛加重,可減少患肩活動程度,囑患者保持絕對休息,加速康復速度。第二階段:入組后4~15 d,待患者疼痛有所減輕后,實行物理治療,以加速患肢血液循環(huán)。第三階段:入組后16~28 d,即患者肩部運動有所恢復、疼痛減輕后,根據(jù)其實際恢復狀況制定個性化肩關節(jié)康復鍛煉活動:(1)牽拉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內收、向內旋轉、向外伸展和向外旋轉、向后拉伸等訓練,對患肩進行牽拉,力度適中。(2)關節(jié)活動訓練。待患者疼痛改善、區(qū)域穩(wěn)定后,開展運動訓練,加強岡上肌和肩外展訓練,并指導其進行斜方肌、內旋肌及前鋸肌等肌力訓練。(3)肩胛骨控制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上旋動作,依照其自身耐受程度酌情調整訓練時間。(4)前屈外展活動:囑患者面向墻壁站立,雙臂向前舉到與墻面接觸,身體傾向墻壁貼近,使得肩關節(jié)前屈,手指摸墻向上爬行,前屈達180°,40次/組,3組/d。外展鍛煉,即外展范圍達到90°,40次/組,3組/d,30 min/次,1次/d。連續(xù)訓練4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肩關節(jié)疼痛和功能障礙指數(shù)評分。疼痛判定:采用VAS評分進行評估,疼痛值在0~10分,0分表無痛,10分表劇烈疼痛。肩關節(jié)疼痛和功能障礙判定:采用肩關節(jié)疼痛和功能障礙指數(shù) (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SPADI)進行評估,問卷表包括疼痛及相關癥狀問卷(體位、觸覺、牽拉等)與日常生活問卷(洗頭、清潔背部、穿短褲、舉高物體、提重物等),每項分值在0~10分,滿分130分,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包括治療前后VAS評分和SPADI評分等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包括性別等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值 P值觀察組(n=27)對照組(n=27)t值P值5.68±2.14 5.71±2.23 0.050 0.960 2.14±1.01 4.13±2.11 4.420 0.000 7.773 2.674 0.000 0.010
治療前,兩組的SPADI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PADI總評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SPADI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SPADI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SPADI總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值 P值觀察組(n=27)對照組(n=27)t值P值52.73±10.58 50.21±11.34 0.844 0.402 20.81±11.73 33.15±14.12 3.493 0.001 10.500 4.895 0.000 0.000
肩關節(jié)是一個典型的球窩關節(jié),也是人體活動度最大和最不穩(wěn)定的關節(jié)。肩袖主要由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構成,在肩關節(jié)活動及穩(wěn)定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肩袖損傷是骨科及康復科中高發(fā)的一種疾病,以肩部劇烈疼痛、肩外展及上舉功能損傷為主,隨著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可加劇肩關節(jié)痙攣萎縮及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6]。臨床治療肩袖損傷多采用保守或手術治療,后者雖見效快、療效肯定,但其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應激性治療,可能對患者預后產生一定影響。保守治療則多以藥物、康復鍛煉等方式為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口服藥物或局部注射均會對全身或局部產生各種不良反應;熱療、冰療等物理治療雖操作簡便、治療依從性高,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因此,尋求一種療效確切、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的治療方式成為臨床治療肩袖損傷的首要任務[7]。
中醫(yī)學認為,肩袖損傷主要因患肢運動功能下降,活動障礙,肩手久處不動,從而使得陰寒內聚,經脈凝滯收引,氣血閉阻不通所致。入夜氣血瘀滯,患者常覺疼痛難忍,白晝陽氣偏旺,患肢活動后,疼痛相對減輕。灸法作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外治療法的一種,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逐痹、回陽固脫、消瘀散結等效果。其作用原理在于,通過艾葉燃燒將藥物由體表穴位滲透至體內,充分發(fā)揮藥效,使局部溫度上升,提升局部氣血流量,促使凝滯閉阻的經脈通暢,從而緩解疼痛和痙攣等癥狀。艾灸的治療效果顯著且穩(wěn)定,具備易操作、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但因其治療周期長,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較慢,不利于整體康復??祻陀柧毻ㄟ^分階段開展個性化康復治療,依據(jù)患者實際狀況和關節(jié)恢復速度制定針對性的運動康復目標,可在穩(wěn)定關節(jié)活動性的同時增大活動范圍,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與艾灸聯(lián)用可加速肩部組織愈合,減輕疼痛,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8-9]。
該研究結果指出,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SPADI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艾灸治療可通過刺激皮膚和肌肉組織感覺神經末梢釋放神經肽等物質,同時加速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物質的釋放,促進肌肉局部血流運行,改善缺血缺氧癥狀;同時,艾灸能夠促進神經系統(tǒng)內阿片肽的分泌,使組織內源性阿片肽濃度上升,提高疼痛閾值,發(fā)揮鎮(zhèn)痛、糾正炎性反應等作用。但艾灸并不能長時間緩解疼痛,故應配合康復訓練共同作用。通過個體化康復運動,進行前屈、外旋、牽拉、肩胛骨控制和關節(jié)活動等鍛煉,可提升肩關節(jié)力量,加速肩部組織愈合,改善周圍血液循環(huán),并保證活動的穩(wěn)定性提升,拓展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
綜上所述,采用艾灸配合康復訓練有利于減輕肩袖損傷患者的肩關節(jié)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