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祥
我萌生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念頭由來已久,但真正付諸實施是在退休之后。這原本是平常之舉,但電視臺拍片播出后引起了一些朋友和熟人的關注。許多人投來了敬佩和鼓勵的目光,但也有一些人含蓄地笑笑,不以為然。女兒就直截了當了,口吻中不無揶揄:“爸,現(xiàn)在貧困山區(qū)很缺中小學教師,你為什么不去支教呢?”我知道她是在刺激我,但我仍然認真想了下,老老實實地回告:“我做不到?!蔽艺f了做不到的理由,并且強調(diào)“我只能做自己能做的、做得到的事”。
其實這個世界有很多“心向往之”卻未必能做到的事。這讓我想起父親的一段經(jīng)歷。
那還是在解放前,我和幾個姐姐尚未出生,家里有了我的哥哥,經(jīng)濟窘迫。寒冬臘月,父親從紹興鄉(xiāng)下只身去杭州做小生意,本想賺點錢補貼家用,未料暴雨如注,滿街道都是齊腿深的積水。父親趟著冰冷刺骨的積水東奔西走,有一次又冷又餓,眼前一黑,身子就倒了下去。
等到父親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溫暖的床上。是一個富家紳士救了他。那個富家紳士讓父親在他家里休養(yǎng)了幾天,隨后給了他一身干凈的衣服,并送了回家的盤纏。雖然父親的雙腳此后半年沒有知覺,針扎上去都不覺疼,但命保住了。父親多次念叨,要不是這個大善人,他的小命早就不知去哪里了!
這些年我多次想到父親的這段經(jīng)歷,常常會問,倘若我今天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像那個富家紳士那樣做嗎?坦率說我做不到。我會拉落水者一把,也會撥打救護電話,但將一個遇難的路人帶到自己家里照顧和養(yǎng)護,就難以做到了。
前不久看到一個短片。一個老人手持無座票尋找空位,卻發(fā)現(xiàn)座位上都坐滿了人。他從這頭走到那頭,座位上的乘客均視而不見。正在愁眉難伸之時,一個姑娘站了起來,招呼老人說,這里有一個無座空位。老人謝過姑娘,舒心安然地坐了下去。須臾,列車員查票,到姑娘這里時發(fā)現(xiàn)她的票是有座的,座位上坐的正是老人。列車員剛要發(fā)問,姑娘用手在嘴上作了一個制止的動作。列車員非常感動,說后面有一個列車員專用休息座位,您到后面去吧!姑娘順手拿起邊上的殘疾人拐杖一瘸一瘸地走向列車后面。周圍乘客的眼里滿是詫異、驚愕和羞愧。
我想,在那個場合,我能做到姑娘那樣嗎?結(jié)論是否定的。自己是一個肢殘人,本身需要照顧,倘若邊上有老人,我會挪出一點空間讓老人擠一下,或者讓列車員為老人找一個歇腳的地方。但我不會將自己的有座座位讓出去。尤其令我動容的是姑娘制止列車員聲張的動作——做了好事還不愿意讓受助方造成心理負擔。這就是大善。
這個世界,能行大善的人不多,但我想,行不了大善就做小善吧。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 大善是從小善起的。
實際上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從善的愿望、熱情和動力,只不過是表現(xiàn)方式和程度不同罷了。有的人幫助孤寡老人,有的人收養(yǎng)流浪貓狗,有的人多次義務獻血,有的人上街維護交通……即便是舉手之勞帶走垃圾,或在公共場所把門扶一把方便后面人,都是人內(nèi)心深處善良之光的體現(xiàn)。
不能因為行不了大善就不愿意做小善,或不屑于做小善,甚至不相信有大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心中向善,不妨先從身邊能做的小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