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
這幾日的學習中,吳勇老師執(zhí)教的《桂花雨》讓我收獲頗多。吳勇老師從一個新的角度帶領學生再次走入他們學過的文章,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jié)合起來。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不要把指導閱讀和指導作文看成是兩回事?!?/p>
吳勇老師緊扣桂花“香”的特點,指導學生寫作文可從不同角度寫特點;抓住“搖桂花”的情節(jié)及喜愛桂花的情感,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物我交融。他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了支架,讓學生深入感知動作交融、情景交融、話語交融及心理交融。在此,吳勇老師用了“鹽在湯中”的比喻,鹽存在于湯中的每一處,卻找不到蹤跡;作者的情感融于“搖桂花”的每字每句,卻并未言明。
細細想來,語文教學不亦如此嗎?讓學生直接吃鹽,恐怕是怎樣都吃不下去的,將鹽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教學也需要少一些直抒胸臆,多一些“鹽在湯中”?!罢緯喿x”教學更應如此,教師此時就好比廚師,要將鹽溶于湯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搭配食材、掌握好火候。
湯的美味與否與教師的“廚藝”有很大關(guān)系,但在此之前,食材得夠才行。“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苯處煵粌H要有“一桶水”,還要有“長流水”,“長流水”就要不斷持續(xù)學習。孟曉東教授在講座中提到教育較為諷刺的現(xiàn)象是“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引人深思與自省。不讀書嗎?也不是。讀得夠嗎?不見得。正如學生要用課外時間多讀書一樣,教師也要用課余時間多讀書,這是必不可少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少食材,湯是做不成的。
有了食材,教師就要修煉“廚藝”了。有營養(yǎng)的食材也要做得美味才行,再有營養(yǎng),做得難以下咽,學生不愿意吃,也是無用功。教化無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每位教師都有他們的秘方,有的教師運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有的教師讓學生完成手抄報或是繪畫,有的教師讓學生進行配音或演課本劇,有的教師讓學生深入思考關(guān)鍵問題……各有各的“菜譜”。
但“菜”做好了,終究是要給學生吃的。學生愛不愛吃呢?這就需要我們?nèi)チ私鈱W生的口味。其實我們最應該讀的“書”是學生,讀懂了學生,其他“書”自然也就可以讀懂了。我們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吸收營養(yǎng),而不是喝湯本身,不能為了喝湯而喝湯。想讓學生喝湯,硬逼他們喝是不行的,固然這樣也能吸收一部分營養(yǎng),但磨滅了學生喝湯的欲望,讓學生對湯望而生畏。我們要做的是用“鹽在湯中”的方式烹飪好“湯”,讓學生愛上喝“湯”,主動去喝“湯”。閱讀本身不是目的,不能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應讓學生在閱讀中完善人格。
希望我們都能早日修煉好“廚藝”,多一些“鹽在湯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張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