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錦
1
走進文史學者黃大德先生的家,迎面赫赫然看到黃般若的名作《羅漢圖》。
只見畫面布局精巧,畫的下方,一個羅漢在野外坐禪,他的面前有一個爐子。濃煙從爐中裊裊升起,虬結成團,彌漫大山大野。畫面之中,工筆寫就的小人像、水墨大寫意渲染出的山嵐以及浩蕩的濃煙,渾然天成,人與萬千世界融為一體……整幅畫構圖奇特,極具視覺沖擊力。這幅《羅漢圖》被原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高美慶博士盛贊為“堪稱現(xiàn)代佛畫的經(jīng)典之作”。
我贊嘆這幅畫給人們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也非常出色地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修行中“煙霞供養(yǎng)”的內涵。
黃大德先生在我耳邊恬淡地說:“這是復制品,掛在家中留念,真跡已經(jīng)捐出去了。”
看到我驚詫的樣子,黃大德先生淡然地笑了笑:“現(xiàn)在正在展出?!?/p>
2
我匆匆到廣州藝術博物院參觀黃般若的展覽。
黃般若(1901-1968),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署波若,廣東東莞人。他在少年時代受潘達微、黃少梅等前輩影響開始習畫,以花鳥、人物最為擅長。1923年,他與潘致中等組織“癸亥合作畫社”。1925年,該社擴充為“國畫研究會”,他為該會骨干成員。
1927年,以一支健筆與嶺南畫派畫家方人定等展開論爭,時稱“方黃之爭”,對現(xiàn)代廣東美術影響深遠。1949年,他移居香港,以香江山水入畫,一改早年“師古”“化古”的方式,以雄渾靈動的筆墨全新闡釋文人寫意山水畫,達到其藝術的頂峰。除精于繪畫外,黃般若還善鑒別,多著述,愛收藏,且生平交游廣泛,曾參與組織、舉辦省港兩地多個與古代文物、廣東文物相關的展覽,對廣東文物的整理、收藏與研究有重要的貢獻。
回顧黃般若的藝術,真是洋洋大觀,美不勝收。
黃般若有個很別致的齋名,叫“四無恙齋”,緣于曾得到一張明末清初畫家牛石慧的小畫,上有“生平愿四無恙者: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書,四曰名卉?!边@“四無恙”是許多傳統(tǒng)文人的理想人生,也是黃般若的心愿,所以他為自己取了“四無恙齋”的室名。
從“四無恙齋”走出來的黃般若傳統(tǒng)守正,他通過觀賞、臨摹大量的明清畫跡,領悟傳統(tǒng)繪畫的筆墨真趣。他努力追求藝術創(chuàng)新,對“創(chuàng)新”有獨特的看法。他在《國畫研究會特刊》發(fā)表《剽竊新派與創(chuàng)作之區(qū)別》一文,提出創(chuàng)作無關新派、舊派,凡能獨開生面均為創(chuàng)作,但臨摹、剽竊東洋畫就不能稱之為創(chuàng)作。
3
暮色中,仿佛有一條淡淡的天河在頭上漾動,云影若隱若現(xiàn),它們被和風推送,粼粼如天上的波漪。一隊隊白鷺向雀墩涌來,宛如條條飛魚,在天河里翔泳。鷺笛成了水聲,開始是輕輕的,漸漸地越來越響了。浮在水面的雀墩上那些榕樹的枝杈高舉著熱情的手,仿佛在擁抱白鷺的歸來……
這是黃般若《小鳥天堂》描繪的情景:畫面呈現(xiàn)了空間的輕盈,色彩的契合,形體在空間爭逐的動態(tài)。筆墨精微、清澈,拙中帶秀,體現(xiàn)了畫家創(chuàng)作時平和天真的個性。
這使我想起了巴金《鳥的天堂》,都知道這個位于廣東新會的“小鳥天堂”是南國奇觀。“一株榕樹便天堂”概括了它的特點。黃般若有別于其他人或畫個別榕樹枝干的畫法,或者以鳥為主的畫法,他采用全景的畫法,真實地還原了“小鳥天堂”的風貌。寫實中,又運用了傳統(tǒng)的線條來畫全島榕樹的氣根,畫面疑幻似真,結合白鷺將下未下的動人情景,平靜、自然、淡雅,給人一種親和的審美特質。這幅畫被著名畫家黃苗子贊譽不已,認為它“以構圖奇特、筆觸渾健和粗細結合來刻畫新會奇景”,是一幅微妙的作品。
早年的黃般若山水畫參法石濤,而其晚年山水作品則盡棄古法,別出新天。20世紀30年代,受張大千、黃賓虹“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tǒng)中國畫寫生觀念影響至深;五、六十年代內地國畫界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筆墨和形式表現(xiàn)“山河新貌”,移居香港的黃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這時期他的山水畫作,以極具個人特點和現(xiàn)代觀念的繪畫語言,重新闡釋文人寫意山水畫。
黃般若1949年定居香港,他參加“庸社”,常與畫友攀山涉水,游歷常人不易去到的地方。他畫中筆墨空靈的香港景色,如鳳凰山、流浮山、八仙嶺及一些離島,許多畫家都未留意更未入畫。
黃般若的《小鳥天堂》、描寫大灣區(qū)早期香港的風貌的《香港仔海島風光圖》,以及悲憫香港災民的《木屋大火》等,就是這段時期的佳作。他的這些畫取材自然,筆力深厚,意境高遠,都是畫中珍品。
黃般若終其一生,始終以傳統(tǒng)的維護者與發(fā)揚者自居,從傳統(tǒng)中尋找國畫創(chuàng)新的道路。
4
因為早年移居香港以及早逝等原因,黃般若是一位被遺忘的中國畫大師級人物。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便以高超的畫藝享譽南北,傳統(tǒng)功力深厚,深受黃賓虹贊許。葉淺予稱他為“海外中國水墨畫的傳播者”及“先驅”;黃苗子稱他“在近代中國畫中的地位,深信時間推進,會逐漸給他揭出輝煌的本相”。
曾在廣州長期居住的黃般若為廣東征集了大量的文物,為整理、出版廣東文獻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論著使他成為廣東美術史乃至中國美術史上無法繞開的人物。
就是這個因緣,黃大德與哥哥黃大成決定把父親的一些精品留在廣州的這片土地上,為廣州藝術增添了重量級的精品。
在捐贈儀式上,黃大德先生在黃般若“四無恙齋”的室名上加以發(fā)揮,闡發(fā)出新的“四無恙”:一愿藝博的藏品無恙,二愿我們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藝術無恙,三愿我們祖國壯美的江山無恙;四愿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中華民族無恙。
在參觀過程中,筆者欣慰地看到,一些青少年在家長和老師的陪同下來欣賞黃般若的畫作。黃般若堅守文化傳統(tǒng),并從傳統(tǒng)中找尋藝術新路的勇氣,最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大灣區(qū)中擁有不少如黃般若這樣卓有成就的人物,也有待我們進一步發(fā)掘和宣傳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習他們高潔的藝術情懷,繼承他們的藝術才情,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創(chuàng)造大灣區(qū)文學藝術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