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
親愛的小朋友們,《好點子哪里來》這個系列,到這期就是最后一篇了。在第一篇里,我們就開宗明義地說過為什么要談論“好點子”,因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最初往往就只是一個小小的點,是一種靈光乍現(xiàn)的感覺,先抓住這個點,再進一步慢慢發(fā)散和聯(lián)想,最后發(fā)展成線或是面。
作文就像烹飪,有沒有素材(當然最好能有好素材)是最重要的。有了素材,才能討論作文究竟該怎么寫?!盁o話可說”是作文最大的難題。大部分寫作技巧都是在教你“怎么寫”,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知道“寫什么”才是關(guān)鍵。
如果能找到一個好素材,作文幾乎就已成功了一大半,接下來只要詞能達意、中規(guī)中矩地來處理這個素材就行了。就像如果有一條新鮮的鱖魚,那么即使只用最簡單的清蒸,大家也會很滿意,不一定非要做一道復雜的“松鼠鱖魚”。
好素材是挖出來的,怎么挖?就是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然后用心挖掘背后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每一樣事物、每一個人,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都有隱藏的信息。要不然為什么說上了年紀就成了“一個有故事的人”?一個矛盾在最后爆發(fā)大沖突時,人們會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凍三尺”只是表象,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而“非一日之寒”就是背后的故事。
我們不妨先以物品為例。比方說,我現(xiàn)在出門都戴著頭巾,這是一條運動用的頭巾,很多人在戶外運動時都會戴這樣的頭巾防曬;也有人戴著是為了“凹”造型,覺得比較時髦。可我戴頭巾不是為了防曬,更不是為了時髦,而是因為我一年多前接受過化療,當時頭發(fā)全掉光了,后來雖然慢慢長出來了,但劉海長得很慢,到現(xiàn)在還不成規(guī)模,我感覺很不習慣,所以出門就總戴著頭巾。我有三條百搭的頭巾,這三條頭巾是怎么來的呢?都是我最好的朋友珮珮幫我買的,因為我不會網(wǎng)購……
你看,從一條頭巾就可以聯(lián)想到好多背后的故事。
下面再舉三個小朋友的作文為例。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小男生,作文開頭第一段寫家里客廳掛了一張照片,是自己和長頸鹿的合影,看過的人都說好有趣,因為畫面上的長頸鹿身子是完整的。不只能看到長頸鹿的腿,還能看到它彎下了長長的脖子,這是怎么拍的呢?接著從第二段起,小朋友就開始寫這張照片是怎么來的,介紹照片背后的故事……這篇作文的題目就叫作《和長頸鹿合影》。
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女生寫了一篇《心愛的禮物》,寫的是一個音樂盒,這個音樂盒是她最要好的同學在轉(zhuǎn)學之前送給她的。她一直把這個音樂盒放在書桌上,每當看到這個音樂盒,她就會想起那個好朋友。盡管兩人現(xiàn)在相隔遙遠,但她經(jīng)常會想起好友,希望能早日再見到她……
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小男生寫了一篇《學騎自行車》,他從自己腿上一道明顯的疤痕著手。這個疤痕是怎么來的呢?是因為他在小學三年級學自行車時摔傷了,疤痕到現(xiàn)在都兩年多了,還清晰可見。一道疤,代表的是自己學騎自行車的這段經(jīng)歷,這里有很多東西可以深入挖掘,包括當年是在什么樣的機緣之下,興起想要學騎自行車的念頭的?學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慢慢摸索,還是有人教?有人教的話,又是誰在教?怎么教的?自己當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在學騎自行車的過程中,有想過放棄嗎?這道疤又是在什么時候留下的呢?……一道疤,背后的故事太多了。
很多小朋友總說“不知道要寫什么”,或者“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不知道該怎么寫)”,我建議不妨從一些小小的點來展開。
首先,生活中充滿了好點子,平時東看西看時,不管是看人、看景、看物(包括看書),都不妨多一點好奇,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多留心“背后的故事”,如此才能挖掘出豐富的素材。當然,挖出來的素材不見得要全部寫進作文里,還需要進行一番篩選,所謂“取材”,“取”這個字本來就有選擇的意思。
其次,在下筆作文的時候,不妨試著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