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農技推廣站 葛娜
清豐縣植保植檢站 劉文飛
濮陽市植保植檢站 柴宏飛
近年,清豐縣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圍繞推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積極探索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式。按照“積極引導,自愿參加,因地制宜,穩(wěn)步推進”的原則,清豐縣組織當地農民種植合作社、植保機械生產企業(yè)合作共建綠色防控示范基地,聚焦技術綠色化、模式標準化、防治專業(yè)化、作業(yè)精準化、合作長效化、帶動擴大化六個方面,集成示范全程農藥減量控害的技術體系、物質裝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示范基地病蟲草綜合防治效果比常規(guī)防治區(qū)提高10 個百分點以上,化學農藥施用量比常規(guī)防治區(qū)減少20 個百分點以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明顯好于常規(guī)防治區(qū)。
(一)明確責任,細化方案
由清豐縣農業(yè)推廣部門牽頭協調專業(yè)化植保服務組織與種子繁育基地、種糧大戶、農藥公司對接,達成農企合作共建協議,協議明確各方權利,明確責任人,細化技術方案。示范區(qū)小麥統一品種,統一包衣,統一藥劑,統一防治。
(二)統一機播
麥播時,統一使用寬幅播種機進行播種,或對常規(guī)播種機進行調整,留出1.4 m 寬的作業(yè)道,以保證小麥拔節(jié)后機械田間施藥時不碾壓小麥。
(三)設立示范區(qū)
設立核心示范區(qū)、常規(guī)防治區(qū)、輻射帶動區(qū)、空白對照區(qū),對示范區(qū)小麥各生長時期進行調查,方便試驗對比、示范總結。
(一)按照科學安全用藥技術,采用種子、土壤等預防處理措施,壓低病蟲害基數,減少小麥中后期用藥次數,首選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混合激健、有機硅等有效助劑,落實農藥減量增效。
(二)選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采用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
(一)農業(yè)生態(tài)防治技術
根據當地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加強麥田管理,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和植物殘體,適期進行中耕鋤草、澆水、追肥,促進麥苗由弱轉壯和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同時加強灌溉管理。
(二)化學防治技術
統一種植濮興8 號品種,播種前深耕土壤,精細整地,配方施肥;統一選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80 mL +22%噻蟲胺·嘧菌酯懸浮種衣劑80 mL 包衣拌種12.5 kg 小麥種子。重點預防紋枯病、全蝕病、地下害蟲等,兼治苗期蚜蟲。
1.第一次用藥,于3 月上中旬噴施多效唑30g+ 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g+48%甲硫·戊唑醇50g +蕓苔素內酯10 mL+激健15 mL,防治小麥白粉病、麥葉蜂、蚜蟲、紋枯病等。
2.第二次用藥。于4 月下旬每667 m2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4 mL+ 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g+50%甲硫·己唑醇50g+0.01%蕓苔素內酯10 mL,預防小麥蚜蟲、紋枯病、白粉病、麥葉蜂等。
3.第三次用藥。于5 月上旬每667 m2用4.5%聯苯菊酯水乳劑30g+23%吡唑·甲基硫菌靈可溶性粉劑50g+磷酸二氫鉀水劑100 g+激健15 mL,防治小麥蚜蟲、赤霉病、條銹病等,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延緩葉片功能。
(一)強化責任落實
為確保示范區(qū)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清豐縣成立專業(yè)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試點工作協調小組,加強領導、分工協作、責任到人,整合有關項目和技術力量,確保試點工作按期有序推進。
(二)爭取政策扶持
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和有關部門支持,整合項目資金、物資供應、人才資源和技術力量,多渠道爭取示范資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確保專業(yè)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措施集成應用落到實處。
(三)落實試點要求
設置核心示范區(qū),設立示范標牌,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主推技術和技術指導負責人,并做好各種數據的系統調查工作,對重大活動、關鍵措施有影像資料。
(四)加強指導服務
明確1 名責任人和1 名植保技術指導專家,具體負責方案制定和組織實施工作。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組織現場觀摩、示范展示、深入生產一線指導等多種形式,普及生物防治、農藥安全使用等綠色技術,推廣專業(yè)化統防統治措施,讓廣大生產者實實在在看到兩者融合的好處,增強自覺參與意識。
(五)加強宣傳引導
通過清豐縣農業(yè)信息網和電視臺等媒體開展宣傳,開展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培訓5 期,印發(fā)技術材料2000 份,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機手隊伍建設難穩(wěn)定
機手工作強度大,要求高,隊伍不穩(wěn)定。服務組織的服務技術和能力存在差別,在監(jiān)管達不到的地方,防治效果不能保障。建議加大對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補貼,通過建立行業(yè)標準督促機手工作效率。
(二)服務組織面臨風險大
突發(fā)自然災害會導致防治成本增加,農民對防治效果要求高,糾紛難解決直接威脅專業(yè)化防治服務組織的生存。建議政府加大對綠色防控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