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尚新華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個體的全局意識顯得愈加重要。走出自我中心、擴展大我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是高中階段的重要育人目標,也是生涯教育的高階內涵。促進“大我”成長是已有生涯研究和實踐或隱或顯的主題,但教育效果卻很少得到關注。研究以生涯智慧三度進階培育模型為指導,對高中生實施了短期生涯教育,對275名高中生的前后測分析顯示,短期生涯智慧教育雖然并未顯著提升其外顯大我意識,但卻顯著提升了其內隱大我意識,而且高一、高二男生內隱大我意識提升顯著高于其他群體。研究確認了生涯智慧課程對高中生大我意識的潛在提升作用,對生涯教育在促進“大我”成長上的育人效果提供了實證依據。
關鍵詞:生涯教育;高中生;大我意識;內隱測驗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4-0008-06
隨著新高考政策的不斷落實,生涯教育已從學術研究走向實踐探索。但相關研究和實踐大多聚焦“教什么”和“怎么教”,較少研究關注“效果如何”。國內已有研究大都依據西方成熟的生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應對建議,比如基于生涯管理素養(yǎng)構建教育目標體系、與體驗式學習連接學校和社會等[1]。同時,也有研究者開始關注本土文化傳統(tǒng)中的生涯智慧,如洪云和吳沙[2]認為,儒家既有系統(tǒng)的自我探索引導,也有社會適應教育,還有親身體驗的生涯發(fā)展。如何將這些本土的生涯智慧思想融入高中生涯教育之中,并通過實證研究檢驗其效果,是當前生涯教育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研究試圖在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以短期教育實驗方式,通過前后測驗,捕捉高中生大我意識的外顯和內隱變化,以檢驗生涯智慧教育的效果。
一、生涯課程中的大我意識培育
根據先前的智慧培育三度進階培育理論框架[3-5],我們把“大我意識”界定為能認識到自我與周圍人、事、物的關聯(lián),并主動承擔相應關聯(lián)責任的一種自我意識狀態(tài)。在三度進階培育框架中,生涯智慧是在長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能為人生發(fā)展、意義和幸福提供洞察和指導的綜合素質。智慧以智力為基礎,更側重于“慧”。“慧”也通“會、匯、惠”,是讓學生在博聞廣識的基礎上,通過啟悟,融匯貫通,進而對生涯發(fā)展的規(guī)律能夠會心會意、心領神會,最終能“惠”己“惠”人,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各方面的提升與益處。這也就是小學、初中和高中相繼實施生涯智慧廣度、深度和高度教育的理論基礎。
高中是立高遠之志的階段。無論是舒伯的生涯發(fā)展理論,還是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均有對此階段的相關論述。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與低級需求相比,高級需求與健康關聯(lián)更強,滿足感更強,寧靜感、幸福感更深刻,主觀價值更強,更博愛,更有益于公眾。能認識到自身與家庭、他人、社會、國家、人類甚至萬物的聯(lián)系,生涯問題就轉換為責任擔當的使命探索問題了。志向高遠,就不會受低級趣味誘惑,也更有動力,更耐挫折。
立高遠之志,體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利他、向善本能,也已被作為四大基本心理需求之一[6]。這種尋求高級需求滿足之“志”,在西方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中體現(xiàn)為自我犧牲、公共責任、公平正義等[7],近三十年來已經積累了大量成果,不僅話題廣泛[8-10],而且也已經開始重視公共服務動機的培育[11-12],即使在國內也已成為研究熱點[13-16]。實際上,公共服務動機內涵中的“大我”精神訴求,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特征,比如老子論述的修道層次(身、家、鄉(xiāng)、邦、天下),儒家的修身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的修心向善、利益眾生,都是大我精神在不同境界的表現(xiàn)[17-18]。
當今高中生普遍對未來迷茫、對人生困惑、對就業(yè)擔憂。更令人憂心的是高中生的生存環(huán)境中,很多成人以“志向高遠”為恥。因而可以說,大我意識培育應該成為高中育人尤其是高中生涯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們編著的高中生涯教材體現(xiàn)了上述生涯智慧培育思想,尤其高三教材各章內容均與大我意識有關[19](如表1所示)。
河南省內約近百所生涯教育試點高中選用了此套教材。我們對各試點校生涯骨干教師進行了課程教學培訓,同時展開了相關實證研究。本研究的假設是:基于生涯智慧的生涯教育能提升高中生的大我意識(外顯和內隱兩個層面)。
二、方法
(一)對象與程序
研究實施地點為河南省某高級中學,該校為省生涯教育試點校,實驗對象為高一、二、三年級各一個班。通過該校專職生涯教師主講,為所有班級的學生開設為期半年的生涯教育課程。為了年級對照,由主講教師將上述高三教材內容融貫起來,為所有年級均講授一次相同的、突出大我相關內容的課堂。在未開設生涯課程前(9月份)初測,在開設生涯教育半年后(4月份)后測。參加前后測的學生共275名,但最終前后測數據完整匹配個案共有85例,其中男生34人,女生51人;一年級23人,二年級35人,三年級27人。通過機房團體施測,實驗平臺為Inquisit 3.0。
(二)實驗設計與測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前、后測準實驗設計,因變量為內隱和外顯的大我意識,以及性別、年齡、年級、
所在班等人口統(tǒng)計變量為協(xié)變量。大我意識的外顯測量工具部分內容來自公共服務動機量表的自我犧牲精神維度[20],其內涵與大我意識基本相同,包括“我認為公共責任高于個人利益” “我愿做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等8個題目,采用7點計分(從1=不符合我,到7=很符合我)。該量表在大學生群體中多次測量均呈現(xiàn)出單維結構,內部一致性良好(Cronbach's Alpha = 0.91)[21]。本研究中,時隔半年的重測信度為r=0.25,p=0.02,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s=0.89。
大我意識的內隱測量采用問卷式內隱聯(lián)結測驗程序[22]。該程序的流程結構和操作與經典內隱聯(lián)結測驗完全一致[23],但屬性句使用外顯量表中的題目,及據此修改的完全相反的句子,如“我不愿冒個人風險去助益社會”。目標句是描述當前被試狀態(tài)的句子(事實、非事實),例如“我現(xiàn)在正在參加一個心理測驗”(事實),或“我現(xiàn)在正在爬一座陡峭的山峰”(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