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海燕
今年82歲的張老伯是2017年4月家庭醫(yī)生簽約的一位肺纖維化、支氣管哮喘的老患者。我初見張老伯是在2018年夏天一個悶熱的下午,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解放村衛(wèi)生室,剛坐到電腦旁,進來一位駝著背的老伯伯,頭發(fā)斑白,有著一張飽經風霜的面容,兩只眼睛深深陷在眼眶中,聲音中夾雜著幾絲沙啞地問道:“你是新來的家庭醫(yī)生嗎?”我連忙起身扶老伯坐下,緊接著回答:“我是,我就是剛被調到解放村的家庭醫(yī)生小范……”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張老伯。
據了解,張老伯以前是村委會的老會計,是個講道理有點文化的人,但有些人也說他是個“老頑固”。張老伯常年在上海肺科醫(yī)院定期復查,配藥,十多年來都是他一個人去市區(qū)看病,不愿意去麻煩小輩,這兩年身體沒有以前硬朗了,行動緩慢多了,在得知家醫(yī)簽約優(yōu)惠政策后,可以直接享受家醫(yī)平臺市級預約轉診服務,張老伯開心地說:“那我不用天墨墨黑地去醫(yī)院排隊等候了?!苯涍^查詢,張老伯所服的藥品也在延伸藥物的目錄里,這樣更減少了去市區(qū)的就診次數(shù),而且藥品支付比例也大大降低,長年累月也節(jié)省不少開支。張老伯說:“有這樣好的政策落地,真是便利了老百姓!”就這樣,張老伯成了我簽約居民里第一個通過家醫(yī)平臺市級轉診和第一個開具延伸處方的人。
以后的每個月,張老伯都會跑到中心來配藥,但是,從解放村到我們中心有一段距離,而且張老伯要轉兩次公交車才能到達青村,從公交站走到我們中心又有幾百米的距離??粗鴱埨喜看蝸矶己艹粤?,有一次我很不忍地說:“老伯伯,延伸處方如果放在村衛(wèi)生室開具,您會更方便,但目前還不可以,要不我這里先給您解約,您簽約到就近的衛(wèi)生室吧,這樣離您近很多,不用來回折騰了?!睕]想到張老伯馬上板起臉來說:“我已經習慣了,現(xiàn)在還能走得動,況且解放村已經劃分到青村鎮(zhèn)管轄了,我是不會解約的……”看張老伯態(tài)度那么堅決,我說:“這樣吧,我下班要經過解放村觀光路,藥到了您不要過來了,我給您放到村委會的門衛(wèi)或者您在觀光路和浦星路交叉路口等我,這樣您走出來沒幾步,減少一次往返?!睆埨喜浅M意地點了點頭。就這樣過了一年多,延伸處方可以在村衛(wèi)生室開具的好消息傳來了,張老伯終于不用跑到中心來了,配的藥直接就可以在衛(wèi)生室取。每個月的5日和24日,只要我們下鄉(xiāng)的時候,幾乎任何活動,張老伯都會來“捧場”,就算不配藥,也會默默地坐在衛(wèi)生室長條的板凳上望著。因為我是個新上海人,這里的鄉(xiāng)下話雖然大體聽得懂,但講不來,面對村里七八十歲的居民,交流往往是個問題,張老伯此時就是我的“翻譯官”。有時碰到講話難聽,不理解的患者,張老伯也會給我上前打抱不平,說上幾句,居民們都會給他幾分面子,這更像是我的“保護神”。每次等到患者都走光了,再坐過來,讓我聽聽心肺,嘮上幾句家常,似乎這樣彼此心里才更踏實。
張老伯為表達心中的謝意,經常會把門前田地里勞動所獲的玉米、毛豆和竹筍等拿來和我們分享,如果不收下,張老伯真的會生氣,每次都像“打架”一樣地推讓。尤其在每年的8月份,是解放村黃桃豐收的季節(jié),張老伯還會把親手種植、采摘的黃桃的拿過來送到我們手里。吃著黃桃甜在嘴里,感動在心里,得到張老伯的信賴和肯定,才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隨著歲月的更迭,肺功能的下降,張老伯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今年2月24日,絲絲細雨,這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次駐村,我一口氣忙到10點多,依然不見張老伯的身影,鄉(xiāng)村醫(yī)生小沈說今天張老伯不會來了吧,我倆正說著,他的老伴急匆匆走進來說:“范醫(yī)生,還好你沒走呢,老頭子在后面。”出去一望張老伯正拄著拐杖,朝著這邊走來,原來是今天在村里報銷發(fā)票,來遲了。就這樣還給我們送來了春節(jié)的問候,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張老伯走路用起了拐杖,心里添了幾分涼意,多么希望張老伯平安健康快樂,讓我們的真情服務繼續(xù)延伸……
“家醫(yī)無處不在,家醫(yī)實實在在”也是我們家醫(yī)團隊一直秉承著的服務理念,從居民健康檔案的完善梳理到特殊人群的重點管理;從高血壓、糖尿病的系統(tǒng)管理,到腦卒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從“1+1+1”組合內簽約,到延伸處方、慢病長處方的開具;轄區(qū)越來越多的居民切實感受到了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帶來的便捷,而這一切都浸透著團隊成員無私的付出與奉獻。
做居民身邊的貼心朋友,居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希望每一聲電話隨訪,每一次健康教育,每一回上門服務,都能得到居民的認可。我們要用微笑縮短距離,用心靈溫暖居民,用責任守護生命,不忘醫(yī)者初心,不斷修煉自我,提高家醫(yī)團隊服務居民的能力,用我們的螢火之光努力做好居民身邊的健康“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