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萬歷朝鮮戰(zhàn)爭中,以“戚家軍”為骨干的明軍浙兵的作戰(zhàn)表現給朝鮮王朝君臣留下了深刻印象。以《紀效新書》為代表的戚繼光兵法也被朝鮮學習吸收。朝鮮積極引進刊行并推廣《紀效新書》,同時以此為基礎編纂了自己的兵書,并將其廣泛運用到本國水陸軍事力量的建設和訓練中。其中在水軍方面,朝鮮王朝吸收了“戚法”中關于軍事訓練方面的原則內容,但同時由于客觀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在軍隊編成和武器裝備技戰(zhàn)術方面也保持了自身的軍事特點。
關鍵詞:朝鮮王朝后期水軍;戚繼光;紀效新書;軍事訓練
中圖分類號:K31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2-0132-03
引言
萬歷二十年(1592年,農歷壬辰年)在朝鮮半島爆發(fā)的壬辰倭亂中,明神宗朱翊均派兵援朝抗倭,其中以戚繼光兵法訓練而成的南兵,特別是以“戚家軍”為基礎的浙兵在一系列攻堅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收復“三京”之一的平壤城的作戰(zhàn)中,明軍參將駱尚志指揮的南兵率先登城。此戰(zhàn)之后,朝鮮王朝君臣對浙兵推崇備至,并對這支精兵的締造者及其兵法——戚繼光和《紀效新書》高度肯定,繼而將戚法投入到自身軍隊的建設中[1]。朝鮮在《紀效新書》的基礎上編纂了自己的新兵書并投入應用。本文嘗試通過對朝鮮后期水軍訓練建設特點的探討,來分析“戚法”在朝鮮水軍中的運用情況。
一、《紀效新書》在朝鮮王朝的應用及發(fā)展
(一)《紀效新書》的整理刊行
在壬辰倭亂爆發(fā)后的第二年,明朝援軍進入朝鮮半島后,朝鮮王朝開始設法引進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并積極學習吸收。同時朝鮮也請求明朝南兵將領擔任朝鮮軍隊的教官,請其依據親身經驗訓練朝鮮官兵熟練掌握戚繼光的軍事作戰(zhàn)守則和戰(zhàn)術方法。壬辰倭亂結束后,在歷經各種動蕩后,《紀效新書》逐漸散佚。1664年(清康熙三年、朝鮮國王顯宗五年),朝鮮兵曹判書金佐明將自己求得的不同版本《紀效新書》經過校勘整理后刊行[2]。此版本《紀效新書》在萬歷十六年(1588年)明朝游擊將軍李承勛所刊刻的十四卷本的基礎上增添了戚氏《練兵實紀》關于車營騎兵等內容的四篇,合為一書,即朝鮮增刊本《紀效新書》,此版本得到當時朝鮮王朝官方的大力推廣[3]。
(二)朝鮮王朝后期以《紀效新書》為據編纂的其他兵書
在引進吸收《紀效新書》的同時,朝鮮王朝也在此書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編纂了新兵書,影響最大的是在18世紀朝鮮國王正祖李祘執(zhí)政時期組織編纂而成的《兵學指南》和《兵學通》,從而使朝鮮在18世紀形成了一套融合“戚法”和本土化特點的完整的新式軍事訓練指揮體系[4]。在這當中,《兵學指南》一書是朝鮮依據自身需求對《紀效新書》主要內容的精簡摘編和歸納總結后制成的軍事條令,最初由在朝鮮王朝首都漢城設立的新式軍事機構“訓煉都監(jiān)”用來指導訓練禁衛(wèi)軍,后來在用于指導其他部分軍隊訓練的實踐中,各地方部隊和不同編制單位之間在執(zhí)行中出現了一些差異;而《兵學通》則是在原有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對軍事訓練準則重新進行了匯編整理,制定了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化軍事訓練規(guī)范[5]。
二、戚繼光兵法在朝鮮水軍中的運用
(一)“戚法”與朝鮮水軍的編制
《紀效新書·〈舟師篇〉》中記載了每個水軍基地(水寨)艦隊的編制。每艘戰(zhàn)船由名為“捕盜”的軍官指揮,最小的作戰(zhàn)單位是“哨”,哨官統(tǒng)領五到十艘戰(zhàn)船;兩哨為一“司”,由“分總”指揮;二到三司、最多為五司(左中右三司加前后兩司)為一部,由“主將”(一般由“把總”充當)指揮,主將直屬戰(zhàn)船編制為中中司;前后左右中五司和中中司六個作戰(zhàn)單元有不同顏色的信號標識,從而構成一支艦隊的基本編制[6]241-242。在18世紀的朝鮮水軍實際編制中,作戰(zhàn)單元的整體框架和信號標識采用了《紀效新書·〈舟師篇〉》記載的內容,但是在具體編制構成上存在一些差異。朝鮮水軍對應“部”一級編制的是“營”(同時也是《紀效新書·〈束伍篇〉》中陸軍官制),營以下為五司,每司由“把總”指揮,每司由五哨組成[7]28。除了采用《紀效新書》中的內容,這一編制還融合了朝鮮水軍舊有的編制特點。例如“營”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朝鮮王朝之前的在地方各道設立的水軍節(jié)度使營體制,“營”以上還有朝鮮水軍統(tǒng)轄多個道水軍基地的戰(zhàn)區(qū)級軍事編制“水軍統(tǒng)制使營”,如“三道(全羅道、慶尚道、忠清道)水軍統(tǒng)制使”[8]。按照19世紀朝鮮王朝全羅道水師節(jié)度使營編纂的水軍檔案《湖左水營志》記載,按照《紀效新書》的水師編制框架,在最小的作戰(zhàn)單位“哨”中,朝鮮水軍一般編有一艘主力艦(板屋船或龜船),一艘護衛(wèi)艦(兵船)以及數艘輔助船;由于朝鮮艦船以漿動力為主,故主力艦上人員編制較多,其中槳手等負責船只動力和保障的后勤非戰(zhàn)斗人員所占比重較高[7]36-38。而與之對比,《紀效新書》中記載的明代水軍中的主力艦中人員編制較少,且戰(zhàn)斗人員比重大,艦上裝備的輕重火器數量和種類多,冷熱兵器搭配使用[6]242-245。
(二)“戚法”與朝鮮水軍的戰(zhàn)斗訓練
在水軍的訓練管理層面,《紀效新書·〈舟師篇〉》中的“舟師號令”部分記載了水軍日常管理的規(guī)范,包含各級編制單位及官兵之間的指揮隸屬關系,艦隊內務管理;“水操解”則記載了實戰(zhàn)訓練演習中的戰(zhàn)斗操作流程;“發(fā)舡號令”記載了艦隊離港出航的程序;“行泊號令”記載了軍港警戒衛(wèi)戍和艦隊戰(zhàn)時駐泊的注意事項;“夜行號令”記載了艦隊夜間行進駐泊要則;“水戰(zhàn)號令“主要內容是戰(zhàn)時軍紀整飭[6]286-298。
在《兵學指南》和《兵學通》中的水師部分,朝鮮方面學習了《紀效新書》中關于水軍日常訓練管理和作戰(zhàn)指揮方面的大部分基本原則[8]。朝鮮水軍在訓練法中將《紀效新書》中的內容進行了簡化和摘要歸納,制成了條令,運用到各地方水軍的日常訓練中,如18世紀朝鮮全羅道水師節(jié)度使營所運用的《戰(zhàn)陣圖帖》和《水操笏》[9]。18世紀的朝鮮水軍在日常作戰(zhàn)訓練流程中的偵察、接敵交戰(zhàn)等步驟中融入了《紀效新書》的內容,而《紀效新書》中關于水軍管理中日常軍法獎懲和戰(zhàn)時軍紀整飭方面的詳細內容,朝鮮水軍方面則吸收不多。由于朝鮮王朝自身的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防建設水平,其水軍的規(guī)模和裝備水平相較“大而全”的明代水軍而言,屬于“小而精”的類型。因此,后期朝鮮水軍的訓練法中仍繼承保留了壬辰倭亂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海戰(zhàn)技戰(zhàn)術特點,即強調發(fā)揮艦隊戰(zhàn)斗序列少量核心主力艦(龜船和板屋船等大型戰(zhàn)船)的中心箭頭作用,突出這些主力艦的戰(zhàn)斗力優(yōu)勢,并圍繞這一中心發(fā)揮艦隊整體戰(zhàn)斗力[9]。
(三)“戚法”中的武器裝備技戰(zhàn)術內容及朝鮮水軍的實力狀況
除了水軍編制管理,指揮訓練體系等內容外,在武器裝備技戰(zhàn)術層面,《紀效新書·〈舟師篇〉》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艦隊中不同規(guī)格的戰(zhàn)船所應該裝備的冷熱兵器的具體技術特點,以及如何進行這些武器裝備的操作運用訓練。例如,最大型的主力艦應該裝備各種不同規(guī)格的輕重火器,其中重型的無敵神飛炮應配備六門,次一級的佛郎機炮應配備七十二門,再下一級的百子銃(霰彈火器)應配備六部,最后是鳥銃應配備二十門,每種火器所應配備的彈藥規(guī)格和數量及技術特點和操作方法也有詳細規(guī)定;此外還記載了屬于噴射類火器的噴筒、火藥助推的神機箭以及各種刀劍、長槍、鉤鐮刀、鐵鏢、盾牌、弓箭等各種水上近距離作戰(zhàn)時使用的冷兵器所應配備的數量和規(guī)格及其技術特點和使用方法[6]。當時明朝水軍中的最大型的主力艦為福船,體型龐大、吃水深達一丈二尺,船體共分為上下四層,由下至上分別用于裝載壓艙物、官兵居住、航行操作和海上作戰(zhàn)使用,明代嘉靖年間軍事家鄭若曾所編纂的海防軍事書籍《籌海圖編》中描述當時水軍主力艦福船的特點為“高大如樓,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fā)”“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于仰攻”“誠海戰(zhàn)之利器也”;戚繼光也肯定了福船適宜在大洋中爭奪制海權的作戰(zhàn)[10]。
而在朝鮮王朝后期,其水軍的總體裝備態(tài)勢狀況是不同于明代水軍的。在18世紀,由于朝鮮半島地形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加上人工疏浚能力不足,沿海地區(qū)缺乏可利用的深水良港,不適宜停泊大量吃水深的大型主力艦,因而當時的朝鮮水軍艦隊開始調整縮減大部分作戰(zhàn)艦船的船體尺寸規(guī)格[11]。在朝鮮王朝國王英祖李昑執(zhí)政時期,朝鮮水軍更是依據中國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的記載,仿制了發(fā)源于中國唐代的中小型快速戰(zhàn)船——海鶻船[12]。此外,由于國家的總體實力所限制,朝鮮王朝水軍艦隊的總體規(guī)模較小,其中核心主力艦(龜船和板屋船等大型戰(zhàn)船)的數量較少,中小型戰(zhàn)船(兵船和海鶻船)和輔助船只所占比例較高[11]。
因此,當時朝鮮王朝水軍由于主客觀的緣故,在其編纂的本土兵書《兵學指南》和《兵學通》中關于水軍的部分并沒有對《紀效新書》中所提到的有關武器裝備技術戰(zhàn)術特點和實戰(zhàn)操作內容部分予以廣泛明確吸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朝鮮王朝水軍自身的總體裝備水平和明朝水軍并不處于同一等級,適合于明軍的武器裝備和技戰(zhàn)術很可能無法應用于朝鮮水軍。另外一個原因是在壬辰倭亂時期的海戰(zhàn)中,朝鮮王朝水師將領李舜臣在海戰(zhàn)中的勝利使其在整個國家中獲得了崇高威望,他總結的一些作戰(zhàn)經驗和戰(zhàn)術成為了后世推崇的軍事遺產,因而后期的朝鮮水軍也依舊繼承反映了這些軍事作戰(zhàn)特點。因而在朝鮮王朝水軍實際采用的軍事訓練法,如《水操笏》中并沒有體現出《紀效新書》的武器裝備技術內容[13]。
結語
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總結歸納了一套系統(tǒng)完備的涵蓋軍隊組織建設、訓練指揮作戰(zhàn)要則,武器裝備技戰(zhàn)術要點等多方面的指導方案。其核心要素在于因地制宜和實事求是,強調靈活性。相較于朝鮮王朝在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中對《紀效新書》中有關軍事指揮訓練和武器裝備技戰(zhàn)術等內容的廣泛吸收和應用(主要體現在新式軍事訓練指導機構“訓煉都監(jiān)”的建成和由“射手、殺手、炮手”構成的“三手兵”的創(chuàng)立)[14],朝鮮王朝水軍主要吸收應用的則是《紀效新書》中有關水軍日常指揮管理和作戰(zhàn)訓練的基本原則,即所謂的“水操程式”部分。而在艦隊具體人員和船只的編制配備和水軍武器裝備技戰(zhàn)術的運用上,朝鮮水軍則是在采用《紀效新書》的框架基礎上,融合進了一些自身固有的軍事作戰(zhàn)管理體系和技戰(zhàn)術的特點。
在引進學習戚氏兵法的過程中,朝鮮水軍主要是將《紀效新書》中的具體內容進行精簡摘編和總結歸納,提煉成條令式的指導性原則來優(yōu)化改良其自身軍事指揮及訓練的操作流程,使之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其目的和重點在于“束伍”,即規(guī)范自身軍隊指揮體系。而在水軍建設管理及武器裝備的技戰(zhàn)術運用等其他方面,朝鮮水軍仍舊保持了一些自身的特點,這一方面反映了其在吸收外來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力求結合自身實際來發(fā)展軍事力量的主觀意圖和對以往軍事遺產的繼承考慮;另一方面客觀上也是其自身國家總體軍事建設水平和能力的反映。
參考文獻:
[1] 朝鮮王朝實錄.顯宗實錄:9卷,顯宗5年8月25日[DB/OL].[2021-03-05].http://sillok.history.go.kr/id/kra_10508025_003.
[2] 金佐明.歸溪遺稿:進紀效新書札[DB/OL].[2021-03-05].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MO_0377A_0010_020_0060_2003_A122_XML.
[3] 盧永九.朝鮮増刊本《紀效新書》[J].軍史,1988(36).
[4] [J].軍史,2015(97).
[5] 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20卷,正祖9年9月11日[DB/OL].[2021-03-05].http://sillok.history.go.kr/id/kva_10909011_003.
[6] 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M].范中義,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
[7] 全羅左水營.湖左水營志[M].首爾: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所藏古籍,1847.
[8] [J].韓國史學報,2019(76).
[9] 水軍戰(zhàn)法變化[J].,2011(1).
[10] 鄭若曾.籌海圖編卷十三:經略兵船[M]//中國兵書集成:第15-16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沈陽:沈陽書社,1990:1204-1207.
[11] 徐榮輔,沈象奎.萬機要覽:軍政編四舟師[DB/OL].[2021-03-05].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GO_1367A_0100_030_0010_2010_002_XML.
[12] 金尚喆.國朝寶鑒卷六十二[M].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所藏古籍,1782:4.
[13] 國王正祖.兵學指南:卷五[M].首爾: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所藏古籍,1787:15.
[14] 徐榮輔,沈象奎.萬機要覽:軍政編二訓煉都監(jiān)[DB/OL].[2021-03-05].http://db.itkc.or.kr/inLink?DCI=ITKC_GO_1367A_0080_040_0010_2010_002_XML.
作者簡介:張子昂(1992—),男,漢族,河北邢臺人,韓國全州大學史學科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朝鮮古代史。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