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波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北京 100036)
縣域治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鄉(xiāng)村振興的五個方面振興中,鄉(xiāng)村文化振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編寫縣志、鎮(zhèn)志乃至村志對于縣域治理和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國國家地理》的“風物中國志”項目為例,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地方志的創(chuàng)新升級。
中國是禮儀之邦,熱情好客人。我們都會有這個印象:兩個人初次見面,互通姓名之后,往往會聊到一個話題——“老家哪的?”
其實,在很早以前就這樣了。比如唐朝詩人崔顥的《長干曲》就描述了男女舟上相逢:
君家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自小不相識。
“橫塘”就在今南京市西南,即莫愁湖?!伴L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南京。
互相打聽“老家哪的”,只是說哪個省是不夠的,省太大了,還得到哪個市、哪個縣,這樣才算打聽清楚了。我們現在的籍貫管理制度,戶口簿上寫籍貫,是到省級加縣級的,直接跳過市級。而古代科舉放榜,考生籍貫寫的也是某某省某某縣,越過州府一級,這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家鄉(xiāng)情結”。
縣處在城市與農村中間。進,可感受城市的繁華熱鬧和掙扎;退,可體驗農村的恬靜幽美和貧苦。
縣是傳統(tǒng)與現代、城市與鄉(xiāng)土、過去與未來、商業(yè)與情懷最好的連接。雖然,現在城市化發(fā)展,各種合并、撤縣設區(qū)設市,縣作為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傳統(tǒng)符號正在消退,但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里說的:“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敝袊嬲幕盍﹄[藏在2800多個縣(市)域里。讀懂縣市,就讀懂了中國。記錄縣市,就留下了中國。
自秦始皇設置郡縣制開始,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tǒng)治社會,縣一直是最穩(wěn)定也是最貼近百姓的區(qū)域性行政單元。歷史上從來是“皇權不下縣”。縣令是朝廷委派的,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農工商學兵,各個方面要管。然而這些新上任的縣令,基本都是外鄉(xiāng)人,對當地情況不熟悉。那怎么辦呢?有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都編寫一本當地的百科全書,把耕地、人口、山林、湖澤、物產、歷史、文化、民情、風俗等都梳理清楚、整理成書。新官上任先通讀此書,很多事情就成竹在胸,問題也就能解決了。這樣的書,就是古代的“縣志”。
當然,縣志也不只是作為官員的治縣參考書,很多文人學者主動編寫的志書,也成了地方歷史文化的結晶。據統(tǒng)計,中國的縣志以及各種地方志,歷代不斷更新。據1985年出版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的記錄,我國190個較大的圖書館的館藏1949年以前編纂的省、市、府、州、縣、鄉(xiāng)鎮(zhèn)志共有8264種,約占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但是,傳統(tǒng)的地方志也存在一些問題:1.不少縣都沒有一本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志,更別說鎮(zhèn)村。2.內容上存在一些隨意、主觀的情況甚至與史實不符,誤導后人。3.有的地方志編纂時間早,離現在已經一二十年,信息陳舊,跟不上時代。4.只作為地方研究和內部資料使用,沒有發(fā)行,起不到傳播效果。5.雖然編纂的體例固定,但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尺度,不能進行比對。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7年1月25日發(fā)布并實施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做好地方史志編纂工作,鞏固中華文明探源成果,正確反映中華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薄凹訌姎v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歷史文化街區(qū)、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tǒng)村落保護工程?!?/p>
盛世修史,志載盛世。當下中國亟需一套新型的解讀地方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魅的系列叢書,既可以延續(xù)編撰地方志的傳統(tǒng),又結合新時代的發(fā)展需求。為縣市立傳,為時代而歌。
時代需要什么,總會有人去探索嘗試。
《中國國家地理》是中國最具公信力的科學傳媒之一,隸屬于中國科學院,自1950年創(chuàng)刊以來,在“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辦刊宗旨的指引下,以新穎視角、科學解讀、精美圖片向廣大讀者傳播中國山河之美、人文之勝。
2014年,《中國國家地理》發(fā)起“風物中國志”系列文化傳播工程,對中國廣大地域的人文歷史、自然風物系統(tǒng)梳理,推動當地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帶動當地發(fā)展,同年6月項目入選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fā)展項目庫。從2015年開始,《中國國家地理》內容原創(chuàng)策劃團隊正式啟動“風物中國志”項目。項目一方面組成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為主任的專家委員會,委員會成員涵蓋國內自然、生態(tài)、野保、歷史、人文、人類學、美學、農業(yè)等各方面的頂尖專家學者,為項目科學權威體系奠定堅實學術基礎和保證,另一方面注重田野調查,求真存實;既保留了一份可宣傳、出版、傳播之用的系統(tǒng)資料,也可作為重要的地方名片。
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角度深度、全面全新全方位系統(tǒng)解讀中國縣域的地理與人文的新型時代地方志,“風物中國志”具有三個特點。
《中國國家地理》有著70余年的品牌權威和遍布全國強大的資源積累,“風物中國志”依托這些人才資源,組建了“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編輯記者”的策劃采編隊伍,使這套“風物中國志”融科學性、可讀性、收藏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通過這樣做出來的圖書,內容質量很高。既有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梳理解讀,也讓科學視角與人文關懷并重;既讓知識沉淀與話題談資皆存,又讓理性刻度與情感溫度俱佳。
同時,《中國國家地理》優(yōu)秀的圖書制作團隊,讓“風物中國志”系類產品具有精品優(yōu)質的排版和裝幀,1∶1的圖文比,全景圖、跨頁圖、歷史年代圖、手繪插畫圖案等多種組合,精美的裝幀讓讀者在獲得新知的同時享受一場視覺盛宴。
腳踏實地走訪考察,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記錄,實地感受、篩選素材是“風物中國志”項目必須經歷的前期必備工作,也是保證書籍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項目的全部文本內容,全新采集拍攝,既尊重當地特色又堅持全國統(tǒng)一標準,形成一套成書的科學方法論。每一本“風物中國志”都按照“地”“道”“風”“物”四個板塊來對每個區(qū)域詳細解讀。第一章,“地”生萬物:展現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青山綠水;第二章,“道”法自然:展示每片土地的邏輯規(guī)律,人們世襲的文明、文化;第三章,“風”化成典:在周而復始的自然中,人們?yōu)榱松钛堇[出各種精彩的生活儀式、風俗民情;第四章,“物”華天寶: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當地特有美食、物產、手藝等豐富的展示。
比如《風物中國志·常熟》的大綱是這樣的:
序言
宜業(yè)宜居,常來常熟
地篇
常熟:典型的水鄉(xiāng)與非典型的江南
山水古城,另類江南的演繹
濕地之城,鳥與人的棲居
道篇
虞山福地:薪火相承的文脈
萬卷藏書了無痕?——虞山藏書家往事
虞山琴人有知音
常熟園林:海山入夢
風篇
南門壇上,續(xù)寫百年光華
茶館里的另一個常熟
評彈多少江湖事
白茆:山歌唱與誰人聽
她們手中的花邊
物篇
清雅常熟味:“魚米之鄉(xiāng)”的體驗方式
上到茶坡又栗坡:虞山嘗鮮地圖
常熟一碗面:可能的滋味無限多
少吃多滋味——常熟小吃札記
蘇作紅木家具:以明的姿態(tài)度光陰
依地出發(fā),由道著眼,從風入手,以物落地?!帮L物中國志”通過這樣的解讀方式,有效傳播地理、生態(tài)、歷史、特產、民俗等當地文化,也生動講好美事、雅事、趣事、妙事、韻事等當地故事。
已出版的部分地道風物圖書
“風物中國志”不是傳統(tǒng)的地方志或簡單宣傳冊,也不僅是滿足政府或企業(yè)需求的項目圖書,而是為讀者、旅行者設計,產品本身帶有很強傳播能力,真正能以杠桿效應促進一個地域的文化、歷史、旅游、特產等大力發(fā)展的優(yōu)質出版物,它生動精彩地呈現了當地有代表性的地域元素和文化符號,為當地留下了一份珍貴、鮮活的、有標準的圖文資料。比如為蘇州市望亭鎮(zhèn)策劃出版的《風物中國志·望亭》。雖然望亭歷史悠久,但因為時代發(fā)展,很多圖文資料缺失比較嚴重,而且一直沒有這樣一本系統(tǒng)梳理而且全新采編的圖書,2018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風物中國志·望亭》,彌補了這個遺憾,很多圖片都是首次拍攝,文字都是首次采訪、調研和考證,為望亭留下了十幾萬字和近200張圖片的珍貴資料。
圖書出版后,被運用到各種使用場景中。比如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迎來送往的伴手禮、上級領導視察介紹、不同區(qū)域交流分享、相關活動的展陳物、當地文旅招商利器等;也可作為酒店民宿的房間展示書、當地初高中生熱愛家鄉(xiāng)必讀書、外來求學就住了解必讀書、激發(fā)干群家園建設熱情的讀物、旅游贈送給親友的禮物等。如為蘇州金雞湖所做的《風物金雞湖》出版后被擺放在金雞湖景區(qū)的各大酒店和景區(qū)作為展示,也成了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送給客人的最美禮物。
項目從采拍到出版,再到推廣傳播,全流程、體系化運作。出版后在新華書店、當當網、京東網、中國國家地理天貓店等上架發(fā)行。上市后在中國國家地理圖書、地道風物等新媒體平臺(雙微、頭條、抖音等)進行圖文推送和全放分發(fā)。線下則通過亮相當地文化旅游節(jié)和相關論壇以及書店分享等進行推廣。同時,以書為基礎,項目還提供活動策劃、線上推廣、文創(chuàng)定制、物產升級售賣、空間共建運能等多維服務。
“風物中國志”項目計劃從全國2800多個縣市域中遴選100例。對自然之美、人文之魅、物產之豐,重新定義,全新解讀,權威傳播。目前已經執(zhí)行了30多例:黔東南、湘西、喀什、銀川、蘇州、平涼、東莞、順義、密云、貴安、靖江、宜興、昆山、常熟、匯川、長泰、龍海、五蓮、景寧、靈壽、肥西、吳江、義烏、相城、尼木、江安、張家港、臨海、昌平……通過策劃出版“風物中國志”,這些地方的城市形象宣傳和文旅發(fā)展均得到了很好的助力。
2020年全國百強縣名單,江蘇占了四分之一?!耙率匙愣獦s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备蛔愕慕洕催^來也進一步繁榮文化,這些縣在重視經濟發(fā)展同時或者經濟發(fā)展之后,又特別重視文化傳承,重視編寫地方志就是其中一個表現。
江蘇編纂方志歷史悠久,當年的會稽郡誕生了可稱為“地方志鼻祖”的《越絕書》。蘇州各種方志,實現了市區(qū)鎮(zhèn)村四級全覆蓋。全國首部中國影像名鎮(zhèn)志《周莊》央視首播。全國首部英文版中國名村志《開弦弓村志》在加拿大出版。學界公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鄉(xiāng)土中國》的作者費孝通先生是蘇州吳江人……
記錄江蘇,步履不停。近年來,《中國國家地理》“風物中國志”團隊為江蘇策劃出版了不少書。地級市有蘇州,縣級市有昆山、張家港、常熟、宜興、靖江,鎮(zhèn)有同里、震澤、平望、望亭、九龍口,還為姑蘇區(qū)雙塔街道和金雞湖景區(qū)都專門做過專題圖書。通過這么多本書的策劃創(chuàng)作,“風物中國志”團隊總結了一些心得。
1.把握好“大而全”與“新而深”的平衡與邊界。傳統(tǒng)的地方志編纂,有固定的體例,多是以大部頭、全面的方式呈現,但其實也容易陷入泛泛而談的局面,有些內容過于陳舊而且網上也能查詢得到,那就意義不大,不妨適當地結合該縣市的具體情況,深入地創(chuàng)作編寫一些話題與專題,會更有參考價值。
2.重視解讀邏輯,做好框架策劃,做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圖書講究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需要搭建一個合理的框架。因此章與章、標題與標題之間,必須有嚴謹的關系,不管是并列關系還是遞進關系,總之讓人覺得“順理成章”。
3.眼球經濟和讀圖時代,一定要重視圖片問題,通過老照片、新拍圖、全景圖、航拍圖、跨頁圖、手繪圖、圖表、可視化等實現。傳統(tǒng)志書文字偏多,圖是輔助的,但其實這個觀念要改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圖的比例可適當增加,有些文字也可通過圖的方式表現出來。
4.在內容選取上要做好取舍。比如對當地一些不確定的、不可信的諸如地名來源等信息,可以“不說”;對于一些相互矛盾的神話傳說、尚存在爭議的內容,可以“少說”;對于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敏感話題的,可以“換個角度說”。
5.在形式呈現上,要結合新技術。雖然是紙質圖書,但可以融合新媒體方式,比如在文中增加一些二維碼,掃碼出來后可以是H5網頁,可以是微信公眾號文章導讀,可以是一些提前錄制好的特色劇種或聲音的音頻,更可以是一些于內容有關的短視視頻。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閱讀體驗,增加內容的廣度與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