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jié)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草原,依舊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021年4月中旬,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們隨同新華社、青海日報、青海衛(wèi)視、青海新聞網等媒體記者走進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xiāng)。在黑河河畔的油胡蘆溝尋訪普通而平凡的“牧讀”故事的主人公——沈延龍。
1978年出生的沈延龍,雖然只有43歲,飽經歲月風雨的臉上閃耀著對生活的熱愛,熱情的話語蘊含了草原牧民的忠厚與善良。有16年黨齡的沈延龍只有高中學歷,2005年12月入黨,曾經是一名普通牧民,如今擔任大浪村委支委委員,還是大浪村一社社長。
沈延龍是一位普通牧民,年少時由于牧區(qū)交通通信不便,讀完高中后,為了幫助父母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回鄉(xiāng)放牧。沒有走進大學成為心中的遺憾和不舍,但回鄉(xiāng)后的他,幾十年讀書夢不破,并沒有放棄任何讀書的機會。2018年11月,由青海省圖書館、祁連縣圖書館共同建設的“馬背圖書流動閱讀推廣活動”項目在野牛溝鄉(xiāng)大浪村正式啟動并開始運行,“馬背流動圖書館”點燃了廣大牧民群眾祈盼知識、渴求致富信息的夢想之光?!榜R背圖書流動閱讀推廣活動”項目成為遠近牧民的知識加油站,傳承民族文化,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周圍牧民的思想觀念,引領著牧民群眾的新風尚、新追求。
“改變牧民的思想觀念很重要,只有思想解放了,致富道路才不會太遠。如今,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tài)畜牧業(yè)發(fā)展項目越來越多,生活富裕了,精神上不能空虛,牧民群眾需要的不單是物質幫助,更需要轉變思想,用書籍開啟智慧,讓智慧點亮人生?!鄙蜓育堈f這是他在實際工作中聽到得最多的牧民心聲。
“馬背圖書流動閱讀推廣活動”項目是為進一步提升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效能作用,加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力度,在青海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的安排部署下,青海省圖書館深入祁連牧區(qū)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后,選擇野牛溝鄉(xiāng)大浪村作為馬背圖書流動點的首個示范點。“馬背圖書流動閱讀推廣活動”項目籌措資金兩萬元購置圖書和設備,采用馬匹馱運的傳統(tǒng)運輸工具來豐富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把黨的聲音和文化惠民的溫暖實實在在地送到基層牧民手里,解決藏區(qū)牧民看書難的問題而進行的一項社會公益性幫扶項目。這一項目的實施,是青海省圖書館文化延伸服務的又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在推動青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起到了突出的示范效應。
初春的祁連大草原雖是寒意料峭,輕柔的微風中彌漫著草香,涌動的牛羊,猶如盛開在草原上的斑斕花朵,與牧民朝夕相伴。地處祁連縣西北方向的野牛溝鄉(xiāng)大浪村一社油胡蘆溝牧場,山大溝深較為偏僻,且交通不便,牧戶居住分散、信息不暢,文化設施較少,牧民們的業(yè)余生活十分單調。沈延龍在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讓“馬背流動圖書館”書香草原,傳播知識,播撒文明的種子,弘揚時代新風尚,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黨的好聲音,傳遞正能量默默付出,揮灑辛勤的汗水。
沈延龍省吃儉用,利用各種機會收藏圖書報刊。每年,縣文化館會在有限的財力中,通過其他渠道和措施,千方百計為沈延龍的“馬背流動圖書館”購買各類圖書、報紙、雜志,以及設施的維護。沈延龍自己也籌措資金更新書柜、桌椅,增添訂購一批圖書報刊,使“馬背流動圖書館”從只供閱覽圖書的單一功能轉變?yōu)榧瘓D書閱覽、文化講堂、民族文化藏品展覽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服務場所。
“馬背圖書”一次最多能裝40本書,每天配送3~5戶牧民人家,每次騎行路程1~15公里?!榜R當步、牛馱垛、住帳篷、酥油燈……”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雪霧迷蒙,沈延龍堅定而自信地行走在廣袤的草原上,從未退卻過。每到夏季,沈延龍便利用牧民賽馬會、運動會不定期舉行新書推介會、詩歌朗誦、歌詠比賽等內容充實、形式活潑的活動,豐富牧民群眾的業(yè)余生活,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家園團結奮斗,開拓進取,草原上的人民都親切地叫他“傳播文化的使者”。
今天的“馬背流動圖書館”不僅走出了原有的20萬畝草場,在更大范圍內成為周邊鄰近牧民的知識“加油站”“充電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周圍牧民的思想觀念,引領著牧民群眾的新風尚、新追求,向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忘初心,砥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