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龍 褚雪菲 曾令慧 朱金莉 (三亞市中醫(yī)院 針灸一科,海南 三亞 57000;老年病科)
目前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其發(fā)病率為(109.7~217)/10萬,死亡率為(116~141.8)/10萬,腦卒中也成為我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盡快確診,積極治療和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2〕。腦卒中發(fā)病后,大多數(shù)患者會有運動功能障礙、偏癱等并發(fā)癥〔3〕,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急性腦卒中得到了很好的救治,但是存活者中有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4〕,患者的肢體功能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尤其是手投射在大腦皮層的區(qū)域較大,控制最精細和復雜的活動,恢復也相當困難,肢體運動的功能障礙也給患者帶來了許多生活的不便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5〕。
西醫(yī)在治療腦卒中后的運動功能障礙,臨床多采用功能訓練,電刺激及肌電生物療法等康復性療法,偏于對于肌肉功能的重塑和形態(tài)等的恢復。而中醫(yī)理論認為瘀血是腦卒中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中醫(yī)主要以經絡氣血的通暢,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血液流動為治療方式,通過針灸治療,輔以按摩的方式,增強了患者神經系統(tǒng)的活躍度,防止患者由于運動功能障礙的原因長時間臥床或者由于保持靜止狀態(tài)而發(fā)生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癥狀而改善患肢的狀態(tài)。本研究旨在觀察分析中醫(yī)針灸及按摩對于高齡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作用。
1.1一般資料 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三亞市中醫(yī)院針灸一科治療的108例高齡腦卒中后伴有痙攣性癱瘓的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男36例,女18例,平均年齡(75.38±4.98)歲;觀察組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齡(75.21±5.12)歲。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內科學》中風的診斷標準;③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1級; ④年齡>70歲;⑤患者能進行正常的語言溝通進行量表的測評;⑥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②其他病因引起的痙攣性癱瘓; ③有嚴重的各系統(tǒng)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等。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和指導,觀察組除了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和指導外,采用針灸配合穴位按摩。對照組:肢體康復訓練內容包括體位訓練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及用藥遵從醫(yī)囑等。實驗組予以患者針灸和穴位按摩來配合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同對照組。針灸治療參考《針灸學》中取穴。頭穴:頭運動區(qū)、百會、四神聰、風池穴、完骨穴、天柱穴、頭維。肢體取穴:至陽、腰陽關、大椎、足三里、環(huán)跳、太沖等。操作方法:先將針灸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取5 cm〔1.5寸(30號)〕豪針,直接刺進穴位,再進行小幅的提插捻轉操作,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針灸,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后進行比對)按摩穴位選擇:患側頭面部穴位迎香、四白、頰車、下關、地倉穴位,偏側上肢的穴位包括曲池、手三里、支溝、外關、陽池等。按摩順序由上至下,方法以點按和揉穴位為主,每個穴位先以點按穴10 s,然后指揉100次,不少于1 min。持續(xù)8 w,1次/d,每次不少于30 min。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治療前、治療8 w后改良Ashworth分級表、日常生活能力(ADL)、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FMA)進行測評并進行患者療效比較。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χ2檢驗、秩和檢驗。
2.1兩組改良Ashworth肌張力分級評定 觀察組經過8 w治療后Ashworth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分級情況對比分)
2.2兩組ADL、FMA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FMA、ADL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DL、FMA功能評分對比分)
2.3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n,n=54)
近年來,雖然腦血管疾病在診治已經隨著醫(yī)療技術的全面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絕大部分腦卒中的患者患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并不可逆,且多數(shù)患者會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和神經功能障礙〔6〕。腦卒中患者在進行康復理療時,以如何有效改善患者腦神經功能的缺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最終目的〔7〕。中醫(yī)理論認為:淤血為腦卒中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以活血化瘀為主,疏通經絡可以幫助促進化瘀。穴位按摩具有活血行氣,活絡舒經的功能,可幫助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良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8〕。
我國中醫(yī)學也在不斷地加強傳統(tǒng)醫(yī)學和康復訓練的結合〔9,10〕,來幫助更多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許多研究表明〔11,12〕中醫(yī)在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的效果非常顯著,通過針灸刺激穴位促使腦部細胞能夠在受到刺激后激活,促進患者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建立,可以改善患者大腦氧代謝,增加大腦血流量和糖供應,因此減少缺血性神經元凋亡,進而可以促進患端肢體痙攣的恢復〔13〕。另一方面,按摩時使用適當?shù)牧α看碳ぬ囟ǖ难ㄎ?,沿著患側的經絡氣血相應的運行方向和循行路線進行穴位按摩,經過經絡的傳導后,氣血疏通,達到經絡平衡的目的,經脈得到調和,從而使腦卒中的患者偏癱得到恢復〔14〕。本文觀察組采用針灸和穴位按摩與康復治療相配合,通過對經絡的疏通,起到局部和整體統(tǒng)一兼治的功效。對比對照組康復訓練后患者的肌張力評分,日常生活活動以及運動功能的改善程度,可以觀察到該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偏癱有臨床效果,可以結合相關研究的結果與臨床效果〔15〕繼續(xù)探討針灸和穴位按摩配合康復訓練在治療運動功能障礙中可能的機制,提供更多的臨床證據(jù)。
綜上,針灸及穴位按摩配合康復訓練后,可顯著改善痙攣的分級,幫助患者恢復肌張力及恢復運動功能,臨床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康復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