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歐·亨利有部小說,講了這么個故事:
一個普通的紐約姑娘,每年會攢點錢,分期付款,買上昂貴的衣服,讓自己去某個豪華酒店住一周,過足貴婦癮。然后回歸日常,繼續(xù)踏踏實實生活。她在酒店里遇到了另一名儀表堂堂的青年,兩人也很投緣。到要分別那天,這姑娘畢竟人好,跟青年說了真話:她就是個普通少女,“我以為你有點喜歡我……而我,我喜歡你”。到要分別了,她說真話了。青年聽罷,不動聲色地說,其實他也不是啥大人物,就是個商店收賬的。巧在那姑娘分期付款的賬款,就是他收的……
這個故事以歐·亨利式的溫情喜劇結(jié)尾:兩人約了下周末要去約會,疑似兩個人要開始一段美好的平民愛情了。
妙在小說里,描述豪華酒店之出色,便說那酒店烹的鮭魚勝過白山飯店的廚師,海鮮能讓名廚嫉妒,鹿肉能讓獵場看守人垂涎。最后一頓飯,侍者端來冰塊與紅酒——那還是20世紀初,制冰還沒今時今日這么方便,所以冰也算奢侈品。要列個單子,才能顯出奢華。
在另一篇《菜單上的春天》里,女主角在城市工作,男主角在農(nóng)場。兩人曾一起以蒲公英定情。女主角回了紐約后,給一個餐廳當(dāng)打字員,每天打新的菜單。到了春天時,豬肉從主菜中取消,變了烤肉和蕪菁做伴——這就是追求爽快的意思了。牡蠣也沒人吃了,多了羊羔和餡餅——美國人一向覺得,羊羔不算重口味。油膩的布丁消失了,香腸和蕎麥與糖在一起做最后掙扎——總而言之,一切都在清爽起來。多了蔬菜:胡蘿卜、豌豆、燒蘆筍、谷物、豆煮玉米,以及劇情安排男女主角重逢的蒲公英和煮雞蛋。
話說,這份如商品名單列表的小說敘述法,歐·亨利用得很是熟練。讀著讀著,仿佛逛百貨商場,畫面感躍然目前了。等等,沒完呢。
晚歐·亨利近三十年,在《夜色溫柔》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如是寫妮可爾買的東西:
“她買的東西有:彩珠、折疊式沙灘座墊、假花、蜂蜜、客用床、各種皮包、圍巾、情鳥、洋娃娃的微型家具、三碼蝦紅色新布等。她還買了一打游泳衣、一只橡皮鱷魚、一套鑲金象牙棋子、送給埃布的一些亞麻布大方巾、兩件赫爾墨斯牌麂皮夾克(一件翠鳥藍、一件耀眼綠)——她買這些東西并不是像名妓買內(nèi)衣和珠寶一樣,一是為了穿戴打扮,職業(yè)需要;二是為了存些體己,為日后生計著想。她購買東西完全是出于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目的?!?/p>
這種商品式羅列,不經(jīng)意間,將妮可爾的性格描繪出來。與歐·亨利式的羅列,頗有相似之處。
極推崇菲茨杰拉德,自己也被日本評論家認為很是美國風(fēng)的村上春樹,在1988年出版的《舞舞舞》里,多次嘲諷了所謂“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他對消費主義的嘲謔里,有這么一段:“買了襪子和內(nèi)衣,買了備用電池,買了旅行牙膏和指甲刀,買了三明治做夜宵,買了小瓶白蘭地。哪一樣都不是非買不可,只是為了消磨時間?!笔煜さ淖x者自然知道,村上春樹相當(dāng)喜歡如此陳列牌子、歌名和商品。這其實有些滑稽:讀者閱讀虛構(gòu)作品中的真實商品,反而能產(chǎn)生真實感,大概是因為,當(dāng)代讀者,的確被商品包圍著吧?
這種思維,其實也在潛移默化地浸潤我們的思想。比如,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許多新詞構(gòu)成訣竅,是將人不當(dāng)人,而當(dāng)個產(chǎn)品。比如出力幫忙,非要“提供價值”;比如寫個文案,“內(nèi)容提供”;好好陪伴,“提供情緒價值”——似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成了供應(yīng)者的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