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肖斌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一艘南宋商船?,F(xiàn)在它被稱為“南海I號”,當然,在800多年前它應該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當它再次駛入人們視線,是1987年,被發(fā)現(xiàn)于廣東臺山、陽江交界海域。
2007年,“南海I號”被打撈出水,發(fā)掘出文物近18萬件(套),其中瓷器16萬件,鐵器凝結物124噸。沉船中有一件德化窯瓷罐,上有“癸卯”年墨書, 南宋淳熙的癸卯年為1183年。由此推測,商船出航應在1183年,經研究是從福建泉州出發(fā)。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一方石刻。位于泉州城郊西北的九日山,是泉州灣進入晉江后江面最窄的位置,背山面水,像一個天然門戶,是泉州文化的發(fā)祥地。宋代官方于1087年在泉州設立市舶司,職能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海關——出海許可審查、貨物檢驗、稅收,還包括一件大事——主持祈風祭海,地點就選在九日山。
祈風是為了航海平安,泉州太守率領部下出席,設祭壇供祭品,還要宣讀《祈風文》。隆重的典禮完成后,祈風的經過會被鐫刻于九日山的崖壁間,這就是“九日山祈風石刻”。現(xiàn)存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10方,其中一方刻于淳熙十年,即1183年。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冶鐵遺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地處泉州西北山區(qū)腹地,這里自北宋便有了官方設置的青陽鐵廠。2019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師生們,正式在此開展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遺址使用小高爐進行塊煉鐵冶煉,年代集中在10-12世紀。
我們印象中的古代海外貿易,主要商品是瓷器、絲綢、茶葉,而“南海I號”發(fā)現(xiàn)的鐵器凝結物,證明了另外一件重要商品?!鞍蚕辫F制品大部分‘興販入海‘遠泛藩國,通過泉州源源不斷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沈睿文說。而據(jù)元代《島夷志略》記載,中國生產的鐵制品隨著從泉州出發(fā)的商船,行銷從中南半島到北非的48個國家和地區(qū)。
三個故事講完了,一幅宋元時期的海洋商貿圖景也在我們面前徐徐攤開,而它的中心,是泉州。7月25日,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市舶司遺址、九日山祈風石刻、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泉州的22處遺產點存在密切的功能、社會、文化、空間關聯(lián),其中有制度、有人、有生產、有運輸……體現(xiàn)了當時海外貿易的整套流程。
在今天的泉州,千年前的繁榮依然有跡可循。
作為“Zayton刺桐”之名流傳于世的“東方第一大港”,當年的“港口”配置,清晰可辨:晉江北岸的江口碼頭,石湖半島西岸的石湖碼頭;萬壽塔——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六勝塔——商船由泉州灣主航道駛向內河港口的地標;還有安平橋、順濟橋、洛陽橋——等等橋梁連接起水陸轉運系統(tǒng)。
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吳藝娟經常來看洛陽橋。始建于1053年的石橋建在城東北的洛陽江上,長731米。吳藝娟介紹,從石湖碼頭、江口碼頭等處上岸的貨物,在這里過了洛陽江,就能北送至福州,乃至內陸腹地。
現(xiàn)在看來平平無奇的石橋,在當時卻是一座建造難度極大的跨海大橋。“首創(chuàng)了‘養(yǎng)蠣固基的方法,在橋基上人工養(yǎng)殖牡蠣,牡蠣的附著能起到加固橋基的作用?!眳撬嚲暾f,還有“浮運架梁”“筏型基礎”等技術,都是橋梁史上的創(chuàng)舉。
為了保護快1000歲的洛陽橋,現(xiàn)在機動車禁止上橋,但兩岸的人依舊通過這座橋來來往往。已經不需要牡蠣來加固橋基,但人們依舊在橋下養(yǎng)了一大片牡蠣,因為好吃。
既然是商貿中心,商品的生產也至關重要,泉州很幸運,它擁有德化窯。德化瓷還有個好聽的名字——中國白——這顯然是外國人起的。
“宋元時期是德化窯業(yè)發(fā)展的第一個黃金期,在10-14世紀,成為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钡禄沾刹┪镳^館長鄭炯鑫說。泉州的商人們既了解異域的風土習俗,又了解德化的窯業(yè)狀況,于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來樣加工”模式誕生了。比如,泉州的博物館里常見的“軍持”,就是東南亞穆斯林的定制品。
據(jù)《德化縣文物志》記載,德化縣境內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古窯址多達239處,窯址遍布德化全境,有的從宋元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在尾林窯遺址,地面上至今滿目瓷片,考古發(fā)掘顯示,從宋代的斜坡式龍窯到元代的分室龍窯,再到明清的橫室階級窯,這里的瓷火千年不滅?!耙谎矍?。”鄭炯鑫說。
從刺桐港出發(fā)的除了商旅,還有蒙古公主闊闊真,她1291年起航遠嫁伊爾汗國,護送者之一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來到這里,成了“自來水”,盛贊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劃掉。各色人等匯集,他們的生活為泉州留下了多元文化的腳注。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清凈寺在當時城市的南墻外開工建設。這條街現(xiàn)在名涂門街,從西往東,分別坐落著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廟、代表伊斯蘭文化的清凈寺,同時還有民間信仰的重要代表——關帝廟。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和諧共處在一條街道上。
而在遠離城市和海邊的晉江華表山南麓,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草庵,有著世界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晉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吳金鵬介紹,如今已經消亡的摩尼教,在公元6-7世紀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新疆,后由新疆傳入唐長安,到了10世紀已是風行亞歐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金庸來過草庵,特別開心,因為他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摩尼教又稱“明教”)有了實證。
“摩尼教在泉州數(shù)百年,吸收本土文化;到了16世紀,和民間信仰結合,摩尼光佛成為保護附近村落的鋪境神;明代嘉靖年間,草庵又成為當?shù)厥孔幽顣牡胤?,?8人中舉?!?吳金鵬說,“摩尼教與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顯現(xiàn)出宋元泉州這一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p>
走完泉州這22處遺產點,宛如穿越。如果你是一個宋元時期的商人,要從這里出海經商,你的流程可能是這樣的:從德化窯、磁灶窯或者安溪青陽的冶鐵廠,裝載上貨物;去開元寺、清凈寺、真武廟或者天后宮,祈禱了平安,說不定還應邀參加了九日山的祈風儀式;在市舶司開具了出海公憑,從石湖碼頭或者江口碼頭出發(fā),再看一眼六勝塔和萬壽塔,起航!
在極盛時期,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約占南宋全部財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明成化八年(1472),泉州市舶司移置福州,該地逐漸荒廢,漸成民居;2019年-2020年,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探尋發(fā)掘,相關遺存才重見天日。
泉州市舶司早已不復當年的宏偉壯觀,但是周邊的竹街、水門巷依舊熱鬧。在商販閩南語和普通話夾雜的叫賣聲中,宋朝詩人筆下“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依稀可辨。
(作者為《中國青年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