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竹
摘要: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根據(jù)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造字方法,追溯漢字的起源,適當引入古文字,不僅能增加教學的樂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漢字背后的含義,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同時讓學生一次次走進古文字,去感受我們祖先的創(chuàng)造智慧,感受漢字背后的神奇,感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妙不可言,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從而加深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提高識字寫字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造字方法? 古文字? 識字教學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v觀日常教學中的識字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1.識字教學功利化、膚淺化,教學中只求學生會認,對漢字背后的內容不求甚解,只為追求最終結果,不注重認字的過程;2.識字教學方法單一,識字教學時,大多使用“你怎么記住的”,識字方法停留在機械的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3.識字教學過程枯燥無趣,由于教師缺乏相應的方法手段,無論是集中識字還是分散識字,都容易落入讀一讀、看一看、認一認的俗套,導致識字教學毫無樂趣可言,教師講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影響了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
我們使用的漢字大多數(shù)沿用了幾千年,小學生接觸的漢字大多來源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幾種造字法,在識字教學中適當追溯漢字起源,引入古文字,不僅能增加教學的樂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漢字背后的含義,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更能讓學生充分感知古人創(chuàng)造漢字的偉大智慧,從而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一)古老的象形字,助記添趣
低年級的生字中,有很多是象形字,在教學這部分生字時,有針對性地引入一些象形字,不僅增加了識字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對一些易錯漢字的音形義有更清晰的了解。例如,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12課《古詩兩首》中的“首”字,在本課中是個量詞,由于與上冊中“手”字同音,學生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兩個同音字,此時出示“首”的甲骨文象形字 ?,再結合從金文、小篆到楷書的演變(見圖1),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首”的本義為頭,又因為頭是全身最重要的部位,所以進一步引申為最高、最重要、第一等含義,如首領、首長、首先等。由此學生對“首”的含義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再通過組詞進一步鞏固,就能輕松地與同音字“手”進行準確的區(qū)分了。
(二)有趣的指事字,釋義易辨
根據(jù)《說文解字》,指事字在漢字中占比比較小,只有129個,出現(xiàn)在小學課本中的也不是很多。由于大多數(shù)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適時出示古文字,既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又能幫助學生將其與形近字清晰地進行辨別。比如“本”字,出示古文字,“木”字下面的三個小圓圈是指事符號,表示“這里是樹木的根部所在”。后來小圓圈隸變?yōu)闄M畫 ,引申指事物的根本、基礎。古文字的出示幫助低年級學生清晰地區(qū)分了“本”字和“木”字,讓識字教學不再枯燥,不僅幫助了理解,加強了識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愛上漢字,愛上學漢字。
(三)組合的會意字,析字明義
教學中,有一些會意字筆畫較多,學生識記、理解起來都不容易,而適時追溯漢字起源,能大大降低學生識記、理解的難度。例如,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6《古對今》中,“寒”“朝”都是需要認識的字,生字字形結構復雜,若單純運用日常的簡單識字方法,很難達到很好的識記效果。教學生字“寒”時,出示會意字“寒”的古文字,讓學生猜測這是什么字,學生大多好奇,但很難猜出,教師趁勢解釋道:“其外部是一個房屋,屋內中間有一個站著的人,在人的四周像十字架的部件是干草,人的腳底的兩短橫是冰塊。雖然在屋里塞滿保暖的干草,可是室內地面還是結了冰?!苯忉尯笤俨拢瑢W生就恍然大悟,再書寫“寒”的楷體,對照古字,房屋演變?yōu)閷毶w頭,干草演變?yōu)橹虚g橫豎交錯的部分,而人則演變成下面的撇捺,腳底的冰塊簡化為下面的兩點,由此結構復雜的“寒”就輕松識記了。教學生字“朝”時,出示它的古文字,講解道:“太陽從草中升起來,但天上的月亮還沒有落下去,意為早晨?!苯又賳枴霸缟系奶柦惺裁础薄霸缟系脑葡冀惺裁础保槃堇斫饬恕俺枴薄俺肌?。古文字的出示不僅幫助學生識記了字形,也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字義。
(四)大量的形聲字,歸類提效
形聲字打破了單純靠字形表達字義的局限,是組字能力最強的造字方法,我們生活中的80%常用字是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只要掌握了形聲字形旁的意義類屬,就能推知這一類字的意義范圍,并順推出一串同一類屬的漢字。運用形聲字構字規(guī)律,偏旁串字,是提高識字寫字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而要更好地運用“形旁串字”這一個方法,關鍵是要掌握和理解基本字構成偏旁時的含義。怎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形旁在構字時的含義呢?這時候就需要古文字的助陣幫忙。例如,俗稱“雙立人”,很多人認為這個偏旁與單立人意思類似,表示很多人的意思。殊不知這樣的解讀,大錯特錯。“彳”的古文字,像半個十字路口的形狀,本義是半條街。凡從“彳”取義的字多與道路、行動等含義有關,如“往、征、街、徐”等。學生借助古文字了解了形旁的含義,就能更好地實現(xiàn)歸類識記了。
再如“阝”,雙耳旁,同樣的偏旁構字時可在左也可在右,其含義也各不相同。追溯“阝”的起源,“阝”在左,是“阜”的簡寫形,表山嶺高地,俗稱左耳旁,但與耳朵無關,凡從“阝”在左取義多與山嶺高地有關,如“險、阻、隔、陸”等。“阝”在右,是“邑”的簡寫形,表區(qū)域。因此,凡從“阝”在右取義多與區(qū)域范圍有關,如“都、郊、鄰、邯鄲”等。只有對形旁有了準確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更好地對形聲字進行歸類整理,進而高效學習。
根據(jù)漢字的造字方法,追溯漢字的起源,引入古文字時,不能直接生硬地插入,而要注意時機的選擇和把握,不能為了引入古文字而引入,嘩眾取寵。要將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作為古文字引入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引在有利于提高識字寫字興趣處,引在有助于加深字詞理解處,引在有助于準確分辨字形字義處……要把現(xiàn)在的楷書與古文字進行比較、關聯(lián),讓兩者建立起充分的聯(lián)系,在鏈接古文字時,教師還應及時地表達出漢字的起源多么有趣、奇妙,讓學生一次次走近古文字,感受我們祖先的創(chuàng)造智慧,感受漢字背后的神奇,感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妙不可言,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加深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提高識字寫字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4.
[2]賈國均.字理識字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