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7月6日*ST易見2020年報終于露面,公司98.83億元應收保理款逾期,45.53億元預付賬款部分客戶未履行交貨義務,前控股股東九天控股自查占用公司資金余額高達42.53億元,為此公司計提巨額壞賬準備、信用減值準備、資產減值準備,凈虧損115.24億元,為目前市值數(shù)倍。筆者認為,巨額虧損不能就此銷賬了事,公司當務之急是要采取措施盡快將各類損失追補回來。
目前*ST易見年報可能還存在瑕疵,審計機構對其年報無法表示意見。公司各種業(yè)務款項難以收回,這些業(yè)務是否具備真實業(yè)務實質、是否涉及其他未披露的股東實質性資金占用情況,都有待進一步確認;但從已披露的信息來看,前控股股東存在巨額占用公司資金情況,虧損原因很大部分或基于內因。
上市公司作為一個市場主體,若按照正常商業(yè)規(guī)則經營,要虧出天文數(shù)字也著實不容易,公司不可能在沒有任何保障措施情況下、輕率將一大筆錢交給商業(yè)對手。正可謂家賊難防,如果大股東、董監(jiān)高把上市公司作為“唐僧肉”,天天搞碩鼠搬家,上市公司就會出現(xiàn)虧損無底洞,且無底洞被有意掩蓋、長時間難以發(fā)覺。
去年以來,易見股份的董監(jiān)高近乎全部辭職,今年7月10日*ST易見公告稱,公司就部分前任高管涉嫌違法犯罪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部門已經受理。然而,相比刑事追責,民事追償或許更為緊迫,無論是尚未追回的商業(yè)款項、還是大股東資金占用,都要想方設法追回。
事實上,前段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對資金占用、違規(guī)擔保等嚴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要依法嚴肅清查追償,限期整改。近日證監(jiān)會部署專項執(zhí)法行動,其中重點打擊對象,就包括上市公司實控人大股東等長時間巨額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guī)擔保等案件。
一些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后,可能會主動盡快歸還,然而有些大股東卻推三阻四,占用資金時劃轉只需幾毫秒、歸還時卻制訂經年累月的償還方案。例如本案九天控股承諾在2023年6月30日以前、分筆償還占用資金及對應資金占用費。既然大股東占用資金時不管上市公司死活,難道上市公司在追償時就需考慮是否會影響大股東等正常經營?
對于大股東、董監(jiān)高等存在占用資金或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為,且不在限期內盡快清償?shù)?,上市公司應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上市公司怠于起訴的,連續(xù)18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或者投資者保護機構,可按照《公司法》和新《證券法》有關規(guī)定,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應按照中辦、國辦《意見》要求,盡快作出公正裁決;凡是吃了、占了、貪了上市公司的,都應判決讓它吐出來,這是防止上市公司出現(xiàn)虧損無底洞的最為首要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守住A股市場“三公”底線的關鍵之所在。
為防止違法大股東等轉移財產,提起訴訟的上市公司或中小股東可以申請財產保全。一般法院為防止保全錯誤而承擔賠償責任,會要求申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對于大股東等主動承認有資金占用行為的,法院可以不要求上市公司等提供擔保、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便利。此前《關于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就規(guī)定投保機構作為代表人在訴訟中申請財產保全的,法院可不要求提供擔保;這個政策可以在適當范圍推而廣之。
在法院判決大股東等對違法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之后,如果消極對待、拒絕履行民事判決的,上市公司或前述提起訴訟的中小股東,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zhí)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甚至強制遷出房屋或土地等。
總之,大股東、董監(jiān)高將上市公司吃干榨凈,對此類惡性違法行為,應該追究其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而重中之重是民事責任,只有將民事責任落實到位,市場主體的正當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才有根本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