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民革命前后的階級觀念研究》序

      2021-08-30 00:19:27張昭軍
      博覽群書 2021年8期
      關鍵詞:國民革命工農階級

      張昭軍

      對于中國人而言,“階級”是近百年來最為復雜、敏感且重要的概念之一。完全可以說,若抽離階級概念和階級斗爭,就不可能完整、深入地認識中國近現代政治、社會和文化。

      階級之于社會革命,猶如美國著名學者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所說的“范式”,唯其主題更宏大,價值更重要,影響更深遠。從范式的角度看階級,廣義地說,它涉及全套的信仰、價值、路線和方法的改變;狹義地說,它的實踐成果起了示范作用,一方面開辟了新的革命路徑,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堅定的支持者,使他們脫離社會革命的其他競爭模式,另一方面又為后繼者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階級概念出現較早,至遲在17世紀已被西方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思想家們廣泛使用。但對階級理論作系統地闡釋,并成熟地運用于分析和解決革命問題,則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創(chuàng)舉。1848年問世的《共產黨宣言》,是他們的標志性成果。馬恩之后,將階級作為社會革命的范式,以列寧的成就最為突出。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蘇俄的建立,可視作他的杰作。在中國,運用階級理論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始于清末民初,迄于改革開放前夕。

      20世紀初,中國人一經接觸階級理論尤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即為其所吸引。1908年,無政府主義者劉師培在《天義報》發(fā)表《共產黨宣言》譯文時,特加序言說,宣言要旨在“萬國勞民團結,以行階級斗爭,固不易之說也”。五四運動后,關注階級理論的人日益增多,一批知識分子因接受階級斗爭學說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曾回憶說,1920年第一次看到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和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才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他從這些書中取了“階級斗爭”四個字,“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從此,他放棄社會改良主張,轉變?yōu)閳远ǖ鸟R列主義者。上世紀20年代,談階級、辟階級在新派青年中流行開來。無產階級光榮,資產階級可恥,代表了當時最為一般的階級觀念,有國民黨左派青年甚至提出欲與中共爭當無產階級的代表。工農運動能夠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國民革命前期能得到民眾支持,階級理論特別是階級斗爭理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社會動員和思想啟蒙作用。而工農運動和國民革命反過來促進了階級觀念的傳播,無論認同還是反對階級斗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迫,人們都不能避免它的影響。到20年代末,階級觀念已在中國人心中扎下了根。

      值得注意的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接受和實踐,實際上就是一個中國化的過程。中國化具有兩面性,情況相當復雜。從其積極方面說,是對經典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活學活用。以毛澤東、陳獨秀、李達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充分注意到了人的主觀意志和能動作用,注重考察人的階級認同、階級立場和階級觀念,而不是將階級分析僅僅建立在經濟地位的基礎之上。1926年,毛澤東撰寫了名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指導中國的革命運動。他的階級分析,既重視客觀因素,以各階級在社會財富分配中的地位劃分社會等級,又密切關注各階級對于革命的態(tài)度和行為,關注各階級的革命主動性。毛澤東等人不僅在理論上克服了當時機械的經濟決定論和經濟地位決定論傾向,而且最大限度地擴大了階級基礎,壯大了革命隊伍,孤立了敵人,適應了中國國情——社會經濟落后、工人階級不發(fā)達的狀況下搞革命。因為,按照當時對于唯物史觀的一般性理解,階級斗爭的歷史從屬于經濟的發(fā)展進程,階級斗爭取決于社會生產力水平。毛澤東等人用階級斗爭調動人的積極性,以彌補在生產力落后的狀況下搞革命的短板,意義不容低估。正如時人李達所說,“若忽視這種階級的心理和階級的自覺,不去助長階級斗爭的運動,社會革命是不可期待的”。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將階級斗爭作為歷史發(fā)展的主觀能動力量,捍衛(wèi)并提高了階級斗爭在社會革命中的地位。中共“一大”后,階級斗爭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政黨理論,并逐漸形成了以階級斗爭為特色的革命理論體系。嚴格意義上說,在階級斗爭學說傳入之前,中國有工人、農民,而無工農階級。這不難理解。誠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馬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所說,如果一個社會階級存在的客觀條件似乎得到了滿足,但由于其成員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共同身份,還沒有組織起來,彼此間形成共同關系,他們就不是一個階級。法國當代著名學者雷蒙·阿隆也指出:

      社會階級只有當它具有自我意識時才真正存在,但倘若不承認階級斗爭就不可能有階級意識,一個階級只有當它發(fā)現它要對其他階級進行斗爭的時候,它才具有自我意識。

      孫中山曾形容中國人是“一盤散沙”,魯迅將中國人比作“看客”。短時間內,中共能將文化素質較低的廣大民眾組織起來,階級觀念和階級意識的覺醒無疑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革命,動員和組織廣大工農群眾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普及和提高工農群眾階級觀念、階級覺悟和階級斗爭意識的過程。階級成了動員和組織工農群眾參加革命斗爭的利器。

      人們在傳播和接受階級理論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將其置于中國文化的視閾加以解讀。比如將儒家的均平思想、天下為公和世界大同理想,摻入其中。有些人將階級產生的根源歸于貧富不均,將階級斗爭化約為消除貧富差距和打倒有產階級,將革命目標定為人人無差別地平等和財富的共產公有。這種入鄉(xiāng)隨俗式的解讀,的確方便了中國人特別是對西方現代社會了解不多的下層勞苦大眾的理解,易于引起他們的共鳴。革命成功后,階級斗爭的熱情沒降反升,階級斗爭的作用被持續(xù)夸大。然而,《共產黨宣言》序言中所強調的階級斗爭的大前提——“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即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性地位,卻遭到了嚴重忽視。無視社會歷史基礎,不重視發(fā)展生產力,片面夸大階級意志的作用,最終,階級斗爭由積極的變?yōu)榱讼麡O的。

      改革開放后,全面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諧論取代沖突論,現代化理論、民族主義理論取代階級分析,代表了潮流。學界對階級問題和階級分析方法失去了興趣,出現了所謂的“告別革命”和“去階級化”。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重心由革命史轉向現代化史。包括國民革命在內,近代史上凡與階級革命、階級斗爭等問題相關的研究迅速降溫,一段時間陷入了沉寂。這自然不利于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

      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分化現象日漸突出,貧富差距擴大,政治信仰弱化,社會矛盾和沖突成了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階級理論有所復興。一些學者主張“回到馬克思”,“重返階級分析”,借鑒和運用馬克思等人的經典理論研究中國問題。與此同時,后現代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新文化史、“文化轉向”等各種學術思潮紛至沓來。它們對于現代性的反思,對于社會不平等等問題的批判,以及它們的文化闡釋理論等,激發(fā)了中國學者對近代以來包括階級斗爭在內的革命歷史的新思考。其中,20世紀20年代國民革命前后這段時間的歷史是討論的重點之一。

      在諸多研究這段歷史的著作中,張文濤的新著《國民革命前后的階級觀念研究》,具有自己的新意和特色。

      其一,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審視和闡釋國民革命前后的政治進程。國民革命首先是不同政治集團、政治派別的較量。學界從政治史角度并結合各派別背后的國際關系、社會經濟利益等做了較多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和社會經濟利益與人的具體行動之間,不是簡單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其中,人的思想觀念和主觀意志往往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揭示思想觀念的變化及其對于重大事件的作用與反作用,無疑有益于細化既有的研究。在這方面,階級觀念就是一個觀察和研究國民革命前后社會歷史進程的好窗口。階級既是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政治概念工具,又是時人的一種觀念形態(tài),具有政治與文化的交互性。透過這個窗口,有助于認識包括群體意志在內的思想文化如何塑造了國共兩黨的政治觀念,規(guī)定了兩黨的政治行為,而兩黨政治觀念的差異如何影響了國民革命的進程。

      其二,系統揭示了國共兩黨階級觀念的演變,及雙方的內在聯系、矛盾和沖突。過去學界從階級范疇入手,對中共的階級觀念研究較多。該書摒棄了國、共對立的思維定式,將國民黨與中共的階級觀念放在同樣的學術位置,遵循雙方由合作到分裂、對峙的歷史演變脈絡,在與中共的比較中系統分析國民黨階級觀念的歷史內涵和前后變化。作者指出:國共兩黨的階級觀念有其共享的階級范疇、思維方式和思想資源,雙方是“因相近而區(qū)分”,雙方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對階級斗爭范圍的認定不同。中共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致力于喚醒工農的階級意識、擴大其領導基礎,當工農階級與地主、資本家等發(fā)生沖突時,他們致力于維護工農階級的利益。國民黨以全民黨自居,支持工農階級參加革命,但反對完全意義上的階級斗爭,主張將工農階級的斗爭限制在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的范圍內。隨著階級觀念的強化以及工農運動的開展,國民革命呈現出由多階級的合作走向工農階級的革命之態(tài)勢,國共兩黨間的矛盾加劇。雙方因階級觀念不同,對階級斗爭的認識不同,合作最終破裂。這些說法有一定辯證性,揭示了國共兩黨階級觀念的復雜面相,突顯了思想觀念對于中國革命進程的作用力。

      其三,階級認同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認同,但由于階級斗爭理論的外源性,故又夾雜著復雜的文化認同。階級觀念特別是階級斗爭,系國民革命前后知識階級討論的焦點之一,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政治選擇和分化組合。該書對國共兩黨對待知識階級的態(tài)度,以及知識階級對待階級斗爭的態(tài)度,分析比較深入;而對于知識階級對待階級理論和階級斗爭所表現出的復雜性,以及知識階級與農民階級在階級觀念認同上的差異性,尚可從文化認同等角度繼續(xù)加以探究。

      (作者系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基地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歷史學會常務理事。)

      猜你喜歡
      國民革命工農階級
      國民革命時期的馮玉祥與外蒙古
      湖南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何時何地召開
      朱德:“撫育部曲親如子,接遇工農藹如風”
      淺析大革命失敗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啟示計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近代史學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楊匏安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紅廣角(2016年12期)2017-01-14 17:20:33
      中共在四大前對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探索
      被遺忘階級的困頓與救贖——關于影片《鋼的琴》的分析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成立前后史實辨析
      軍事歷史(2001年2期)2001-08-21 07:00:30
      奉新县| 黄冈市| 三河市| 神农架林区| 茌平县| 迁西县| 驻马店市| 宁城县| 磐安县| 富顺县| 柳江县| 大安市| 都昌县| 洛阳市| 泸水县| 措美县| 宜良县| 定安县| 手游| 轮台县| 惠来县| 宝清县| 莱芜市| 大渡口区| 建瓯市| 凉山| 团风县| 偏关县| 柯坪县| 迭部县| 盐城市| 志丹县| 安化县| 东阳市| 南川市| 阜新市| 崇州市| 开江县| 浪卡子县| 延津县|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