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麗
摘 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很多的遺憾來自歷史課堂上語言的表述不生動、不準確,喚醒歷史課堂上的語言是每個歷史教師的責任。
關鍵詞:歷史課堂 語言 喚醒 責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57
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自我感覺整節(jié)課設計的還不錯,但是實際實施起來,學生反應卻不很好;有時課堂氣氛很不錯,但好像學生的興奮得又不太對;或者一些環(huán)節(jié),總是覺得少那么點火候;我們現(xiàn)在聽課的時候,也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課程的教學設計從課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到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過程都是一絲不茍、完美呈現(xiàn),但是聽課過程中卻沒有感覺到教學設計中的亮點和完美,總是有些小遺憾……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課堂語言的表現(xiàn)和傳達的方式讓我們感覺沒有激情、沒有向心力、沒有讓設計更完美的呈現(xiàn)。
一、喚醒歷史課堂語言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瘪R克思也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引導學生通向知識寶庫的路標?!皻v史學科主要通過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社會文明的變遷歷程,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本哂袕娏业拿褡逍?、時代性的同時還有客觀性、評價性,因此樸素、簡潔、富于創(chuàng)造性及能夠達到學生的心靈的歷史教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記得在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里講到過一個案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聽課的教師們因為聽得入了迷,竟然連記錄忘記了。他們坐在那里,平心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雖然這個案例是為了說明教師需要不斷地讀書充實自己,用一輩子去備每一節(jié)課,我卻想到的是這教師怎樣地表達會讓大家這么有向心力、有激情地去感受這節(jié)課?我想這位教師的語言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
我們現(xiàn)在的歷史課為什么那么不招學生喜歡,是我們知識點講的不明白嗎?是我們的知識體系不完整嗎?是我們的教學設計不引人入勝嗎?……筆者認為是我們沒有把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用我們的語言準確地傳達給我們的同學們,沒有把學生和自己融入我們自己的課堂里。在長時間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浸染下,改變的確不容易,但是高考的方向,讓我們不得不改變。2020年山東卷的梁啟超《少年中國說》題,明確地強調青少年的責任擔當;“一個村支書的工作筆記”,則是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考察研究者該如何運用材料;“咖啡館的歷史”題讓你用對話的形式討論17、18世紀的國家大事,這還僅僅是歷史的問題嗎?高考雖然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唯一目標,但是高考告訴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怎樣的能力以及如何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們的歷史課堂迫切需要喚醒教師的責任,喚醒教師組織課堂的能力,而這些,都需要教師要有科學、規(guī)范而又有創(chuàng)新性的語言來實現(xiàn)。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從哪些方面喚醒我們的歷史課堂語言呢?
二、喚醒歷史課堂語言
1.準確定位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定位在“講師”上,我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講不放心”“講不透不放心”“講了學生掌握效果不好更不放心”。于是,一些教學重點就會被重復和強調,我們忽略了我們“講”的對象,忘記了我們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只是在計較自己的教學任務完成了沒有,自己的課堂設計是不是完美展示了我的想象。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是:“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睂W生和教師首先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是學生和教師。教師主要的責任是喚醒學生成長的動力,推動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成長,學生也不只是被動接受,生命的成長是主動式,若是被動了,生命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教學相長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
2.追求課堂上師生“共享”
當我們有了準確的定位,我們課堂上的語言就會自覺地從“講知識點”變成“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聽《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這一課中,教師播放完《大國崛起》的卷首語后,直接就說要進入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點,前面營造的所有氛圍被這一句話全部打破了,同學們又回到了要學知識點的枯燥層面上來。其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還有一句話:“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边^渡一句話,“讓我們開始這場對話與競爭,看看歷史會告訴我們什么”,讓學生在我們開始就營造的氛圍里,自然融入課堂,和教師一起探尋歷史會告訴我們什么,感覺會不會更好?筆者認為歷史課堂必須要有真正的思想和情感的“共享”,在“共享”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增長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感受到了思維活動的快樂,這才是問題探究。所以,問題探究不是教師對材料的堆積和刻意的引導,也不是教師問題導向下結論的展示。探討問題會讓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需要教師擁有更強大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更靈活而透徹的思維活動,能夠及時抓住學生們的思維,并掌握好課堂的節(jié)奏和方向。
真正的課堂是充滿“可能性”的課堂,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同樣交給學生無知,我們可以成為“問題場”的組織者,需要學生自己思考,這是一種成長性的存在,而不是單單既定的結果。
3.喚醒歷史教師的小宇宙
教師課堂語言的表達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不能有效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還是拘泥于知識點的識記理解上,歷史課堂還是枯燥無趣的,學生也是不可能達到教學及學習目標要求的。只有學生愿意跟隨你的腳步進入歷史,并在歷史環(huán)境里,共同激發(fā)出思維的火花,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這就需要歷史教師能夠讓歷史“活起來”。
歷史教師需要用寬闊的視野呈現(xiàn)歷史,看一個人不是看一時一事,而要看一生一世;看一件事不是看此時此刻,更要關注長遠;看社會變化不是看一時一段,而是放眼千年,縱橫萬里,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去認識。還要用鮮活的事例還原歷史,細節(jié)描寫不僅可以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不再干癟、不再臉譜化,而且還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鮮活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學生和歷史人物同悲喜,歷史也由此變得更加有人情味,學生既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又能更好地體會和感悟歷史,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更加客觀、公正。更要用真誠喚醒學生的心靈,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群擁有鮮活生命力、充滿朝氣的人,是“未來一切的造物主,和上帝齊名”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不是一廂情愿的給予,更不可能強迫發(fā)生;正確的教育首先是人性的關愛,離開了出于人性的關愛,大談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學、先進都是無知的。”
而這所有都需要教師有強大的能量,不斷釋放自己的小宇宙。而強大的能量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更要讓自己的生活津津有味??鬃釉唬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用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話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p>
回到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位歷史教師,他說:“我用一輩子在備這節(jié)課”。歷史教師就應該不斷探索教學語言藝術,提高自身語言修養(yǎng),用形象生動準確的語言將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歷史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于課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讓歷史課堂盡顯魅力。
參考文獻:
[1] B.A.蘇霍姆林斯基著、周蕖譯《給教師的建議》,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
[2] 秦曉《我的歷史課堂觀(公眾號)》,《歷史教育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