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 靜
作為從小在中國鎮(zhèn)江、宿州等地生活成長的美國作家,賽珍珠對中國農(nóng)村社會民間生活的了解和認識無可非議。雖然在20世紀30至60年代,中國大陸對賽珍珠的評價存在爭議,但正是由于她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和個人經(jīng)歷,其筆下的中國題材小說取材之真實,描寫之細膩,都足以與同時代中國作家的作品相媲美。
創(chuàng)作于1934年的長篇小說《母親》是賽珍珠的代表作之一。正如1938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授獎詞所言,“母親在賽珍珠的中國女性形象中是最完美的,這本書也是她最好的一部?!薄翱上б话愕闹忻雷x者和小說評論人看賽珍珠的小說,都止于《大地》,多半忽略了這本更具感情和含有心理分析意義的好書?!痹谫愓渲榈墓P下,“母親”不僅具備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勤儉持家、善良慈愛,同時又并非一味地隱忍——對困苦生活的抗爭,對命運不公的吶喊,為“母親”的形象增添了反抗與理想主義的色彩,在女性意識上超越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在中國生活的近40年中,賽珍珠前期在農(nóng)村廣泛接觸農(nóng)民,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南部鄉(xiāng)村民風有著深入的了解和體驗,積累了許多真實的鄉(xiāng)土人情素材。在農(nóng)民中間,她“找到了人類最純真的感情”,感受到了他們的勤勞和善良,以及面對天災人禍時樂天知命的態(tài)度。后期,賽珍珠作為大學教師進入學者圈。她與許多學界名流有過交往,林語堂、徐志摩、梅蘭芳、胡適、老舍等人都曾是她的座上賓。這些經(jīng)歷為賽珍珠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文學底蘊。豐富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漢英雙語的生活背景,使得賽珍珠的視角和寫作風格有別于同時期的其他作家。作為女性作家,她給予中國農(nóng)村底層女性極大的關(guān)注,塑造了不同類型的女性形象。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國,雖然已經(jīng)開始普遍提倡民主平等,但大多中國人還是沿襲著以父權(quán)、夫權(quán)為中心的封建觀念——夫為妻之天,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賽珍珠選擇“母親”這一女性形象,并通篇就以“母親”來敘述,且不加命名,突出了“母親”們在當時社會底層生活中的勤勞質(zhì)樸和善良隱忍。以“母親”為代表的廣大女性們承受著生活之沉重,命運之不公,卻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頑強的生命力和可敬的豁達之心。女性形象在賽珍珠的筆下不是愚昧落后的化身,而是胸襟廣闊、敢于抗爭、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人物畫像。
生活的日常本就是柴米油鹽,擁有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窮困和苦累都不會成為羈絆?!澳赣H”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婦,沒有出眾的外表,沒有過人的家世,每天的生活除了田地中的勞作,就是照顧一家老小的起居。通過簡單質(zhì)樸、細膩入神的描寫,賽珍珠將“母親”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夫妻、母子、婆媳、鄰里等各種情感關(guān)系刻畫得栩栩如生,母親的生活哲學也在這些日常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婆媳關(guān)系自古就很復雜,賽珍珠并未付諸過多的筆墨,僅用簡單的細節(jié)描述,就讓讀者感受到,母親對婆婆的孝順和耐心并不只是源于傳統(tǒng)禮教和人倫良心,更是源于內(nèi)心的愛。她總是“很順從地笑著聽”老太太的嘮叨;早晨因為聽到老人微微的咳嗽,就趕忙端了開水到床前給她喝;吃飯的時候,盡管“小孩們都站在廚房門口,現(xiàn)著饑餓的臉色”,母親仍舊是先“替老太婆盛了滿滿一碗飯”,又將“瓷調(diào)羹放在那正在摸索的手里”,才出去為孩子們盛飯。母親知道婆婆希望兒子吃得好一些,她會告訴半瞎的婆婆“我打了一個新鮮雞蛋在你兒子的飯里了,另外還有白菜呢?!碑斉匀硕颊J為“這樣一個性情固執(zhí)、脾氣古怪的老太婆”,是“最讓人頭痛不過的,有時比小孩子更麻煩”,安慰母親說“等到那又老又瞎,全身疼痛,動不動就為了瑣碎小事兒發(fā)脾氣的老太婆走了以后,你就好過了。”但母親卻不這么認為,在她的眼里,婆婆是她的“另一個孩子”。她為婆婆挺過可怕的痢疾而感到由衷的“歡喜”,“盼望她能活到我的女兒長大呢”。想到婆婆要是死了,她會“感到非常傷心的”。事實上,婆婆真的要去世時,母親備受內(nèi)心的自責和煎熬,她用一天半的時間為老人縫制新的壽袍,她的難過和悲傷發(fā)自肺腑,并不完全出于對自己秘密的掩飾。
美國詩人惠特曼曾說,“全世界的母親是多么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倍赣H的愛子之心在賽珍珠筆下更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征——對大兒子過早承擔養(yǎng)家重任的不忍,對女兒眼疾無法治愈的疼惜,對小兒子懶散玩樂的縱容——既有母愛的偉大與光輝,也有母親的無奈與柔弱。在“母親”的眼中,連自己的婆婆和丈夫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也如對待孩子一般對待他們。正是由于“她又覺得她的男人好像是她的一個孩子一樣,是一個屬于她的人”,所以“無論他倆怎么爭吵,當母親看見他吃得很舒服,心里總是很安慰的。她認為一切的吵鬧,只不過是拌嘴吵著玩罷了?!蹦赣H每天都過著流水線一般的生活,要像男人一樣在田地里耕作,還要洗衣做飯照顧一家老小。母親不僅從不抱怨,還甘之如飴。再辛苦勞累,她也要等丈夫回來,看著他先吃一碗飯,替他添好第二碗以后,“自己才盛了一碗,坐在門口的小矮凳上,并沒有坐在男人旁邊,很快活地,像一只健康的貓狗吃著飯?!彼膼酆透冻霾粌H僅是對子女,丈夫和婆婆,還包括對家里養(yǎng)的所有的牲畜:睡在門口守夜的黃狗、“輕輕地推進房里”過夜的豬、晚上牽回房里拴在男人睡覺的床邊的水牛、住在床底下的一窩雞。在夜里,同處一個屋檐下的牲畜們打鬧時,母親會平靜而又關(guān)愛地對它們說“安靜些睡吧,天亮還早呢”;吃飯時,黃狗搖著尾巴跑到桌子底下,“男人用腳踢了踢,它馬上跑到母親面前,急著去拾母親丟給它的剩飯?!币苍S,它也像孩子們一樣,認為“母親碗里的飯”才是最香的。母親是平凡的,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正體現(xiàn)在這些最平凡的細節(jié)當中。
美好生活一直是人們的向往,而對美好的定義決定著對生活的態(tài)度。于“母親”而言,生活的美好無關(guān)乎是否富足,只關(guān)乎是否幸??鞓贰!澳赣H”的家庭雖然粗茶淡飯,但只要辛勤勞作,溫飽是沒有問題的。然而,這樣的生活顯然無法讓她的丈夫滿意。他的生活就是田地和家。田地對他意味著辛勞,早已成為他所厭恨的;家則是吃飯睡覺的地方,不需要做任何的家務。正如丈夫自己所言,“干活,睡覺,干活,睡覺”,“還有什么別的可干?”對待這樣的生活,他失望、厭倦,甚至會賭氣、發(fā)火;對待吵醒自己睡覺的孩子,他會生氣地打他們?!澳赣H”卻恰恰相反,面對同樣的生活和更為辛苦的勞作,她卻“對于日子的輪轉(zhuǎn)感到非常的滿足”,“她從不感覺乏味”。她不是井底之蛙,跟丈夫去城里賣糧食的時候,她是見過城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景致”的,但是她卻“毫無一點欲望,她很知足很滿意地跟著漢子和男人一塊兒過日子”。田地里的辛勞讓她看到希望,婆婆的長壽讓她覺得歡喜,丈夫俊美和高明的賭技讓她驕傲,村民夸贊她能干讓她得意,迎接即將到來的小生命讓她快樂滿足?!胺彩翘煺?、親情而感性的事物,都能牽動母親的心?!币磺猩畹募毠?jié),哪怕是辛苦的勞作和勞作后的疲倦,在她都是美好而幸福的。她有強壯的身體,對生活充滿活力和熱情。丈夫的自私、消極和狹隘,襯托出母親樂觀、豁達的胸懷。
賽珍珠并非要塑造一個完美的“母親”,“母親”有作為女人的弱點,有時代和環(huán)境加諸在她身上的局限。她的隨遇而安和知足常樂并非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發(fā)自心底的對生活的滿足與豁達。
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典型形象是三從四德、相夫教子、勤儉持家、任勞任怨。這些特征在賽珍珠的“母親”身上也都有體現(xiàn),但不同的是,“母親”身上有著一種情調(diào),一股力量。在當時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上難得一見,可以讓讀者時而會心,時而感動,時而莞爾,時而淚下。這或許就是出于西方女性作家視角敏感地捕捉到的細節(jié)和對中國大地深切的情懷吧。
雖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nóng)婦,“母親”卻是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她的浪漫,不僅體現(xiàn)在對田野的熱愛和深情,對丈夫的喜愛和順從,更體現(xiàn)在與丈夫的拌嘴和爭吵中。現(xiàn)代社會尊重并強調(diào)女權(quán),夫妻之間小吵怡情的情況司空見慣,但在賽珍珠那個年代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這種情況卻極為罕見。賽珍珠對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實在傳神,能夠跨越時代,讓當今的年輕夫婦也感同身受:孩子哭了,母親丟下手頭的事去給孩子喂奶,她的男人會因此生氣,質(zhì)問母親“什么!你就干這個?把所有的事留給我嗎?這才不過是你的第一個孩子,將來的日子里,難道你只管一個一個地喂起奶來,不做別的事,我能忍受得了嗎?”年輕的母親會“很兇地頂回去”,“你在干活的時候,難道有像我一樣挺著幾個月的大肚子?你有嘗過生孩子的痛苦嗎?你當然沒有啰,你只有一回到家里,就可以安心休息。但是我行嗎?我一回到家里,就要煮飯,照顧孩子們,伺候老太婆,還要張羅這樣,擺布那樣……”這樣的爭吵在“母親”看來無傷大雅,只是增添生活的情趣而已。丈夫文雅俊美,能言善辯,歌聲美妙,賭技高超,自視頗高,是“母親”的驕傲。但他骨子里不切實際,幼稚任性,性格懶散,自私狹隘。他認為自己在家中勞苦功高,可以發(fā)脾氣不做工,母親也只會刻薄譏諷他幾句,因為她心底里“還是暗暗地深愛著他”;他覺得命運不公,每每被這種想法纏繞“性子就變得很暴躁,一句話也不和他女人說。要是母親偶爾做慢了什么事,他就索性開口亂罵”,面對丈夫的冷戰(zhàn)或者咒罵,母親不以為意,她始終認為,“同自己男人吵架也是有趣味的,因為更可以增添他們的夫妻恩愛”。
而“母親”的愛情悲劇正源于她的愛意和浪漫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回應。丈夫絲毫不顧及母親的感受,用家里剩下的一點錢給自己買了金戒指,還說“我就知道你又會生氣了,我可是合著我的手指買的,不是為你買的?!薄拔移獮槲屹I一件小玩意兒,好讓你曉得嫉妒,難道凡是我們辛苦所得的,就得全都給你和孩子們不成!”面對這樣自私的丈夫,母親難過至極,她這時不再隱忍,“氣洶洶”地沖著丈夫大叫,家里一片哭聲,連孩子們都覺得母親“是夠兇的了”。即使是這樣大的爭吵,只要到田里做一會兒工,秋天的涼風、飄搖的樹葉、橙黃的山嶺、灰藍的天空、南飛的大雁、安詳?shù)奶镆?,這些蕭索寂寥的景象就能將她重新“變回一個和藹溫柔”的母親。她會原諒,會懊悔,會主動放下姿態(tài)為男人做飯,但當男人裝病不肯吃,母親又倔強起來,忿恨地嚷著要將飯菜喂狗。這樣寫實的場景將倔強抗爭又柔腸百轉(zhuǎn)的“母親”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母親”的隱忍,不是出于封建禮教的束縛,而是出于一個女性、一個母親廣博的愛。
“母親”與丈夫?qū)Υ顟B(tài)度上的巨大差異,早就為母親被拋棄的命運埋下伏筆。丈夫“厭煩了他的日常生活”,他一直想要改變,他認為現(xiàn)在的生活就如坐井觀天,讓他窒息到無法忍耐。他不愿面對“家里那個一絲不變的女人”,厭煩孩子們的哭鬧和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母親不知道,在她滿心喜悅地迎來小兒子的降生之時,表面贊揚她又生了兒子的丈夫會為此悶悶不樂,甚至怨恨母親太會生孩子,讓自己沒有借口可以“理直氣壯地埋怨她”。他總是暗自抱怨,為什么“不為我自己的人生找些樂趣”?他向往村子茶店里的過路旅客口中掙錢容易充滿誘惑的大城市,以至于“一回到家里那間小屋里,看見替他生孩子的女人和一群需要他養(yǎng)活的孩子們,就會突然覺得有一種重擔壓在肩頭上。這種責任,好像就是他最大的夢魘?!边@一切都為丈夫的出走埋下伏筆,“母親”一直心滿意足的生活被男人的悄然失蹤徹底擊碎。從開始的自我安慰,充滿期盼,到明知他走了,帶走了家里所有的、僅有的錢,留下了三個孩子、一個老太婆,她茫然眩暈,怒火中燒,但又抱有幻想和希望,熱情地想念和等待。她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和捉弄,而是承擔起所有的重量,為一家老小撐起一片天,付出雙倍的辛勞來使一家人維持丈夫離家前的物質(zhì)生活狀態(tài)?!澳赣H”是極愛面子的,別人的夸贊能讓她“獲得重新活下去的力量”,“過著比現(xiàn)在還要有意義得多的日子”。連吵架都不愿意旁人知道的“母親”自然無法忍受被丈夫遺棄這一事實為人所知。因此,在身心承受雙重煎熬的情況下,她還要故作平靜地面對家人的關(guān)切問詢,面對村民的好奇質(zhì)疑。在等待無果之后,她開始替丈夫編造理由,用謊言來掩飾和遮蓋自己受到的羞辱,她要在所有人面前維系自己的精神家園。雖然越編越大的謊言讓她暗自后悔,也帶來諸多煩惱,但為了圓好自己的謊言,母親依靠自己的“巧思”,獨自承受內(nèi)心的苦痛,終于使得“村子里再沒有人敢藐視她,或是嘲諷她是被她丈夫拋棄的女人”了。年邁之后,面對女兒的悲苦婚姻,小兒子的牢獄之災,“母親”都嘗試極力抗爭,而不是逆來順受。盡管最終她對命運的抗爭都無濟于事,但作為中國20世紀初一個普通的底層農(nóng)婦,“母親”在困苦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頑強的斗志,始終不放棄希望的精神讓我們共情動容、肅然起敬。
當然,真正的女性意識,不應該只是對男權(quán)社會的沖擊與反抗,更應該是對女性獨立價值的認可與尊重?!澳赣H”是一個矛盾綜合體,她賢良淑德又固執(zhí)強悍,她勤儉持家又愛慕虛榮,她堅強勇敢又草率沖動。賽珍珠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女性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tài),打破并重塑了建構(gòu)已久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和婚姻家庭關(guān)系。“母親”沒有強大或者完美到無懈可擊,也沒有善良或愚昧到軟弱可欺。在賽珍珠的細膩勾畫之下,她有血有肉,立體形象。既不是道德的典范,完美的化身,也不是弱小的代表,愚昧的象征。她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有自己的家長里短、喜怒哀樂,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悲歡離合。
告子曰,“食色性也。”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边@是中國古代先賢對“人的天性”的尊重。然而在男權(quán)社會體制下,女子被視為私人財物,要“從一而終”,講究“節(jié)烈”。女性的欲望自是諱莫如深,不可宣之于口的。賽珍珠作為在中國長大的西方女性,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了解和融合,使得她筆下的“母親”成為一個既受封建思想束縛,又有血有肉,有正常情感需求的活生生的女子。母親在想念離家出走的丈夫時,失聲喊出“啊,回來吧,回家來吧”會讓她覺得“很害羞”,唯恐別人知道她的心事。未出閣時在娘家的經(jīng)歷、想念丈夫時喂孩子吃奶的沖動,沖動之后帶給她的自責與羞愧,都是賽珍珠賦予“母親”作為一個女性的正常本能。就在母親最寂寞最缺乏精神支柱的時候,管事乘虛而入。母親看到的管事面孔“端正而漂亮”,“顯出些帥氣的樣子”。但實際上,“他的內(nèi)里,卻都是狼心狗肺”。質(zhì)樸的母親連自己的丈夫都不夠了解,哪里能夠看得穿鐵石心腸的管事的目的。管事不要母親交的米糧,常來村子凝望著母親,特地為母親購買首飾,從未體驗過的這一切讓母親心煩意亂,覺得溫暖又渴望、甜蜜又羞愧。雖然她也極力地嘗試逃避,但最終還是難逃厄運。她日夜思念著從此不見蹤跡的管事,“萬一哪天她對管事的思情已斷絕了,她覺得還是會眷戀著他的”,顯然她對管事是動了真情。母親外表普通,“寬圓而健康的臉上,豐滿的嘴唇,透著被風吹日曬成的暗紫色,她一雙烏黑的眼睛,映著閃耀的火光,顯得明亮又安詳?shù)仄教稍诿冀尴逻叀K拿婵撞⒉缓每?,但是充滿著熱情和慈愛?!迸疄閻偧赫呷荩c管事暗生情愫后,她開始抽空打扮自己,燒掉自己冒充丈夫?qū)憗淼男?,似乎要與過去告別,做好新生活的準備,“覺得自己年輕了很多”。管事消失很久后又回到村子,從不注重外表的母親 “洗了澡,換上干凈衣裳,頭發(fā)上抹了油,梳得光光的,穿上新襪子,再穿上為老太婆葬禮而做的那雙新鞋子”,“找出管事送給她的首飾,扯下幾年來一直穿在耳朵眼里的銅線,換上銀耳環(huán),又把戒指戴在手指上?!彼幵炝耸й櫸迥甑恼煞虻乃烙?,連自己都相信了自己寡婦的身份,憧憬著有一天已經(jīng)喪妻的管事會開口向她求婚,“她馬上答應會不會嫌太快呢”。被一廂情愿的愛情幻想浸潤著的母親,并不知道在管事的心里那包首飾就已經(jīng)是報酬和補償。婚姻和愛情的雙重打擊,讓母親收起了所有的欲望和幻想。她悄悄地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從今以后再也不會有了”:不只是這個可憐的孩子,還有她強壯的身體,和作為女人的一切情感。從此之后,“只有三個孩子,是她的全部”,她只是“母親”。賽珍珠自始至終都沒有將“母親”設(shè)置為高尚的道德典范,她所講述的就是一個平凡女人、身為母親的女人的故事。
母愛無疑是偉大的,而偉大并不代表完美。賽珍珠同樣沒有將“母親”的母性神圣化,而是以寫實的手法勾勒出一個真實的母親——既有關(guān)愛與疼惜,又有不周與偏愛。對于既要像男人一樣下地干活兒,又要照顧所有家事的農(nóng)婦來說,實在難以做到事無巨細、無微不至。母親因此對三個孩子感到心疼和虧欠。
大兒子沉默寡言,但勤勞孝順。由于丈夫的出走,小小年紀便下地干活兒,跟母親一起擔負起種田養(yǎng)家的重任。他勸母親多休息,自己包攬重活兒。“他最安慰的,莫如在夏天看著母親靜靜地坐在涼蔭下的板凳上做針線,他獨自一個人到田里去做工?!敝恢獎谧?,沒有索求的大兒子在母親眼中唯一的缺點就是對弟弟的怨恨,而這份怨恨也源于母親的偏心。小兒子的外表和性格都與丈夫極為相像,因此母親“把以前愛丈夫的心都一齊轉(zhuǎn)過來給他了”。大兒子覺得“母親所有的愛都給了弟弟”,“他每天為了家里,為了體貼母親工作得半死”,“從小開始就奮力地做苦工,可是母親從來不放在心里”。這一切“令他傷心的事,深深地嵌入他的心底里”,不斷地累積。當母親意識到的時候,她懊惱而愧疚,勇敢地向大兒子承認“是自己錯了”。她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大兒子找一個好姑娘,讓他成為這個家庭的主人。所幸大兒子的婚姻還算幸福圓滿,成為母親最終的依靠。賽珍珠特別細致地描繪了大兒子的婚禮,在展現(xiàn)當時當?shù)鼗榧蘖曀椎耐瑫r,也與女兒凄慘悲苦的命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女兒雖有眼疾,但乖巧懂事,燒火煮飯,都能做得很好。她強忍眼睛的疼痛,沒有一句怨言,“她知道家里已經(jīng)沒有了父親。她不做的話,母親要擔負起攏總的事情。”女兒自小眼睛就有問題,母親自責沒有早些帶女兒去看眼睛,她從沒想過女兒會真的看不見。她賣掉首飾為女兒買藥買鈴鐺,小心翼翼地安慰女兒,也安慰自己,期待奇跡的出現(xiàn)。那個象征著“瞎眼”的鈴鐺,母親一直等到確認女兒真的完全看不到的時候才交給她。女兒是母親的縮影。接過鈴鐺的女兒,雖然內(nèi)心悲傷,但她很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她的堅強令人感動。長大之后,她不用母親買的鈴鐺和哥哥做的拐杖,就能夠做除了田里和針線活兒之外的幾乎所有家務:淘米煮飯,打掃屋子和稻場,到池塘邊打水,從拐角隱秘的地方把雞蛋找出來,靠著嗅覺和聽覺能找到水牛,給它喂食。兒媳的到來改變了母親本想養(yǎng)活女兒一輩子的想法。然而母親在這件事上的草率和盲信注定了女兒悲慘的結(jié)局,也反映出封建社會的婚姻陋習。也許是以同樣的方式找到的兒媳讓母親大體還覺得滿意,因此在未曾謀面的情況下就將女兒“無條件地嫁了那個娶她的男人”??上н@一次所托非人,女兒離家之前母親的自責與傷感,沉重與擔心,出嫁當天母親的懊悔與猶豫,絕望與不舍,都凝聚在“女兒走了,母親再也看不見她的女兒了”這句話中。一語成讖,讓人潸然淚下。當母親騎著驢走了大半天來看望女兒時,竟是永別。她放聲大哭,不顧周圍兇巴巴的男方家人,大聲質(zhì)疑著女兒的死因。母親的勇敢無畏,在陪她前來被嚇壞了只催她快走的小兒子的襯托之下,更顯偉大。母親完全沉浸在喪女之痛中,而小兒子,只是在擔心自身的安危。母親心魂顛倒,哭到痛不欲生,既埋怨自己,又遷怒旁人,直到筋疲力盡,大病一場。而女兒的不幸也讓懵懂的人們有所覺醒,小兒子如果“有了意中人了,我們也一定要探聽看她是什么人”,看看合不合適。
別人眼中好吃懶做,不務正業(yè)的小兒子得到了母親所有的疼愛與縱容。她可以堅強樂觀地面對困苦的生活,但卻不會懂得小兒子所說的革命理想,也不知曉他所從事的革命事業(yè)在當時的危險性。她不敢過多地過問小兒子的事,又擔心他誤入歧途。得知小兒子被捕入獄,即將行刑的時候,母親心如刀割,拿出所有偷偷藏起來的錢,讓大兒子去監(jiān)獄贖人。“這是在她一生里最痛心難熬的等待?!薄耙郧八群蛩哪腥藲w來,可是永遠不曾歸來,現(xiàn)在又要等她兒子和孫子。她想著等待才是她苦命的日子吧?!彼俅螌鹤拥拿\歸咎于自己的罪孽,傷心欲絕。她埋怨自己沒有早些管束兒子,抱怨大兒子不盡心盡力解救弟弟。想盡辦法也無濟于事的母親“不知從哪里又有了一股新的力量”,她決意要自己去看看?!熬褪俏业男鹤映鰜硎芩赖臅r候,我也得到城里去一趟,守候著見他一面?!弊罱K所有的悲慟和怨憤都化作淚水,奔涌而下。母親沒能等回自己的丈夫,又痛失一雙兒女,而她只能躲在一個荒墳前面獨自痛哭,“把她一生的悲痛都集在這一天哭完了?!?/p>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說:“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睂ι淖鹬睾蜔釔?,才賦予生命希望和意義。年輕的“母親”總是熱情洋溢,喜愛各種新生命,新生命讓她充滿希望。她“頂歡喜剛從蛋殼里孵出來的小雞和小鴨”,偶爾有被老母雞遺忘的蛋,她會小心翼翼放在貼身的袋子里直到小雞孵出。她還很有耐心養(yǎng)蠶,蠶兒漸漸長大,化繭成蛾的過程使她快樂,讓她從心底感到快慰和滿足。成為母親之后,她想到豆子在夜間發(fā)芽會感到很滿足,是因為在豆田那溫潤的泥土里“開始醞著新生命了”。丈夫出走之后,母親為自己沒有機會再生孩子而感到遺憾。兒女長大后,又因為“大媳婦不能生,小兒子又不肯娶”而煩惱?!皟鹤記]有回來,不在家里,若是我有個孫子,只要是他不回來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東西給孫子吃??墒撬换貋?,我也沒有孫子可以給他吃?!薄八齾拹核@樣浪費青春。最好娶個清白的姑娘,那么就可以有孫子了。”才是母親最大的心病。小兒子不知所蹤的時候得知大媳婦懷孕,“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充實了母親這些空虛的日子”,“現(xiàn)在只有這一個新的安慰能消去母親切心等候她兒子的渴念”。最后唯一能化解和撫慰母親傷口的就是孫子的降生?!八龔膩頉]有看見過這樣又漂亮又肥壯的孩子……把孩子抱在懷里,覺得暖暖呼呼的,很健壯。就連她自己也像又充滿了新生命一樣?!边@個別人眼中“一直充滿熱情,勞碌了一輩子,還是這么硬朗,走路還是這樣快”的女人又重新煥發(fā)了活力和激情。對于母親而言,生命的誕生和延續(xù)就是希望。
雖然中國文藝界對于賽珍珠作品的評價某種程度上沿襲了魯迅先生,“她所覺得的,還不過一點浮面的情形。只有我們做起來,方能留下一個真相?!钡芭孕蜗笤谫愓渲樾≌f中更為獨特傳神”。在大部分中國作家的作品中,“母親”的形象多是以散文和詩歌的方式呈現(xiàn),她們要么柔弱無助,忍辱負重,體現(xiàn)著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低下;要么堅毅勇敢、頑強斗爭,體現(xiàn)著社會變革期女性自身的覺醒;要么溫情脈脈,任勞任怨,體現(xiàn)著女性身上的母性光輝。然而賽珍珠的《母親》沒有歌頌,沒有貶低,她以寫實的手法真實地展現(xiàn)“母親”一生的幸福與坎坷,用質(zhì)樸的語言勾勒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畫像。簡單中蘊含哲理,細節(jié)中凝聚感悟。而在賽珍珠之前,幾乎沒有一個西方作家從中國民間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去講述中國的故事。中國人即使出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中,也都帶有濃重的西方解讀色彩。賽珍珠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有足夠的了解和充分的發(fā)言權(quán),她讓世界從西方女性作家的視角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賽珍珠終生都在關(guān)注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真實需求。她的女性意識和所塑造的以“母親”為代表的中國女性形象,基于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認同與尊重,對于中國當代女性和家庭有著很好的啟示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