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你“想要”某個東西,是說你在追求這個東西,得到它,會讓你感到快樂,它是你行動的回報和獎勵。你“喜歡”某個東西,說的是這個東西本身給你帶來了快樂,你在享受這個東西。
舉個極端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說吃飯。暴食癥患者是“想要”吃,忍不住去吃,不吃難受,吃了不滿足,還要繼續(xù)吃,最后把自己吃成了極度肥胖。至于說具體吃的食物的質(zhì)量怎么樣,夠不夠美味,他并不太講究。
而美食家,則是另一種人。美食家可能不會吃很多,但是他吃得很講究。他很在乎食物細(xì)微的、精致的差別。美食家是“喜歡”吃。
那什么叫“上癮”呢? 1993年,密歇根大學(xué)的心理學(xué)家提出了“激勵—敏感化理論”。這個理論認(rèn)為——所謂“上癮”,就是“想要”的程度已經(jīng)增加了很多,而“喜歡”的程度沒有增加多少,以至于“想要”已經(jīng)明顯大于“喜歡”。
“想要”和“喜歡”是完全不同的腦回路。“想要”,主要是由中腦和多巴胺控制。多巴胺就是大腦中的獎勵物質(zhì),是一種激勵機(jī)制。而“喜歡”,則是與大腦的阿片系統(tǒng)、初級感覺區(qū)域和估值前額葉區(qū)域相連接的。而“激勵—敏感化理論”就是說,上癮的過程是“想要”這個激勵系統(tǒng)變得越來越敏感,以至于人越來越“想要”的過程。
上癮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凹睢舾谢碚摗笨梢杂脕砼袛嘁环N行為算不算上癮。德國人做過一項研究,驗證那些每天要喝很多咖啡的人,是不是對咖啡上癮。研究者找來一些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重度咖啡使用者,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喝三杯咖啡的人;另一組是輕度咖啡使用者和不喝咖啡的人。
直接說結(jié)果——重度咖啡使用者明顯比另一組人更“想要”咖啡——但是兩組人對咖啡的“喜歡”程度差別不大:都不怎么喜歡。這也就是說,成為重度咖啡使用者,你對咖啡的想要程度大大提高了,但你對咖啡的喜歡程度并沒有相應(yīng)地提高那么多。你的確比一般人更喜歡咖啡,但你的喜歡也只是略微的喜歡:你喜歡的程度遠(yuǎn)遠(yuǎn)沒有想要的程度高。那么根據(jù)“激勵—敏感化理論”,你對咖啡是上癮了?!吧习a”的特征是“想要”和“喜歡”的分離。而這不是好事兒。那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人們還有哪些行為,達(dá)到了“想要超過喜歡”的程度呢?
比如打游戲。如果游戲讓你快樂,你在游戲中體驗劇情的跌宕起伏,欣賞場景之美,享受勝利的興奮和失敗的教訓(xùn),我認(rèn)為打游戲是很健康的活動。但如果說這個游戲已經(jīng)讓你感受不到快樂了,你打得頭昏眼花,但是隨機(jī)性和多巴胺讓你好像賭博一樣,每次拿到戰(zhàn)利品還想再拿,甚至連平時更喜歡做的事兒也不去做了,那你就是上癮,這就可能是病。
你真的“喜歡”家里那三百雙鞋或者你收藏的那二十五個機(jī)械鍵盤嗎?還是你只是“想要”得到它們?你去那么多旅游景點是為了完成某個“想要”的心愿,還是真的“喜歡”那些地方,真的能夠好好欣賞景色,感受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很多人給自己設(shè)定讀書目標(biāo),一個月要讀多少本書,他們到底是“喜歡”讀書,還是“想要”取得讀書成就?
我認(rèn)為這些研究能進(jìn)一步提醒我們,人生應(yīng)該追求真正的喜歡,而不是完成多少個想要?,F(xiàn)在流行的所謂的正念,強(qiáng)調(diào)的就是要專注欣賞當(dāng)下的東西,是真喜歡,而不是總想著下一個想要。
(六月的雨摘自得到APP 圖/ 小粒團(t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