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男,80 后,河北滄州人,自幼愛好文學。曾在網絡文學論壇上發(fā)作品,有散文、故事等散見于《故事會》《三月三》《新老年》《滄州晚報》等,現從事自由職業(yè)。本篇系小說處女作。
《發(fā)明家》是我正式在文學期刊上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主人公是奇怪的發(fā)明家三叔。我真的有個三叔,他沒當過老師,更不是發(fā)明家。如果非要在三叔身上找一個原型的話,我想說那是我自己。
我是文科生,物理化學一塌糊涂,唯一的愛好是寫作。高中時看了王小波先生的《黃金時代》和《青銅時代》,體味到文字中蘊含的音樂性,便立志當一名作家。上大學后,學業(yè)負擔減輕,看書、寫作,基本成了我課余時間的全部內容。礙于天資有限,沒有寫出名堂,但仍樂此不疲。當時我在一家小有名氣的文學網站任版主,沒有物質上的回報,卻很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愛發(fā)電”。還在上面交了一群朋友,加了QQ,每天聊文學。
畢業(yè)后我參加工作,時間少了,仍在寫。寫完一篇,掛在論壇上,過些天看看有沒有人回帖。朋友們偶爾也還聊,都在忙于生計,互相安慰:文學可以先放一放,等生活穩(wěn)定了再繼續(xù)。單位領導看過我的文章,鼓勵我一定要寫下去。到現在,雖然離開單位已經十幾年,也再沒見過那位領導,可我一直記著他,記得他的話。
結婚生女后,文學夢想暫時被現實掩埋,偶爾在夢里冒頭,醒來唏噓,登錄之前的論壇,發(fā)現已經不能瀏覽。另外幾家著名文學網站被收購的被收購,倒閉的倒閉,不復當年盛況。我想,文學在漸漸離我遠去。
誰知道,文學只是在我心底打了個盹兒,雖然這個盹兒一打就是十幾年。2020年,疫情肆虐,各行各業(yè)均受到沖擊,封閉期間,閑在家里,文學夢想終于蘇醒過來。起初給一些公眾號寫稿,雖然收益甚微,但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就由衷感到開心。加了幾個寫作群,交了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們的鼓動下,開始給雜志投稿,大部分石沉大海。有時候就會喪氣,可能自己真就不適合寫作,干脆不要再在上面浪費時間了。跟朋友們吐槽,每個人都在鼓勵我,讓我寫下去。甚至有位老師說我天生就是寫作的料子。這讓我受寵若驚的同時,也堅定了信念。寫下去,必須寫下去。
在小說《發(fā)明家》中,三叔更加執(zhí)著,也更加孤獨,他只有三嬸一名支持者,后來還不知所終,但他從未放棄發(fā)明家的夢想。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的初衷,現在我可以大膽說出來,就是用來自勉的。
我給三叔安排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我們的人生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