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明
摘? ?要: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自信蘊含豐富的國家認同元素。這些元素,是高校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資源。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文化自信? ?大學生? ?國家認同
文化自信,蘊含豐富的國家認同元素,可以凝聚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共同利益和價值取向,文化自信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愿景,激發(fā)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理想動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把文化自信融入大學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能增進大學生對中國革命文化的認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國家認同狀況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需要文化自信的介入
在西方的主導下,人類社會自十五世紀末期新航路開辟后,才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史和全球史,開啟了全球化時代。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現(xiàn)代化才成為500年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顯著特征。自此以后,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都不能處于一種封閉狀態(tài)。這個過程,給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人類也獲得了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走向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這種全球化也對各個民族或地區(qū)文化的多樣性產(chǎn)生了巨大的挑戰(zhàn),它在改變、瓦解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認同,特別是文化認同方面尤為突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建構高度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顯得至關重要。一個民族的文化始終閃現(xiàn)著該民族靈魂的搏動,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著該民族的各類成員。文化自信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衰成敗、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
黨的十九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藍圖,開啟了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的歷史偉大征程。在這個新征程中,需要強大的國家認同方可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綜觀中外歷史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國家認同離不開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是構成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核心。民族文化絕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一成不變,它實際上是常與變、因與革、內(nèi)與外有機相統(tǒng)一的有機生命體。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元素,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愿景。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不斷奮斗目標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國民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國家認同,國家認同離不開文化認同,文化認同離不開文化自信。那么,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上,如何以文化自信為視角,培育和加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就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大命題。
二、文化自信蘊含豐富的國家認同價值
(一)文化自信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愿景,能增進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革命”兩字對于人們來說,尤其是對于當下的大學生來說,似乎已經(jīng)相當生疏。今天我們所講的“革命文化”,顯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文化”,更不是割斷文化命脈的文化。革命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xiàn),又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斷奮斗所產(chǎn)生的革命精神,更是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危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革命獻身精神。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這些通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用生命換來的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凝聚和升華,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把這些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不斷加強文化認同,實現(xiàn)革命認同,成為激勵我們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不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革命文化都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全面加強革命文化宣傳教育,講好革命故事,傳播紅色文化,使革命文化深入人心。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堅定青少年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用紅色精神教育人、塑造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二)文化自信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因子,能增進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國家認同的實現(xiàn)需要中華文化的支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國家認同元素,正如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所說的中華文明的根底:大一統(tǒng)的國家體制、家國共同體的社會結構、道德責任的民族精神、去宗教化的宗教信仰等,這些都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新時代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要側重于“天人合一”觀和“道法自然”的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非常發(fā)達的國家,我們的祖先非常關注“天”,非常重視天,古代的世界觀叫“天下觀”,因為“靠天吃飯”,把目光投向天,在先民看來,天與地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也把目光投向地,叫做上究天文,下窮地理,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觀”,后來發(fā)展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支柱性概念,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這里的天主要是指自然,當然包括天和地。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產(chǎn)生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獨特智慧的體現(xiàn),也是我們指導社會實踐的基本思維方式,更是我們在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高超的獨特文化形態(tài),這些文化形態(tài)深深地烙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因此,談到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其背后離不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必須構筑在中華文化認同的精神基石上。
(三)文化自信是現(xiàn)實的需要和實踐的檢驗,能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偉大實踐中所產(chǎn)生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這個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第二次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文化,是當代現(xiàn)實的文化,這個現(xiàn)實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應對各種風險和考驗,創(chuàng)造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跡”,中國夢正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藍圖已經(jīng)繪就。這些“中國奇跡”的背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支撐,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光明的偉大時刻。這個文化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科學發(fā)展觀到當代的、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可和普遍認同。英國的“求和”研究中心在關于全球“國家認同指數(shù)”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等國家的民意測驗中發(fā)現(xiàn),中國國內(nèi)83%的受訪者對中國未來發(fā)展表示滿意,海外90%的受訪者對實現(xiàn)中國夢充滿期待,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充滿信心,對當代中國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充滿期待。這種滿意度排在世界首位,比排名第二的德國和美國高了5%。這個民意測驗深刻表明了中華民族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印證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在加大,標志著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為世界發(fā)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參考對象,也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精神支撐,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內(nèi)在地包含了文化自信,促成了新時代青年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歸屬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同的自覺形成。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切入點
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如何把文化自信中的國家認同元素轉化并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中是新時代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所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也是國家認同教育的落腳點,更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點。尋找到切入點,把文化自信的宣傳教育多管齊下,凝聚共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是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fā)揮其國家認同培育的主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主要平臺和載體,應當把文化自信中的國家認同元素納入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在理論課教育教學中設置相關的文化自信教學內(nèi)容,并設置一定的教學學分,從學分制度、教學內(nèi)容上進行硬性保障。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當設置一些學分和課時,通過參觀一些革命文化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準扶貧點等現(xiàn)場實景教學點,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家國家認同教育的現(xiàn)實感。二是創(chuàng)新大學生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進文化自信教育進網(wǎng)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適應網(wǎng)絡時代的要求,這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是人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根據(jù)前二次科技革命的歷史經(jīng)驗,每次科技革命都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迅猛發(fā)展。這次信息技術革命也不例外,它將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chǎn)生了顛覆性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是不能離開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也不能離開網(wǎng)絡信息技術。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必須占領網(wǎng)絡這個陣地,充分利用這個陣地,例如QQ、微博、微信等新興載體,展示并傳播文化自信中國家認同的元素。運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宣傳中國夢,以豐富的內(nèi)容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事實上,只要社會大環(huán)境多一份正能量、多一份正面教育,學校的文化自信理論教育就多一份認同、多一份成效。努力創(chuàng)造社會教育的大環(huán)境,切實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胡建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2]劉振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17(5).
[3]王青飛.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8(9).
[4]劉中里.新時代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探討[J].文教資料,2016(7).
[5]陶萬流.關于西方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幾點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9(2).
[6]范學之.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歷史反思[J].科學社會主義,2019(3).
[7]曾之萬.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文化自信問題研究[J].科教文匯,2018(4).
[8]王費中.近代以來國家認同教育機制的現(xiàn)代闡釋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9(2).
[9]萬新達.關于新時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20(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XJK17BGD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