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園地”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一些教師對其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大大降低實際教學中“語文園地”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功效。文章以朱旭光老師執(zhí)教的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園地”為例,提出創(chuàng)設“真”“情”“思”“美”兼具的“大情境”以貫通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系統(tǒng)整合的學習情境下有序掌握教學知識,切實改善“語文園地”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園地;大情境;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梁會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徐州市教研室第十三期立項課題“學習共同體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生本課堂行動研究”(KT13068)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板塊,是教材編寫組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特意塑造的“沃土”。尤其是其中的“識字加油站”和“詞句段運用”兩個小板塊,凸顯了語文的工具性和實踐性,是學生快速掌握語文這一工具使用方式的助推器。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其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忽視了“語文園地”的教學,又或是在課堂上抽取小部分時間一帶而過,學生辨識、抄寫生字就算完成任務,造成學習的碎片化、機械性,脫離了語文學習的實踐與應用。
要改變這一狀況,以“大情境”的方式教學“語文園地”是一個好方法。情境教學法是當前廣為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而“大情境”是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來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教學法以一個母題情境貫穿并統(tǒng)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后根據(jù)教學需要從母題情境的大背景中衍生出一個接一個連續(xù)的“小情境”。這個母題情境我們稱之為“大情境”,而“小情境”是為完成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所創(chuàng)設,歸屬于“大情境”。
下面以朱旭光老師執(zhí)教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識字加油站”和“詞句段運用”版塊的教學實錄為例,探討如何建構“大情境”下的“語文園地”教學。
一、以“真”營造氛圍
“真”,即真實,這是情境塑造的第一要義。只有學生經(jīng)歷過的、實際體驗過的情境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充分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的興趣。情境如果不“真”,學生就會有距離感,感到所學脫離了自己的需要,學習興趣自然會消減。一些教師認為,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識字加油站”時往往單刀直入地請學生借助拼音把生字詞讀一讀,這種做法極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朱旭光老師以“過中秋節(jié)”這個大情境為教學背景,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大家喜歡過中秋嗎?
生(齊答):喜歡!
師:看來大家都很喜歡過中秋呢!請大家以“我喜歡過中秋,因為……”的句式告訴老師,為什么你喜歡過中秋。
生1:我喜歡過中秋,因為中秋節(jié)那天放假。
生2:我喜歡過中秋,因為在外打工的爸爸會回家,我們一家人就能團圓了。
……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今年的中秋節(jié)與往年可不一樣呦,今年可是“雙節(jié)同慶”啊,也就是中秋節(jié)和國慶節(jié)在同一天,這種情況十幾年才會有一次。
(學生聽了,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師:老師給大家介紹一個朋友——小雨。為了過節(jié),小雨的媽媽一大早就在張羅中秋節(jié)晚餐啦。快來看看,小雨家的團圓飯有哪些菜呢?請大家結合圖片讀一讀這些菜的名字吧。(課件出示“識字加油站”里的食材烹制而成的各種菜并附上菜名)
(學生自由讀)
師:為了做這些菜,小雨媽媽開了一張菜單,由小雨和奶奶負責去菜市場買菜。大家想想,小雨她們需要買哪些菜呢?(課件出示“識字加油站”)
如同一位教師所說:“識字,有了字群、載體、語境、故事,這樣的過程是有趣的過程?!盵1]朱老師與學生交流的“過中秋節(jié)”的話題是每位學生都親身經(jīng)歷過的,符合“真”的原則,因此學生興趣較高。把“過中秋節(jié)”作為“語文園地”教學的“大情境”,不僅給課堂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也快速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自己經(jīng)歷過的中秋節(jié)時,很自然就會回憶起團圓飯,而團圓飯話題的引出又很容易與“識字加油站”的生字聯(lián)系起來。學生的思路順著“大情境”的設計一路向前,學習生字的讀寫自然水到渠成。
二、以“情”整合散點
情境教育要“真”才能讓人有真實的參與感,同時還要以“情”為紐帶。這里的“情”既指情境中包含的情感,也指情境中包含的情節(jié)。為了讓零散的知識點都整合在一個“大情境”下,教師要設計歸屬于“大情境”下的連續(xù)“小情境”,通過“情”將一個個知識點聯(lián)系為一條順暢的教學線索,保證學生被激起的學習激情能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投入后續(xù)的學習活動。
如果單獨看教材的“識字加油站”和“詞句段運用”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兩個小版塊的內容相對獨立,關聯(lián)性不大。若想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讓人感覺教的不是一個個毫不相干的知識點,著實有些難度。那么,如何在一個“大情境”下將兩個小版塊聯(lián)系起來呢?朱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小情境一】
該吃團圓飯了。奶奶指著滿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說:“今天咱們能吃上這么一桌好菜,全是我的好兒媳的功勞??!”小雨聽后高興地叫道:“今天還有好久沒吃的魚呢!這都是我的功勞!”爸爸笑道:“可不是,要不是你一直在奶奶身邊敲邊鼓,嚷嚷著要吃魚,奶奶哪里會買這么大一條魚回來。”小雨不解地嚷道:“我今天什么時候敲鼓啦?”大家聽了,哄堂大笑。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敲邊鼓”嗎?(引入“詞句段運用”慣用語教學)
【小情境二】
吃完晚飯,小雨一家坐在沙發(fā)上聊天。小雨主動提到:“爺爺奶奶,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好嗎?”爺爺奶奶樂呵呵地答應了。小雨接著說:“這個游戲叫作‘猜心情。爺爺奶奶,我來演,你們來猜,我現(xiàn)在演的是什么心情。”(通過表演心情引入“詞句段運用”心情的詞語教學)
“大情境”的教學方式不是僅僅把情境作為拉開課堂教學序幕的“敲門磚”,而是將一個情境作為大背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朱老師以“情”為紐帶,延續(xù)了其樂融融的過節(jié)氛圍,也為“過中秋”的“大情境”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細節(jié),進一步加強了情境的真實感,并且把原不相干的教學內容巧妙地連綴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由“大情境”延伸出的“夸功勞”“玩游戲”兩個“小情境”,既符合情理,又有效擺脫“碎片化”教學,使“識字加油站”和“詞句段運用”的各項教學內容以非孤立的、非零散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在一個接一個緊密相關的“小情境”中繼續(xù)以積極、穩(wěn)定、持續(xù)的精神狀態(tài)參與學習活動。
不難看出,這些“小情境”是朱老師依據(jù)教學內容巧妙創(chuàng)設的。很多時候,教材提供的知識點與版塊在內容上不一定能前后聯(lián)系。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缺少鋪墊,直接跳轉到下一個板塊,生硬地完成學習內容的“切換”,學生的思維和情緒很容易就被切斷。為了避免這一不利影響,教師應該多費心思,思考如何將教學內容前后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設轉接情節(jié)雖然煩瑣,但細節(jié)往往就能決定成敗。
三、以“思”啟迪智慧
“思”是情境教育的核心?!罢妗薄扒椤薄懊馈奔婢叩那榫衬芑钴S課堂氣氛、引出學習內容,但這些功用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帶動學生將教學內容真正轉化為自身的知識與技能,由此啟迪學生的智慧、發(fā)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那么,如何利用情境讓學生樂思、會思、善思呢?朱老師利用每個學生都曾經(jīng)歷過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討論自己吃團圓飯中發(fā)生的趣事,然后根據(jù)情境推測詞意,以充分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師:看來小雨的發(fā)言把大家都逗笑了,你知道大家為什么會笑嗎?爸爸所說的“敲邊鼓”是小雨所說的意思嗎?
生(齊答):不是。
師:那么“敲邊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一臉茫然,不能準確解釋詞意)
師:大家想一想,爸爸說了什么話?
生1:爸爸說,要不是你跟奶奶嚷嚷著要吃魚,奶奶哪里會買這么大一條魚回來呢?
生2:媽媽開的菜單里沒有魚,是因為小雨說自己想吃魚,奶奶才買了魚回來。
師:有道理,就是因為奶奶知道小雨要吃魚,才買了這么大的一條魚。
生3:是不是沒有直接幫忙,只是在邊上說說就叫“敲邊鼓”呢?
師: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齊答):同意!
師:大家能夠根據(jù)語言情境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可真聰明!
學生之所以能夠猜出生詞的意思,是因為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鮮明而真實的感知材料,加之教師對答案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就能準確理解生詞含義,也明白了這些詞語的使用環(huán)境。為了讓學生善思,提高語用能力,朱老師在帶領學生正確認讀課本上面其余慣用語后,出示不同情境的句子,讓學生根據(jù)語境填空。
1.每次抗洪救災,當?shù)伛v軍總是____________,第一個沖上前線救災。
2. 1500米比賽開始了,第一圈下來李小朋就____________,超過第二名一大截,看來冠軍是他的了。
3.一向成績優(yōu)秀的張明,這次期中考試差點沒及格,真是____________。
4.我們的計劃如此周密,真沒想到會在這個細節(jié)上____________。
5.一會到了教師辦公室,你記得提起同學們想辦“慶元旦”主題班會的事,我在旁邊給你____________,爭取獲得李老師的同意。
6.這次的合唱表演很重要,我們想了半天還是由李紅____________,承擔獨唱的角色。
然后,朱老師帶領學生反復比較幾個慣用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表達效果。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考能力在不斷對比中得到提高,語用能力也在對詞句的咀嚼中得到提升,對幾個慣用語的理解得到加深,也體會了慣用語的情感表達,相信日后學生遣詞造句一定能變得靈活多樣。
四、以“美”陶冶性情
“美”,即審美,也是情境教育的一個重要元素。情境中所蘊含的“美”,能夠陶冶學生性情、凈化心靈,幫助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情境教學如果丟棄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這個教育就是殘缺、不健全的教育。朱老師創(chuàng)設的“過中秋節(jié)”這一“大情境”就蘊含了諸多育人無痕的“美”的教育。
中秋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意義非凡。對兒童而言,圓圓的月亮雖美,中秋歡樂的時光更美——那天他們可以不用上學,可以和鄰居的小伙伴盡情玩耍,可以見到長期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還可以吃平時吃不到的美味佳肴。中秋的美好記憶給學生帶來許多話題,為課堂的展開鋪墊了歡快的氛圍,也延續(xù)了傳統(tǒng)佳節(jié)的文化美。
小雨家的團圓飯還體現(xiàn)了家庭和諧之美。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對兒童而言,學校和家庭是其生活成長的兩大重要環(huán)境。情境中,小雨的媽媽一直在忙活中秋團圓飯,小雨幫忙買菜擇菜,爺爺、奶奶、爸爸也各有分工,一家人關系融洽。飯后小雨還主動提出與爺爺奶奶玩游戲,表現(xiàn)了敬老尊老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極具和諧之美的情境,對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性情和良好的品德都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不單要考慮到能教會、教透知識點,也要注意滲透“美”的教育,只有德智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情”“思”“美”俱全的“大情境”,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習內容得到整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審美與品德也得到熏陶,是提高“語文園地”版塊教學效率的一項有效策略。只要教師多思考、不畏難,一定能依據(jù)教材創(chuàng)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大情境”,讓學生沉醉于課堂的情境學習中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楊樹亞.語文園地的價值定位與教學翻轉[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20(10):14-17.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