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吉
經常刷到這樣的視頻,平時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yè)就雞飛狗跳?!拔以趺瓷隽四氵@樣笨的孩子”“這題給你講過多少次,你為什么還是做錯”。一樣的經歷,一樣的感受,一樣的不斷地在心中默念“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我一直覺得我為孩子付出頓多,也做了很多,但為什么卻是這樣的結果?心中除了焦慮、失望以外,更多的是不甘心。又一次在輔導作業(yè)時與女兒發(fā)生沖突之后,有著心理學背景的我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并希望從中找到解決方法。
“你的位置對嗎?”這是一次聽家長講座心理專家提出的問題,同時展示了這樣的一張漫畫,爸爸高舉著雞毛撣子朝向考了0分的兒子,嘴里喊著“真丟臉”?!斑@位爸爸是與問題站在一起打擊兒子,還是與兒子一起應對問題?”在聽到這句話時,剛剛還對圖中爸爸非常感同深受的我愣住了。是呀,爸爸是氣憤的,0分呀,換我肯定直接氣暈了。但我們?yōu)槭裁锤杏X氣憤呢?因為感覺丟臉。這時圖中的爸爸和我都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孩子考差了,考了0分不正是因為孩子遇到了問題,遇到了困難了嗎?我們家長是愛孩子的,那么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不是更應該去幫助他們,而不是打擊他們,雪上加霜,讓他們失去信心嗎?
所有的成長都是孩子自己的成長,即使我們再著急也永遠無法替代孩子的成長。當我意識到原因更多在自己身上后,我的心態(tài)改變了很多,也平和了很多。明確這一點后,輔導作業(yè)時我不再是教授者,而是輔導者。我把自己的位置從高高在上的指導,換成了坐在孩子身邊,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助力孩子成長。
位置的改變讓我看到了在過去輔導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教不會并不是孩子笨,而是我們與孩子的思維不同,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我們看一個知識都是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孩子的基礎比我們的要少很多。同樣面對一個小學知識,我們覺得簡單是因為我們在用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思維在進行思考,而這恰恰是孩子不具備,需要學習的。發(fā)現(xiàn)這一點后我改變了我的輔導方法。當遇到孩子做錯的題目時,我不再急著去給孩子講解,而是讓女兒按她的思路重新給我講解一遍,為什么會獲得這個答案。這個方法非常好用,在女兒復述自己的思路時,有時是她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有時是我發(fā)現(xiàn)她思路的錯處,還有時是我順著女兒的思路共同發(fā)現(xiàn)了新的解題方法。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科學考試,有道填空題有兩個空,簡單的第一空女兒做錯了,復雜的第二空反而做對了。因為這個空全班沒有幾位同學做對,女兒非常沾沾自喜,在訂正時也很隨意。我覺得很奇怪,就讓女兒把整道題重新講解給我聽。當我聽完發(fā)現(xiàn),其實第二空之所以能做對并不是因為女兒會做,而是因為數(shù)據(jù)在那個條件下恰好重合了。我給女兒指出這一點,女兒恍然大悟道:“我當時也覺得奇怪呢,原來是這樣?。 敝笪矣趾团畠壕涂茖W現(xiàn)象進行了討論,有時不一樣的條件結果卻一樣,有時條件看似一樣卻會因為一點小小的變化使結果千差萬別。而我們學習就需要有鉆研的精神,去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那天與女兒聊得很開心。
與孩子站在一處,讓我們成為孩子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在成長的路上相伴而行。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