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春霞
仁宗嘉祐八年(1063)六月的最后一天,56歲的歐陽修清檢自己的書箱,發(fā)現(xiàn)了一批杜祁公的手札、歌詩,整理后大約有十卷之多。讀著這些老黃紙,歐陽修感慨萬分,當(dāng)年自己性格偏激,志趣相投者不多,幸得杜祁公青眼相待,才使他漸為世人所知。眼前的這些東西,不僅是杜祁公與自己深厚感情的見證,同時也是杜祁公贈送給他的書法珍品。杜祁公的書法為世人之楷模,很多人都想收藏一份,但是都沒有他的件數(shù)多,他提筆寫了一首感懷詩:
掩涕發(fā)陳編,追思二十年。門生今白首,墓木已蒼煙。報國如乖愿,歸耕寧買田。此言今始踐,知不愧黃泉①。
歐陽修所說的這位杜祁公就是宋代傳世畫卷《睢陽五老圖》(圖1)中的杜衍。
圖1 [宋]佚名 睢陽五老圖·杜衍像 絹本設(shè)色 耶魯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
杜衍(978-1057)出生于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上虞),這個地方在五代時屬于吳越,北宋立國(960)18年以后,吳越國王錢俶為避免境內(nèi)生靈遭受屠殺,在太平興國三年(978)向宋太宗趙匡義納土獻地,吳越正式納入宋朝的版圖,杜衍就出生在這一年,是名正言順的北宋子民。
與范仲淹一樣,杜衍的早年也是不幸的。他的父親在他2歲的時候去世,他的母親將他留在杜家,自己改嫁了。杜衍由祖父撫養(yǎng),15歲時祖父去世,杜衍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就欺負(fù)他這位庶出的孩子,杜衍只得向母親求助。母親遠在千里之外的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市),等他千辛萬苦去投靠母親時,繼父不肯收留他,杜衍只好流落于孟州附近的濟源(今河南省濟源市)。由于寫得一手好字,他便以幫人抄書維持生計。濟源縣令會相面,他預(yù)言杜衍會位極人臣,于是極力促成當(dāng)?shù)卮蟾蝗思业呐畠合嗬锸吓c杜衍的婚事,相里氏的哥哥覺得一個抄書匠不會有什么出息,不肯答應(yīng)婚事,杜衍于是另娶她氏。不久夫人去逝,濟源縣令又對相里氏的哥哥說:“你們家會出一位貴婦,趕緊讓你妹妹嫁給杜衍?!毕嗬锸系母绺绾懿磺樵?,但礙于縣令的面子,他還是答應(yīng)定婚了,他就指望杜衍給家里的孩子們當(dāng)家庭教師。
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衍30歲時,考中進士甲科第四名。在榜下?lián)裥龅乃未?,杜衍是婚市的“搶手貨”,相里氏的哥哥趕緊拿著厚禮去見杜衍。杜衍說:“婚事已定,我肯定是不會反悔的。只是我擔(dān)心出去為官之后,家里的孩子們由誰來教呢?”相里氏的哥哥無地自容②。
從杜衍的父輩與妻族來看,他是沒有恩蔭和裙帶關(guān)系可以利用的。然而他做到了宰相一職,必定是他有一等的才干和人品。
杜衍的第一個職務(wù)是揚州觀察推官。揚州是個好地方,是北宋南北交通的樞紐,觀察推官一般要求由“言行剛直,軍書填委,削稿立就”的人來擔(dān)任,主要任務(wù)是負(fù)責(zé)獄訟案件。杜衍的這個起步經(jīng)歷后來對他有深遠影響,刑偵成為他的特長之一。三年期滿后,杜衍被安排擔(dān)任秘書省著作郎,這項工作除了要求工作人員常識淵博之外,還要寫得一手好字,像墨竹大家文同、黃庭堅都擔(dān)任過這一職務(wù)。之后杜衍被派往山西平遙縣當(dāng)縣令,朝廷派往平遙視察工作的官員對杜衍的評價很高,杜衍被升任晉州(今山西臨汾一帶)通判。仁宗皇帝下詔求良吏,杜衍位列其中,被升任乾州(今陜西亁縣一帶)知州。陳堯咨(970-1034)巡視到乾州時,代皇帝賜宴給杜衍。杜衍深得陳堯咨好感,回到朝廷后,在皇帝面前大大表揚了他一番,杜衍權(quán)知鳳翔府。鳳翔府在北宋是邊塞重鎮(zhèn)。杜衍從乾州和鳳翔府任滿辭行時,州民攔道挽留。隨后杜衍以太常博士身份提點河?xùn)|路刑獄,成為一名提刑官。杜衍在刑偵方面的才能進一步得到凸顯,連深居皇宮的曹皇后都聞其名,專門派人打聽杜衍的情況。
杜衍還是一名理財高手,在北宋財賦日益窘迫、西夏頻頻擾亂西北之時,他的這項特長對帝國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實際上,杜衍對帝國最大的貢獻既不是讓多少沉冤得以昭雪,也不是為國家節(jié)省了多少開支,而是推舉了很多重要人才。杜衍曾兼判吏部流內(nèi)銓?!傲鲀?nèi)銓”和“流外銓”是宋代官員調(diào)動的兩種形式。“流內(nèi)銓”主要是指為官階比較低的京官安排工作調(diào)動和輪崗等工作,這顯然是一個肥缺,以前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的人,一般只收賄賂,不查實際情況。這樣苦了很多窮苦的下僚,肥了為人遞話的行政人員。杜衍一改惡習(xí),凡事親歷親為,讓很多以為終身升遷無望的人有了希望。杜衍因而被擢升為知審官院。本來就公正無私的杜衍更是收到了女婿蘇舜欽寫的一封正式上書,他十分嚴(yán)肅地請求老丈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職務(wù),要遴選出最優(yōu)秀的人才為國做貢獻。于是一大批人才出爐了,歐陽修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杜衍跟前一直以“門生”自稱。
杜衍的人生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西夏李元昊攻打北宋西北的時候。當(dāng)時的主帥是夏竦(985-1051),他是一個官品極差的人,對得罪他的人,其打擊報復(fù)手段極多。夏竦提出了一個進攻西夏的方案,宰相呂夷簡也同意了。時任樞密副使(軍界二把手)的杜衍認(rèn)為即使僥幸成功,也非萬全之策。此事令權(quán)相呂夷簡和夏竦都不開心。
西北在打仗,國內(nèi)財富本來就不足,慶歷新政勢在必行。慶歷三年(1043)婉約派詞宗晏殊為宰相,范仲淹為副宰相,杜衍是軍事首腦,后來成為宰相的韓琦是他的副手。另有四位著名的諫官:歐陽修、余靖、王素、蔡襄。
杜衍在新政中的作用雖不及范仲淹和富弼大,但他卻是那幫推動改革的先鋒人物的精神領(lǐng)袖,很多人還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杜衍也在這個特殊時候登上了宰相之職,時年66歲。
杜衍是一位講原則的宰相,有人想找皇帝走后門,仁宗皇帝說:你找我也沒用啊,我即使寫了條子,杜衍那關(guān)也不知道能不能過得去。杜衍也是公事公辦,凡是他認(rèn)為不合規(guī)矩的,他就把皇帝遞過來的條子收起來,等到積累得差不多了,再一起退還給皇帝。
由于新政被打壓,政敵勢力強大,他們從杜衍的女婿蘇舜欽下手,制造了著名的“進奏院事件”,幾乎將改革派一網(wǎng)打盡。杜衍也于慶歷五年(1045)正月罷相,出知兗州,時稱“百日宰相”。杜衍不久即致仕,隱居南都商丘?!暗谑冶奥?,才數(shù)十楹,居之裕如也。出入從者十許人,烏?皂履,綈袍革帶”③。這么簡樸的生活,與在洛陽擁有豪華園林的富弼、文彥博等退休宰相來說,杜衍真堪為士人之楷模。有人勸他穿居士服,他說:“我到老了才辭官退休,怎么能竊取高士之名呢?”當(dāng)時的一位畫家為他與同時期的另外四位退休高官各繪制了一幅全身像,名為《睢陽五老圖》。杜衍卒于嘉佑二年(1057),享年80。追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端问贰焚澠洹肮湃怂^社稷臣,于斯見之”④。
在貴州省博物館藏有北宋三朝元老韓琦(1008-1075)的《行楷信札卷》,由《信宿帖》與《旬日帖》聯(lián)裝,《信宿帖》是寫給歐陽修的,《旬日帖》(圖2)字跡脫落嚴(yán)重,無法辨認(rèn)收件人。不過,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這位收件人很可能就是杜衍。
圖2 [北宋]韓琦 行楷信札卷之旬日帖 30.9×71.7cm 紙本 貴州省博物館藏
在北宋名臣中,韓琦的名氣比杜衍大,這并非杜衍的功業(yè)不如韓琦,而是韓琦的行事風(fēng)格非常彪悍,比杜衍的儒者風(fēng)范更容易制造“事端”,故事多了,人就有名了。然而在韓琦的眼里,杜衍是空前絕后的賢相,無人能及。
韓琦比杜衍小30歲,他們相交于何時,已不可考。但韓琦第一次在北宋政壇登臺亮相的方式估計也引起了杜衍的注意,他獲得了甲科第二名。
韓琦在參加決定命運的科舉考試時,杜衍正以京官的身份在外地核查沉冤積案,他的工作業(yè)績比韓琦的考試成績更令剛剛還政的曹皇后和仁宗皇帝感興趣。一個是朝中大員,一個是剛?cè)胧送镜那嗄辏舴巧舷录?,他們幾乎是沒有接觸的機會。然而,對家國大事的切身關(guān)注是他們的共同點,這終究會讓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轉(zhuǎn)折發(fā)生于西夏興兵于北宋西北之際,面對外患,韓琦主動請纓,他拉上正被貶謫的范仲淹一同前往大西北。韓琦當(dāng)時三十剛出頭,是戰(zhàn)場上最年輕的將領(lǐng),范仲淹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而此時的軍界第二把手正是時任樞密副使的杜衍。杜衍辦事干練,沒有陰謀,為人穩(wěn)重,不怒而威,令一向霸氣側(cè)漏的韓琦深為折服。
戰(zhàn)爭持續(xù)了幾年,西夏始終只能在邊境上不斷騷擾,他們的國力消耗殆盡,宋朝又?jǐn)嗔怂麄兊倪呝Q(mào),李元昊終于扛不住而繳械投降了。其實別說西夏,比他們版圖大多了的宋朝也快拖垮了,西北已經(jīng)千瘡百孔,國庫已經(jīng)見底,宋朝已經(jīng)搖搖欲墜。
韓琦與杜衍的接觸在稍后而來的慶歷新政中得到深度拓展,他們都希望能力挽狂瀾。可惜仁宗皇帝并非李世民式的明君,從來不知民間真正疾苦的他,其關(guān)注點更多的還在于皇權(quán)的把控上,如何平衡各派之間的力量才是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于是馭人之術(shù)更老練的呂夷簡和夏竦陰謀挫敗了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杜衍、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人全部都被外放。在這次大清洗中,韓、歐是年輕人,他們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杜、范已經(jīng)是老年人,能茍全性命就不錯了。范仲淹終于是沒有熬過這一關(guān),不久就去世了。杜衍則是在人生的巔峰時刻突然徹底退出了政壇。
被擼倒的改革派天各一方,杜衍隱居于南都商丘,韓琦則被貶于揚州,兩人見面的機會非常少。不過好在商丘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也是臨近汴京最重要的一座城市,兩人通信十分便利。不久,韓琦被調(diào)往鄆州(今山東東平縣),不到一年,很快就被調(diào)往真定府(今河北阜平),旋即又被調(diào)往隔壁的定州(今河北定縣),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傊诙叛芡司由糖鸬氖觊g,韓琦大部分時間都是頂在宋遼邊境線上。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46歲的韓琦官拜武康軍節(jié)度使、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并州。這里的“武康軍節(jié)度使”聽起來是特別威風(fēng)的頭銜,因為唐代節(jié)度使是一方大官。但在宋代,它幾乎只是一個代表級別的空銜。“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大致相當(dāng)于欽差大臣。只有“知并州”才是實職。并州即后來的太原府,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山西省中部地區(qū),這個地方雖然不在邊境線,但也靠近邊境地區(qū)了。
韓琦在并州工作了三年,他感覺仕途很難升遷,請求調(diào)回老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于是在至和二年(1055)二月知相州。第二年即嘉祐元年(1056)七月被召還為三司使,相當(dāng)于財政部長。
韓琦在邊境任職的時候,老上司杜衍經(jīng)常會給韓琦寄一些自己的詩,兩人互相鼓勵。比如韓琦移守真定府時,杜衍就及時寫了首詩贈給韓琦,韓琦也和了一首《移帥真定次韻答致政杜公》:
常山畫野直天街,寄重如何付不才。躍馬敢辭奔命去,捍羌曾是奮身來。軍中紀(jì)律勞人葺,林下樽罍得意開。引領(lǐng)恩軒無路到,幾臨風(fēng)月獨徘徊。⑤
在韓琦的《安陽集》中,有兩首詩的內(nèi)容與杜衍的書法有關(guān),一首是《謝宮師杜公寄惠草書》:
公之德業(yè)天下重,四海萬物思壞爐。太平之策未全發(fā),先朝請老叩帝居。天子只欲勵薄俗,不惜一?從二疏。公持儉節(jié)出天性,下逮萬世清風(fēng)孤。歸卜睢陽旋營第,棟宇僅足容妻孥。自此閑燕何所樂?非絲非竹非歌壺。經(jīng)史日與圣賢遇,參以吟詠為自娛。興來弄翰尤得意,真楷之外精草書。因書乞得字?jǐn)?shù)幅,伯英筋肉羲之膚。字體真渾遠到古,神馬初見八卦圖。精神熠熠欲飛動,鸞鳳鼓舞龍蛇攄。天姿痩硬斥俗軟,狂藤束纏巖松枯。中含婉媚更可愛,千葩萬萼爭春敷。開合向背一皆好,造化欲炫天工夫。張旭雖顛懷素逸,較以年力非公徒。公今眉壽俯八十,老筆勁健自古無。固知大賢不世出,百福來萃相所扶。公之佳壻蘇子美,得公一二名已沽。矜奇恃雋頗自放,質(zhì)之公法慚豪粗。乘歡捧以示僚屬,一坐聳駭嘆且呼。便欲刻石傳不朽,荒邊匠拙無人模。歸來一一戒兒侄,秘重世與家諜俱。重巾密槖置吾室,寶護直比驪頜珠。神物孰敢容易探,電雹霹靂來須臾。⑥
這篇排律的標(biāo)題是“謝宮師杜公寄惠草書”,其中的“宮師”即東宮的老師之義,專有名詞是“太子少師”,杜衍致仕時的頭銜是“太子少師”?!岸殴奔粗付叛?。在這首長詩中,有幾個關(guān)鍵句子,“因書乞得字?jǐn)?shù)幅”,看樣子是韓琦向杜衍求字了。“公今眉壽俯八十”,則杜衍寫這幅草書時大約快到80歲了?!盎倪吔匙緹o人模”,意思是文化荒蕪的邊境地區(qū),工匠手藝不好,沒法將杜公的草書模刻到石頭上,說明韓琦收到這幅字的時候并不在汴京之類繁榮的地方。
韓琦的這首詩對推測《旬日帖》的收件人具有關(guān)鍵意義。《旬日帖》殘件中可釋讀的文字極少,結(jié)合清代《石渠寶笈》的著錄信息,帖子的內(nèi)容可粗略釋讀如下:
……□公旬日前得□書,雖云“近苦多病,勉強親筆”,而草隸遒勁,雖少年所不及。……前辱□翰,在并日已□得……?!H染數(shù)字……
清代編修官仍然能看清“□公”中的“□”字右邊是個“土”字,所以他猜測收件人是“杜公”。按信的意思,韓琦已經(jīng)不在并州了,那么,韓琦這封信至少寫于至和二年(1055)二月知相州以后,也就是杜衍去世前兩年,這非常符合韓琦所說的“公今眉壽俯八十”。而杜衍寫草書贈送給韓琦的時候大約是韓琦即將從并州離任的時候。
韓琦在相州的時間大約只有一年多,然后就進入朝廷核心領(lǐng)導(dǎo)層了,在他忙于政務(wù)時,杜衍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當(dāng)杜衍的訃告送至韓琦手上時,他十分悲痛,他在《祭正獻杜公文》中說“元老之喪,天下將安而法焉?”意思是元老已逝,天下還能太平而有秩序嗎?認(rèn)為杜公是“至清之名,今昔無二”⑦。
韓琦另一首寫杜衍草書的詩是《次韻和崔公孺國博觀新模正獻杜公草書》,標(biāo)題中有“正獻”二字,這是杜衍的謚號,說明此時杜衍已經(jīng)去世。
杜衍早年楷書寫得很好,法度精嚴(yán),是時人的學(xué)習(xí)范本。試想當(dāng)年靠幫人抄書和教學(xué)生養(yǎng)家的人,筆頭功夫一定是不錯的。但是他早年、甚至盛年的楷書作品已經(jīng)見不到了,只有一件寫于晚年的《題懷素自敘卷后》(圖3),內(nèi)容如下:
圖3 [北宋]杜衍 題懷素自敘卷后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懷素自敘卷后:
狂僧草圣繼張顛,卷后兼題大歷年??芭c儒門為至寶,武功家世久相傳。
太子太師致仕杜衍記,時至和甲午中夏在南都。
落款中的“至和甲午”,是仁宗皇帝的年號,即1054年,杜衍時年76歲。此幀楷書用筆圓潤挺勁,結(jié)體緊湊,左勢偏低,右勢偏高,姿態(tài)搖曳,似乎頗受其晚年草書的影響。而題跋的章法布置卻又十分規(guī)矩,與北宋早中期的法式一致。
顯然,老宰相眼前擺著一卷懷素的《自敘帖》,當(dāng)然不是印刷體,而是墨跡。那么,這卷《自敘帖》歸誰所有?為何所題寫的詩句里疑點重重?
第一句中“狂僧草圣繼張顛”,聽起來沒什么問題,狂僧指懷素(737-799),他也被后人稱為草圣,他是張旭(675-750)的學(xué)生,后人并稱兩人為“顛張狂素”。不過,如果這么理解的話,不符合作詩的原則。為什么呢?因為如果“狂僧”和“草圣”是指同一個人,那就疊床架屋、多此一舉了,說明作詩的人水平有限,杜衍不會犯這個低級錯誤的。按時間邏輯來講,這個“草圣”應(yīng)該是指另外一個人,而且比懷素要晚,那能被杜衍稱為“草圣”的人,會是誰呢?他又與這卷《自敘帖》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第二句“卷后兼題大歷年”,現(xiàn)傳《自敘帖》(圖4)后面的確有“大歷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如果此句只是客觀描述《自敘帖》,就太缺乏新意了。那么,老宰相在這里特地說明這個時間,用意何在?
圖4 [唐]懷素 自敘帖(局部,傳為蘇舜欽補寫部分)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句“堪與儒門為至寶”,這里的“儒門”是個疑點,如果說老宰相的意思是,僧人懷素的《自敘帖》是儒士們的至尊之寶,那難道就不是佛門中的寶貝?當(dāng)然,這聽起來似乎是與宰相頂扛。但是如果理解了全詩的意思,這個“儒門”就的確是有含義的。
第四句“武功家世久相傳”,這句沒法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否則,懷素有什么武功?他有什么家世可言?
每一句都有疑點,老宰相又沒有文集傳世,無從考論,只能從《自敘帖》下手了。
查閱書法作品看得最多的米芾的《書史》,其中有一條內(nèi)容如下:
懷素《自敘》真跡在蘇泌家,前一幅破碎不存,其父集賢校理舜欽自寫補之⑧。
意思是懷素的《自敘帖》在蘇泌家,第一幅破碎不存,蘇泌的父親蘇舜欽補寫了這一幅。
米芾的這條記錄對理解杜衍題詩具有關(guān)鍵性的作用,因為杜衍正是蘇舜欽的岳父、蘇泌的外公。將這層關(guān)系聯(lián)系起來解讀杜衍的題詩,所有的疑點就全部有答案了。
蘇舜欽(1008-1049),字子美,是北宋中期文學(xué)與書法界最耀眼的一顆流星。他的祖父是著名收藏家、補“副”宰相蘇易簡,外祖父是真宗朝名相王旦(957-1017),其身世之顯赫,宋世少有。蘇舜欽的行草在當(dāng)世極有名,黃庭堅年輕時學(xué)草書,蘇舜欽的字就是范本。蘇軾對他的草書評價非常高,認(rèn)為宋初草書得法者,就數(shù)蘇舜欽了。米芾評價蘇舜欽的字:“如五陵少年,訪雨尋云,駿馬青衫,醉眠芳草,狂歌院落?!雹崦总啦⒉簧瞄L寫詩,看了蘇舜欽的字竟然口吐蓮花。
杜衍并非蘇舜欽的第一任岳父,蘇舜欽的第一位夫人姓鄭,20歲時嫁給了蘇舜欽。蘇舜欽26歲那年考中進士,攜妻前往蒙城住所,剛到兩個月,蘇父病逝。蘇舜欽與身懷有孕的妻子晝夜趕路,妻子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到家產(chǎn)下一子后即謝世。
蘇舜欽喪妻之時,杜衍的夫人正著急女兒還沒有合適的意中人,于是問杜衍找個什么樣的女婿。杜衍說當(dāng)然得才識人品都要好的,于是剛剛結(jié)束父喪的大才子蘇舜欽就成了東床快婿。
杜衍對蘇舜欽的書法非常贊賞,清代著名收藏家宋犖曾說:“祁公暮年學(xué)書,與婿蘇舜欽討論筆法,遂有草圣之目?!雹膺@句話解釋了杜衍“狂僧草圣繼張顛”中的“草圣”,原來杜衍認(rèn)為蘇舜欽也配得上“草圣”的尊號。雖然宋犖是清代,用他的話來證明宋代的問題,似乎不太可靠。但是既然宋犖是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估計過眼的東西和文獻應(yīng)該也是海量的,他的話應(yīng)該還是可信的。
然而翁婿倆討論的不只是書法和詩歌,還有時政。杜衍此時是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nèi)銓。蘇舜欽認(rèn)為負(fù)責(zé)人事調(diào)動這項工作對于國家來說極其重大,他認(rèn)真地寫了一封《答杜公書》,批評老岳父:
然以丈人自入樞府,于今二年余矣(1037),雖天下共知丈人于朝廷謨謀論議,日有所補,然未厭天下之所以望。?
如此赤裸裸地批評新任老岳父,這底氣只能是深厚的家國情懷。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蘇舜欽的這封信,反正杜衍后來最為時人所稱頌的就是他大公無私地推薦了許多人才。蔡襄在《祭杜祁公文》中說:“念其自效,莫如薦引才能,乃條當(dāng)世士可以為時用者數(shù)十人?!?意思是說杜衍為朝廷推薦的幾十個人,后來都成為國之棟梁,如掌禹錫、歐陽修、尹洙等等。
杜衍與蘇舜欽休戚相關(guān)的一件大事是“進奏院事件”。所謂“進奏院”,其職責(zé)是“掌受詔勅,及三省樞密院宣札、六曹、寺監(jiān)、百司符牒,頒于諸路”,這個機構(gòu)有點像中宣部。慶歷四年(1044),蘇舜欽任監(jiān)進奏院。秋天辦賽神會時,按慣例進奏院可以將廢紙賣掉,官員可以宴飲放松一下。蘇舜欽便將賣廢紙的錢和朋友們湊份子的錢合在一起聚餐宴飲了。期間還叫了官伎前來助興,此事被告發(fā)后,蘇舜欽被削職為民。
由于“罪名”實在是有辱斯文,又滿城盡是熟人,蘇舜欽于是帶著妻兒南下蘇州。他在那里花了四萬錢買了一處廢棄的院子,修葺之后蓋了一座亭子,名“滄浪亭”,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身負(fù)罪名的蘇舜欽雖然嘴上豁達,心中其實極其苦悶,幾年后即郁郁而終。
在蘇舜欽去世三個月前,即慶歷八年(1048)九月十四日,他為自己珍藏的懷素《自敘帖》補寫了篇首殘損的部分,并且重新裝裱了一下。蘇舜欽去世后,《自敘帖》被夫人杜氏珍藏起來,6年后,被帶往南都商丘,請杜衍寫題跋。《題懷素自敘卷后》正是所題寫的內(nèi)容。
至此,杜衍《題懷素自敘卷后》中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詩中的“草圣”指的正是蘇舜欽。杜衍的草書到晚年更加醇熟,令蔡襄深為嘆服,而杜衍卻稱41歲的蘇舜欽為“草圣”,可想而知,蘇舜欽的草書境界的確是非同一般。“卷后兼題大歷年”,其中的一個“兼”字則暗示了此卷作者并非只有懷素?!叭彘T”又是一個特別強調(diào)的詞,以區(qū)別佛門,當(dāng)然也是指蘇舜欽?!拔涔沂谰孟鄠鳌?,蘇舜欽在《祭滕子京》和《先公墓志銘》都提到了自己的祖籍是“武功”?,F(xiàn)存《自敘帖》上有蘇舜欽父親的題字,東西至少是傳了三代了。到米芾時期,他仍然能從蘇舜欽的長子蘇泌那里看到這卷希世真跡,完全符合“武功家世久相傳”的詩意。
至和二年(1055),蔡襄因在任開封府一職時有事情沒有處理好,被迫辭職。杜衍得知消息后給他寫了信表示安慰,蔡襄于4月24日回了他一封信。5月,蔡襄帶著家人離京。6月15日,抵達商丘,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的長子蔡勻生病了,一個星期之后病逝于商丘。
蔡襄在離開商丘后有一封信札是寫給“杜君長官”的,名為《離都帖》(圖5),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5 [北宋]蔡襄 離都帖 29.2×46.8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zāi)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并永平信,益用凄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jǐn)奉手啟為謝,不一一。
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
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于遞中馳信報之。
這封信沒有提及具體收信人名,只說“杜君長官足下”。蔡襄在用“長官”這個詞時是比較嚴(yán)謹(jǐn)?shù)模凇镀蛄钣分胸┡e屬官狀》中說“人主擇宰輔,宰輔擇長官”,在《正刑》中說“天下州縣有長吏,京師百司有長官”,在《正凌慢》中說“京師僚屬能侵長官,天下州軍佐官能去長吏”,看起來“長官”是各司的首領(lǐng),而“長吏”則是地方官。其實在宋代已經(jīng)沒有“長吏”這一稱呼了,如果有,那也是文人為了懷舊而使用的詞。而且從互文的角度來看,兩者是相通的,地方政府也有長官和僚屬??偠灾?,“長官”是朝廷某個部門,或地方上某一地區(qū)的一把手。
按信里的意思,蔡襄說“旦夕渡江,不及相見”,那么這位長官一定是地方官,而且是在蔡襄的回程路線上。那么這個人是誰呢?
會不會是杜衍?他從宰相一職上退下來之后,已經(jīng)在商丘住了十年,此時他正在商丘。蔡襄與杜衍私交甚好,他到了商丘肯定會登門拜訪,如果是兒子的事不方便親自拜見,也會寫一封問候信。但是此信的稱呼不像是針對杜衍,因為杜衍已經(jīng)謝任了,不能再稱呼“長官”。也不適合稱“足下”,因為杜衍的威望與年齡都不適合用這個詞。蔡襄稱呼杜衍要么是“杜祁公”,要么是“杜相公”,前者是朝廷給他的封號,后者是宰相的另一種稱呼。而“杜君長官足下”顯然不適合用于杜衍。
再細(xì)細(xì)排查姓杜的長官,有一個在當(dāng)時挺有名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的名字叫杜誼,字漢臣,臺州黃巖人。此人進入士人視野的方式并非才氣和學(xué)識,而是孝行。他的父母去世以后,杜誼從十里外挑土給父母建墳塋,一共挑了三年,每晚睡在墓地旁,又不吃葷。杜誼成了孝子中的典型范例,名列《宋史·孝義》中。
閱讀《宋史·杜誼》傳,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幾乎全部來自蘇舜欽寫的《杜誼孝子傳》,這么說來,杜衍、蘇舜欽、蔡襄他們都有可能認(rèn)識杜誼。的確,蔡襄的文集中有一篇《亳州永城縣廟學(xué)記》,其約稿者正是杜誼。
蔡襄在這篇文章中稱杜誼為“杜君誼”,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可知,杜誼是皇祐四年(1052)以大理評事的身份任永城縣知縣。“大理評事”中的“大理”是主管刑事的機構(gòu),“評事”相當(dāng)于檢察官或相關(guān)的辦案人員,正八品。無論從級別和年齡上,杜誼都算是蔡襄的小輩。杜誼到任第二年后,用自己的俸祿在永城縣修了一座孔廟,他請蔡襄寫篇文章。宋朝一些聲望比較高的人,尤其是書法還很好的人,往往對這樣的約稿都比較熱心,普及教育,傳播儒學(xué)是他們認(rèn)為士大夫最應(yīng)該做的事。
蔡襄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大約是在至和元年(1054),此時他正在汴京擔(dān)任開封府尹一職。這個時間離蔡勻去世非常近,前后不到1年,而這個時間的跨度,仍然還在杜誼任職的時間段內(nèi)。
那么,此時最關(guān)鍵的問題是,永城在哪里?是不是正在蔡襄回家的路線上?
永城,在北宋中期的版圖中屬于淮南東路的亳州,其縣治恰好位于京杭大運河上,位于商丘下游的一百多公里處,是汴京通往南方的必經(jīng)之地。蔡襄回鄉(xiāng),定是水路無疑,這是他的常規(guī)出行方式,他必須要經(jīng)過杜誼所在的永城縣。
然而,此時仍然不能說“杜君長官足下”指的就是杜誼,因為還差一條時間鏈,得看蔡襄寫信的時間是不是在有效范圍內(nèi)。
蔡襄寫信的時間是7月13日,離蔡勻去世的時間是21天。蔡勻去世太突然,又是大熱天。期間都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來料理后事和做法事,等一切處理妥當(dāng)后,一大家子重新起程怕是要耽誤好多天。不過,7月13日到達永城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另外,據(jù)蔡襄的其他史料,他曾于7月22日派人去江陰參加夫人堂嫂的葬禮。江陰在江蘇境內(nèi),在京杭大運河沿線,是商丘的下游。如此推測,蔡襄在7月13日在永城的可能性幾乎是絕對的。
再補充一點,在蔡襄的這篇文章里,還透露了一條重要信息,即:杜衍是杜誼的族叔。
杜衍的書法深得時人高評,歐陽修評價其為“言無俗韻精而勁,筆有神鋒老更奇”?,蘇軾說:“正獻公晚乃學(xué)草書,遂乃一代之絕?!?杜衍的傳世草書只有《更蒙帖》(圖6),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容如下:
圖6 [北宋]杜衍 更蒙帖 26.1×44.3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更蒙寵惠珍果新鮮,皆奇品也。只是荔子道中暑雨,悉多損壞,至可惜。五六千里地,不易至此,為感固可知也。別無奇物表意,早收得蜀中絕妙經(jīng)白表紙四軸寄上,聊助辭翰。
至微深愧,衍又拜。
新茗有四銙者至奇,近年不曾有。珍荷。
這封草書在整體氣息上仍然很有古意,但細(xì)處已經(jīng)與《書譜》和《自敘帖》,甚至是晉草有了較大改變。牽絲映帶并不多,很多字都相對比較獨立,有些結(jié)體還略見楷法的蹤影。
從信的內(nèi)容可知,是寫信人給他寄了荔枝,可惜被捂壞了。杜衍回寄了四軸四川經(jīng)白表紙。在信的末尾又補了一句,對朋友送的四銙新茶表示感謝。
細(xì)究此信,發(fā)現(xiàn)有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這封信沒有常見的抬頭語,如“衍啟”“衍拜”等。
二是起首為一“更”字,意思是“另外”,那么之前是不是還有內(nèi)容?
三是信尾也沒有常見的致收信人的標(biāo)準(zhǔn)禮儀用語。
這些都與杜衍的嚴(yán)謹(jǐn)有點不相符,比如落款,他在《題懷素自敘帖后》中的落款是:
太子太師致仕杜衍記,時至和甲午中夏在南都。
這還只是一段題跋,卻有單獨成行的正標(biāo)題,七律被工工整整排成四行寫在正中間,末尾題上完整的頭銜,以及十分詳細(xì)的時間和地點,翻譯成現(xiàn)代語就是:“1054年7月于商丘”。
所以《更蒙帖》看起來就像是一封被“掐頭去尾”的殘件,這是怎么回事呢?杜衍這封信究竟是寫給誰呢?
細(xì)讀全信,有兩個關(guān)鍵詞值得注意,即“荔子”“新茗”,也就是荔枝和茶葉。這似乎是一個很容易突破的關(guān)鍵點,因為與這兩樣?xùn)|西有密切關(guān)系的,非蔡襄莫屬了。
那么,《更蒙帖》是杜衍寫給蔡襄的信嗎?不盡然吧?因為誰都可以送荔枝和新茶給杜衍。但是一些細(xì)節(jié)還是表明收件人極有可能就是蔡襄。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說說“新茗”。杜衍在信中說:“新茗有四銙者至奇,近年不曾有。珍荷?!薄般挕?,本指古代富貴男士腰帶上的零部件,寬度大概是2厘米,長度大概是3厘米(圖7、圖8)。4銙,也就是4塊非常小的茶葉。送這么少的茶葉給德高望重的老宰相,這是不是太寒磣了?如果聯(lián)系蔡襄的“小龍團”,可能就不會這么想了。
圖7 [南宋]帶胯(已無腰帶,僅存帶扣和銙)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圖8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圖(局部) 絹本設(shè)色故宮博物院藏
說到蔡襄的“小龍團”,得將時間定位到慶歷三年(1043),那時杜衍還沒有當(dāng)上宰相,是樞密副使。仁宗皇帝為了順利推進新政改革,決定換掉一批阻撓改革的人物,其中夏竦就是人神共憤的樞密使。蔡襄和歐陽修輪番上書,請求換掉夏竦。仁宗同意了,繼任者即是杜衍。
慶歷四年(1044)十月,剛剛經(jīng)歷新政失敗的蔡襄也因同黨的原因被貶福州知州,此前他將自己的老師晏殊給參下了臺,杜衍接任宰相。杜衍想上書請求挽留蔡襄,韓琦卻說:“你要是挽留蔡襄,那你也有朋黨之罪?!钡菦]等蔡襄離京,杜衍就已經(jīng)罷相了。蔡襄與杜衍之間的交往主要靠書信。
慶歷七年(1047),36歲的蔡襄由福州知州升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他從本職工作出發(fā),精心研制了一款新茶“小龍團”。這款茶葉形制非常小,一餅和五銖錢那么小。這種形制,是蔡襄的首創(chuàng),以前的舊款龍鳳團茶一斤是8餅,而蔡襄制作的團茶一斤有20餅。
茶葉品質(zhì)非常好,數(shù)量也是極其有限。蔡襄親手做的那批“小龍團”主要是上貢給仁宗皇帝喝。仁宗很喜歡這款茶,一般不賜給別人。據(jù)歐陽修記載,有一回仁宗皇帝舉行郊祀大禮之后,終于是給中書省和樞密院賜小龍團了。不過,數(shù)量不多,8個人分2餅。
在蔡襄在福建研制“小龍團”時,杜衍已經(jīng)退休2年了?;实v二年(1050),蔡襄離任后,回到朝廷工作。他一路北上走到蘇州時,專門去祭奠了安葬于此的老朋友蘇舜欽,他是杜衍的女婿。走到商丘時,他看望了老宰相杜衍。蔡襄回到京城后,經(jīng)常寫詩寄給杜衍看?;实v五年(1053)秋,蔡襄“權(quán)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他在宮中見到杜衍的草書,很是驚嘆,于是寫了一首詩,并用草書呈送給杜衍,杜衍回和了蔡襄的贊詩,并對他的推贊表示愧疚。至和元年(1054),蔡襄還專門向杜衍請教家禮。蔡襄是個孝子,十分講究禮儀,他曾撰寫《家庭獻壽儀》,詳細(xì)介紹家庭使用的禮儀。杜衍用工整的楷書寫了11行共138個字送給蔡襄。
蔡襄離開福建后,“小龍團”仍然在生產(chǎn),成為貢品。
蔡襄是一位品茶大師,有親身研制的經(jīng)驗,他制作的“小龍團”和其他人制作的“小龍團”品質(zhì)應(yīng)該是不一樣的。
蔡襄再度有機會重新研制茶葉則是在嘉祐元年(1056),也就是前一年,他辭去開封府尹、回福建擔(dān)任泉州知州以后。
回到杜衍的這四銙茶葉,他評價說“至奇,近年不曾有。珍荷”,這說明他很久都沒有喝到這么好的茶了。從時間上說,如果將蔡襄離開福建、再回到福建來算,大約是6年,這可以與“近年不曾有”掛上鉤。那么杜衍收到的茶葉很有可能這就是蔡襄這次回泉州任知州時親手制作的。
再說荔枝(圖9)。荔枝是福建的特產(chǎn)之一。蔡襄對荔枝的關(guān)注是在回福建任泉州知州以后。他于嘉祐元年(1056)年二月到泉州上任,不久就回老家莆田了。六月上旬,蔡襄患瘡癤,仍在老家。期間有寄陳家紫荔枝給晉江的謝氏親家。六月十五日,又應(yīng)邀到宋諴家品嘗宋家香荔枝。根據(jù)杜衍《更蒙帖》里“道中暑雨,悉多損壞”可知,寄荔枝也正是在夏天,而且很有可能寄的就是當(dāng)時最有名的陳家紫或宋家香。
圖9 [北宋]趙佶 寫生翎毛圖(局部) 絹本設(shè)色大英博物館藏
夏天寄荔枝,并不一定都會壞,主要是看路程的遠近?!陡商防镎f,“五六千里地,不易至此”,可見發(fā)貨地點大約是在福建泉州。按現(xiàn)代交通方式來計算,泉州離汴京約1400公里。但是以古人的路徑來計算,就要遠得多。蔡襄在一篇《茶記》里記載茶農(nóng)大詔從福建北部的建甌到達汴京是四千多里,那從福建南部的泉州到汴京,差不多也就是五六千里了。
除了荔枝和茶葉,另外還有兩個細(xì)節(jié)也可以作為旁證。
一是杜衍回贈的禮物是幾軸表紙,而且是非常好的表紙。表紙到底是何模樣,未能確知。有人說是用于裝裱的紙,這似乎是從“裝裱”的“裱”字生發(fā)出來的一種臆測。從宋代史料來看,它大約是一種有特別用途的紙。宋代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卷四里說:
宋景文公修《唐書》稿用表紙,朱界貼界,以墨筆書舊文,傍以朱筆改之?。
南宋周必大在《玉堂雜記》卷中說:
某初直院,見批答臣僚章表,皆大書其后,不過三兩行,表紙盡則接以詔紙數(shù)幅,文盡乃止,然表紙高,詔紙矮,參差不等。
從上面兩段史料來看,“表紙”肯定不是用于裝裱的紙,而是用于書寫重要內(nèi)容的紙,其品質(zhì)一定比裝裱紙好,否則特別風(fēng)雅的宋祁也不會用來寫珍貴的《新唐書》,臣僚也不可能用來書寫呈送給皇帝看的公文。那么,“表紙”是何意?從周必大的記載里可知,與“表紙”相對的是“詔紙”。詔紙,是皇帝用來書寫詔書的紙(圖10),那么“表紙”就是臣子們用來書寫章表奏書的紙。從品質(zhì)上來講,它們一定是不錯的宣紙。這也正與杜衍評價其為“絕妙”相一致。“經(jīng)白表紙”中的“經(jīng)白”指紙上的白色紋理,是撈紙工具在紙上留下的痕跡。杜衍之所以強調(diào)是“蜀中”,是因為宋代上好宣紙一般出產(chǎn)于宣州,蜀地雖然也出產(chǎn)文房用紙,但多數(shù)都比較粗糙,難得見到細(xì)膩的好紙。
圖10 [北宋]趙佶 蔡行勅 35.5×214.6cm 紙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如此特殊的上等表紙,而且是“早年”所收的舊紙,想來杜衍也不會輕易送給一般人。而蔡襄當(dāng)然可以算是最佳人選了,他是當(dāng)朝最有名的書法家,又是朝中重臣,修過起居注,寫過無數(shù)奏章,還是杜衍最親密的朋友之一。
二是寫信的書體是草體。前面提到,蔡襄曾于朝中見到杜衍所寫的草書,深為嘆服,曾寫信給他表達自己的欽慕之情。那杜衍用草書回信給蔡襄,也可以算作是一份特殊的禮物。
再回到之前提到的幾個疑點,正因為蔡襄是杜衍非常熟悉的老朋友,所以杜衍也無須講究禮節(jié),便省去各種客套話了。如此看來,這的確是一封完整的書信,而且寫于嘉祐元年(1056)夏天。因為蔡襄到泉州上任正是在這一年,而到第二年二月,杜衍就逝世于南都商丘,沒能挨過夏天。
注釋:
①[宋]歐陽修著《歐陽修集編年箋注》(3),巴蜀書社,2007年12月,第628頁。
②杜衍的簡歷可見于:[宋]歐陽修著《歐陽修集編年箋注》(2),《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巴蜀書社,2007年12月,第514頁。
③[宋]歐陽修著《歐陽修集編年箋注》(2),《祭杜祁公文》,第322頁。
④[元]脫脫撰《簡體字本二十六史·宋史》,劉浦江標(biāo)點,卷280-334,《杜衍列傳》,吉林人民出版社,第7232頁。
⑤[宋]韓琦撰《安陽集編年箋注》(上),李之亮、徐正英箋注,《移帥真定次韻答致政杜公》,巴蜀書社,2000年10月,第204頁。
⑥[宋]韓琦撰《安陽集編年箋注》(上),李之亮、徐正英箋注,《謝宮師杜公寄惠草書》,第60頁。
⑦[宋]韓琦撰《安陽集編年箋注》(上),李之亮、徐正英箋注,《祭正獻杜公文》,第1340頁。
⑧李彤編《歷代經(jīng)典書論釋讀》,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12月,第230頁。
⑨張毅、于廣杰《宋元論書詩全編》,《蘇舜欽(二首)》,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1月,第26頁。
⑩黃賓虹、鄧實《中國古代美術(shù)叢書》第3冊《初集第5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第89頁。
?[宋]蘇舜欽著《蘇舜欽集》,沈文倬校點,《答杜公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115頁。
?[宋]蔡襄撰《蔡襄全集》,陳慶元等校注,《祭杜祁公文》,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713頁。
?[宋]歐陽修著《歐陽修集編年箋注》(1),《答杜相公惠詩》,第479頁。
?[宋]蘇軾著《蘇東坡全集》(6),《跋杜祁公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204頁。
?余嘉錫著《余嘉錫文史論集》,《烏絲欄·界行》岳麓書社,1997年5月,第514頁。